2014年12月12日,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發表了一篇關於腫瘤APP的盤點報告《網際網路醫療腫瘤APP詳情分析》,文中一共盤點了25個腫瘤APP,兩年後的今天,動脈網再次對這些APP進行調查,發現目前仍然在執行的只有寥寥幾家,存活率不到20%(如果APP半年內不更新,我們即視為不再運營)。
腫瘤APP被洗牌的同時,從基因檢測、大資料、人工智慧、靶向藥物、醫患服務平臺等新領域來預防、治療腫瘤的公司卻越來越多,新科技正在逐步從根本上解決腫瘤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故事情節,患者發現自己身體出現嚴重不適,去醫院檢查得知自己得了腫瘤,大部分還都是晚期,只能通過化療和吃一些止痛藥緩解,治癒的概率渺茫。這是傳統的腫瘤發現、治療模式。
現如今隨著基因檢測價格的降低,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重要性的凸顯,靶向藥物的驗證,醫生多點執業模式的出現,誕生了一種新的腫瘤預防、發現、治療,康復模式:人們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瞭解患病概率,進行鍼對性的預防,體外診斷試劑盒的出現加大早起癌症發現概率,靶向藥物的出現減少了化療的痛苦和副作用,網際網路醫患平臺為患者康復提供便利。同時海外就醫又給人們提供了全新的就醫選擇。患者資料的收集、格式化又反過來為藥物研發、醫生培訓提供資料基礎。
本文梳理88家與腫瘤相關行業的一級市場企業(未在A股上市),希望對相關人士有所幫助。
腫瘤行業初創企業統計
腫瘤行業初創企業發展
腫瘤行業初創企業成立立年份統計,資料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2014年以前,腫瘤行業的創業企業主要是從事藥物研發、基因檢測。藥物研發一直沒有間斷。基因檢測的熱度得益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從事腫瘤基因檢測的公司逐漸增多。
到了2014年,受到資本的推動,以及大資料人工智慧技術、第二代基因檢測技術的逐漸成熟,外加網際網路醫療的熱度,使得2014年開始,從事腫瘤相關領域的創業企業暴增,由於2014年很多醫療創業企業並沒有獲得利潤,隨後資本趨於冷靜,創業企業開始減少,但是由於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不斷突破,技術創業並沒有減少。外加2015年後,全科醫患平臺的市場格局基本確定,專科醫療領域的創業開始湧現。所以創業企業雖然減少,但並未出現斷崖式的降低。
初創企業規模
資料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在腫瘤行業,無論是從事基因檢測,還是從事腫瘤藥物研發,都是需要很多人力的。比如近日上市的貝達藥業僅生產銷售一款藥物埃克替尼,企業人數規模就達到了500人以上。本次統計的企業均為未在A股上市的初創企業,大多數員工屬於科研技術人員,但是隻要公司拿到A輪融資以後,企業人數就會達到50-100人,到達B輪以後企業人數就會在100人左右。
初創企業地域分析
資料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腫瘤行業初創企業所在地區中,最多的是北京和上海,分別是32家和20家。其次是廣東和江蘇,分別是13家和9家。這些初創企業的產品型別多是腫瘤基因檢測、腫瘤大資料和腫瘤交流平臺,這些創新企業需要資金來發展,需要大型腫瘤醫院的資料作為研發基礎、需要大型醫院作為臨床試點,如果是腫瘤藥物研發則有時候會需要和高校的科研機構合作減少研發成本,初創企業的這些需求在北上廣可以得到基本的滿足。
初創企業輪次
資料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在我們統計的88家創業企業中,有公開投融資資訊的企業有50家,其中在新三板上市的企業有2家,D輪融資1家,B輪有7家,A+輪3家,A輪15家,Pre-A有2家,天使輪有20家。這些企業總共的融資額為33555.6萬美元,其中2016年獲得的融資額為17813萬美元,佔這些企業所有融資額的53%。
這些企業大多數還在A輪和天使輪階段,只有兩家企業在新三板上市。一家是以分子檢測為基礎的腫瘤個性化醫療服務提供商的上海鼎晶生物,另一家是致力於腫瘤個體化診斷與治療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的友芝友科技,兩家都是從事腫瘤與基因相關產業。
像腫瘤大資料、腫瘤醫患交流平臺等領域,都處在發展階段,市場教育還需要一些努力,尚未獨角獸出現。而在腫瘤藥物領域由於大型藥企的存在,他們資金雄厚,假如有新藥研發到達臨床二期或者三期,這些企業極有可能被收購。
2016年腫瘤行業相關政策掃描
2016年3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腫瘤規範化診療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加強腫瘤規範化診療管理提出了4個方面的工作要求。主要包括:
一、提高腫瘤診療能力。要求各地加強醫療機構腫瘤科及相關學科建設;開展腫瘤診療相關人才的培訓,將腫瘤診療納入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醫務人員繼續教育;改善病理、藥學、護理、放療等相關人才緊缺狀況;鼓勵開展腫瘤防治科學研究。
二、規範腫瘤診療行為。落實腫瘤診療規範和臨床路徑,實施規範化診療;控制抗腫瘤藥物和輔助用藥品種品規數量,不斷降低輔助用藥的使用比例;定期開展抗腫瘤藥物和輔助用藥監測與評價;落實處方點評及公示制度。
三、優化腫瘤診療模式。將個體化醫學、精準醫學理念融入腫瘤的診療,推行“單病種、多學科”診療模式;豐富腫瘤診療服務內涵,做好患者的康復指導、疼痛管理、長期護理和營養、心理支援;關注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需求。
四、建立科學管理方式。加強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與上級醫院的對接,逐步構建從診療到康復、從醫院到社群,對腫瘤的全過程管理模式;加強腫瘤登記報告和監測;落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等制度,緩解腫瘤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016年腫瘤行業初創企業融資掃描
2016年1月,思派網路宣佈已獲得富達集團下屬斯道資本(原富達亞洲風險投資),F-Prime基金(原富達生物科技基金)及中國平安集團下屬平安創投的千萬美金級投資。2016年6月,又獲得由騰訊領投的數千萬美金B輪融資,A輪投資者美國富達集團下屬斯道資本 、F-Prime基金及平安創投繼續跟投。
2016年2月,健康580獲得300萬天使投資,投資方未透露。
2016年3月,認知關懷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普華資本、思創醫惠投資。致力於將人工智慧運用到醫療領域,打造中國版沃森腫瘤專家。
2016年3月,腫瘤醫患對接平臺優醫CARE獲得A輪1200萬元融資,投資方為金茂資本。
2016年3月,康愛醫生獲得2000萬A輪融資,投資方為春風創投、富德創投。“康愛醫生”是中國抗癌協會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指定的患者教育、管理及互動的平臺。
2016年4月,專注於腫瘤領域的中國醫療大資料公司零氪科技(LinkDoc)宣佈獲得數千萬元美元B輪投資,由寬頻資本領投,匯僑資本、千驥資本、NEA跟投。
2016年5月,臺灣癌症檢測公司行動基因(ACT Genomics)宣佈已完成1250萬美元(行動基因官網顯示為4億臺幣)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和通國際和CDIB資本(中華開發金控的海外投資部門)領投,Eminent II VC、華南創投、Presiden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以及UMC資本(聯華電子公司設立的投資部門)跟投。資金用於繼續建立強大的分子檢測和創新的生物資訊學引擎,整合基因組引導的醫學資料庫。
2016年5月,水滴互助上線,上線前獲得5000萬天使輪投資,由高榕資本、IDG、真格基金、騰訊、美團-大眾點評、點亮基金等共同投資。水滴互助的模式,就是以較低價格成為會員形成資金池,當會員患重大疾病時,社群使用者間相互幫助、共擔風險,提供風險保障,而非投資回報。
2016年6月,北陸藥業釋出公告,以3000萬元對世和基因進行增資,增資完成後,獲得世和基因22.73%的股權。另外,東方創投以及東資基金也對世和基因投資3000萬元。世和基因總計獲得6000萬元的投資。
2016年6月,志諾維思獲得數百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真格基金、領勢投資。
2016年7月,連心醫療獲得數百萬天使輪融資,投資方未透露。連心醫療是一家專注於腫瘤大資料的醫療科技公司,專注於腫瘤資料平臺搭建和醫療資料分析的公司。
2016年8月,吉因加完成了2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精準醫學領域–液體活檢方向金額最大的A輪融資。本輪投資由華大基因領投,火山石投資、鬆禾資本等共同投資。資金主要用於啟動cfDNA基線計劃,建立中國人腫瘤基線資料庫,部分資金將用於腫瘤基因檢測試劑的研發、申報和商業營銷體系的擴充、市場推廣等。
2016年8月,奕安濟世在美國完成 1400 萬美元的 A2 輪融資。此次 A2輪融資由蓋茨基金會 )領投,禮來亞洲基金 、默克公司 、ARCH Venture Partners 跟投1400 萬美元。本輪融資將用於建設新研發實驗室,中試車間及提升 GMP 製造能力,加速生物製劑的開發和生產程式。
2016年8月,全域醫療完成1.8億人民幣A輪融資,由正和磁系資本和聯基金領投。全域醫療是一家專注精準雲放療技術的腫瘤服務機構,應用mdaccAutoPlan放療計劃演算法,立足促進醫療溝通、協作和管理,通過互通互聯、大資料、雲端計算等先進手段,提高中國腫瘤患者生存率和腫瘤醫療水平。
2016年8月,義和雲創穫得重山資本數百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資金用於在腫瘤遠端病理服務領域擴充市場、產品研發等。
2016年9月,北京泛生子基因完成數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本輪投資由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領投,新天域資本以及泛生子A輪投資方分享投資、約印創投,嘉道功程等數家投資機構跟投。本輪融資將用於加速產業鏈上下游擴充,鞏固並繼續擴張市場及渠道,完善產品線,大資料建設。
2016年9月,友芝友醫療獲北陸藥業6500萬元股權投資,增資完成後持有友芝友醫療10%的股權。武漢友芝友主要產品包括個體化用藥基因診斷試劑盒和迴圈腫瘤細胞檢測裝置。
2016年9月,安徽安科生物工程對希元生物增資 3000 萬元,持有希元公司 20%股權。此次融資將用於增強藥物研發實力,推進抗腫瘤領域的產業化發展。
2016年9月,為癌症患者推薦治療方案的“抗癌圈”完成天使輪融資,金涉及額300萬人民幣,投資方為個人。
2016年9月,醫瘤助手宣佈,已在8月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普華資本、雅瑞資本和奮軒資本。醫瘤助手將整合模組患教、醫患、會診模組,打通診前、診中、診後環節,致力於打造腫瘤醫療全程管理平臺,推進腫瘤規範化治療。
2016年腫瘤行業融資企業盤點
資料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資料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資料庫
從統計中看,在2016年,腫瘤行業初創企業獲得融資的一共有21家企業,融資總額為17813萬美元,其中與腫瘤的基因檢測相關的企業有8家,共融資8150萬美元,佔總融資額的45%,平均每家1000萬美元。腫瘤藥物研發企業有兩家獲得融資,總金額為3350萬美元,平均每家1675萬美元。
腫瘤醫患平臺和腫瘤遠端病理服務的融資額都相對偏低。由此,我們看到在腫瘤領域技術壁壘高的企業融資金額要高一些。另外,筆者認為腫瘤大資料是其他腫瘤領域研發的基礎,所以腫瘤大資料公司必定會有長遠的發展。
腫瘤行業初創企業佈局
腫瘤與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是從人體血液、體液或細胞中提取基因序列並進行測定,通常癌症相關基因的檢出可提示患病的潛在可能,個體化基因檢測能為每個患者建立“個體基因資料庫”,提供治療的重要靶點,預測療效、藥物併發症發生風險,以及患者復發風險。
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在腫瘤行業獲得融資的21家企業中,有8家企業與基因有關,佔所有獲得融資企業的38%,融資額佔比為45%。
2015年6月8日,發改委釋出《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實施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其中提到要重點發展基因檢測等新型醫療技術,並將在3年時間內建設30個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快速推進基因檢測臨床應用以及基因檢測儀器試劑的國產化。
2016年的重點是實施第二批基因檢測技術應用推廣示範中心建設。繼續優選啟動10個左右省市示範中心建設,快速推進基因檢測技術在遺傳性疾病大規模篩查上的應用。依託具有個體化醫學檢測等資質的墓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開發新的疾病基因檢測技術,探索基因檢測技術在個人基因組檢測、基因身份證等新領域的產業化應用。
2017年的重點是繼續實施第三批基因檢測技術應用推廣示範中心建設,推動自主研製基因檢測儀器、試劑的成果應用。引導墓因檢測儀器裝置及試劑的骨幹企業,通過上下游聯動、協同推進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基因檢測儀器裝置及試劑的產業化應用,提升我國基因檢測產業的競爭力。
這些政策上的開放和鼓勵,使得基因檢測快速發展。新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前有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等行業巨頭,後有不少藥企爭相進軍,中小企業也緊盯市場企圖分一杯羹。據動脈網(微訊號:vcbeat)全國涉及基因檢測的創業公司有135家,其中有64家與腫瘤有關,約佔50%,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等省市。
目前,國內主要基因測序公司的醫學產品大類包括,輔助生殖、孕婦產前、新生兒檢測、單基因病檢測、腫瘤個體化治療、遺傳性腫瘤預測、腫瘤早期篩查等。
這些產品大類中還包括了一些細分專案,如腫瘤個體化治療可分為個體化用藥檢測與抗藥性檢測、化療用藥指導檢測、基因多型性檢測、基因突變檢測等,目前推出的腫瘤個體化治療基因檢測既包括針對具體腫瘤的檢測,又包括腫瘤相關全部基因檢測,產品較為有效成熟。
遺傳性腫瘤有結腸癌、肺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子宮內膜癌、鼻咽癌、視網膜母細胞瘤等十幾種,家族中患有這些腫瘤的人,可以做一次基因檢測,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吉麗娜朱莉由於媽媽和癌症抗爭10年,自己通過基因檢測查出自己的乳腺癌後,通過切除手術,如今已經恢復健康。
腫瘤大資料
2016年在腫瘤行業獲得融資的21家企業中,有3家企業與基因有關,佔所有獲得融資企業的14%,融資額佔比為11.3%。根據麥肯錫釋出的全球醫療機構分析報告,到2020年,醫療大資料分析市場將為全球節約1900億美元。
腫瘤大資料指的是,將腫瘤病人的治療資料收集起來,通過對資料探勘和分析,以及結構化處理,幫助醫藥公司或者醫生找到治療疾病的規律和新的方法,最終幫助腫瘤患者提高治療成功率的一類公司。
大資料公司的資料來源大致分為兩類手工輸入或者是接入HIS系統來錄入資料。腫瘤大資料的分析結果服務於藥物研發,臨床試驗,藥品經濟學,學術推廣等多個環節,助力藥企精準投放資源,更快研發藥物投入市場。
腫瘤大資料還可以提高腫瘤醫生的工作效率,為每種腫瘤設定了定製化的資料結構模組,使每個科室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記錄腫瘤病例的資料,並在研究、臨床、病例研討中隨時查詢、分享相關資料。
腫瘤製藥
2016年在腫瘤行業獲得融資的21家企業中,有2家企業與腫瘤藥物有關,數量佔所有獲得融資企業的10%,融資額佔比為18.8%。
未來腫瘤市場的一個趨勢是靶向藥物佔比的提升。靶向抗腫瘤藥物由於抗腫瘤效果好,副作用低,已經成為歐美國家治療腫瘤的主要藥物,而化療藥物正被逐步被替代和淘汰,靶向藥物的研發已經成為全球腫瘤藥物的發展趨勢。
在中國,隨著醫保覆蓋問題的解決,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以及競爭帶來的價格下降,靶向藥物未來佔比將進一步提高。其中免疫療法和分子靶向藥物是研發的重點方向。目前還沒有免疫治療的藥物進入中國,但是已經有多家國內的創新公司在研發CAR-T已經PD-1/L1一類的藥物,並有部份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腫瘤醫患服務平臺
我國很多癌症的發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死亡率卻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醫生層面,目前臨床的各個科室基本都會涉及到腫瘤治療,國內腫瘤的學術水平和規範化治療還遠遠不夠,需要亟待提高;另一方面,針對腫瘤患者的資訊比較多,比較雜,患者基本不具備辨別能力,經常會誤入歧途。
此次統計中,只統計了專注腫瘤領域的醫患服務平臺,像春雨醫生、微醫和丁香園這類的全科平臺不在統計中。2016年在腫瘤行業獲得融資的21家企業中,有4家企業與腫瘤醫患服務平臺有關,數量佔所有獲得融資企業的19%,但融資額佔比為3.7%。
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專科服務平臺的使用者沒有全科服務平臺多,另外醫患服務平臺的技術門檻不高,從這裡切入腫瘤領域相對於其他方面要簡單些。目前腫瘤醫患服務平臺有以下幾種型別:
- 醫患平臺——以線上諮詢、掛號就醫和診後隨訪等為主要功能,如主打診前診後環節的醫患平臺易加醫,以及側重於提供第二診療意見的問診平臺咚咚腫瘤科。
- 腫瘤諮詢平臺——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權威的腫瘤防治資訊,以良醫匯腫瘤資訊移動平臺為例,它針對這嚴重的醫學和社會問題,打造國內最權威、最科學的腫瘤防治資訊平臺,為腫瘤醫生和患者提供精選的前沿科學資訊,減少醫生學習成本和患者的就醫成本,傳播正確的防癌抗癌理念。
腫瘤APP兩年以上存活率為11%
2014年12月12日,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發表了一篇關於腫瘤APP的盤點報告《網際網路醫療腫瘤APP詳情分析》,文中一共盤點了25個腫瘤APP,兩年後的今天,動脈網再次對這些APP進行調查,發現目前仍然在執行的只有3家:腫瘤時間(現更名為醫學時間)、腫瘤醫生、抗癌衛士,存活率僅11%(半年內沒有更新即視為不再運營)。
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於APP的發展本身就是“優勝略汰”,APP背後都是一個企業,企業運轉需要資金,很多腫瘤APP把前期資金燒完以後,以輕問診為主要來源根本不足以支撐自己的公司的運轉,就不得不停辦。
存活下來的APP都有自己的贏利點,比如抗癌衛士和腫瘤時間擁有自己的商城。另外一家腫瘤醫生是付費APP,下載一次需要30元,它以遊戲的方式提高使用者粘性,使用者以醫生的身份照看虛擬的患者。
腫瘤患者不放心醫生在網上為自己診斷、手術治療。所以腫瘤APP註定很難切入診斷、手術治療醫療的核心領域。如果能讓醫生更好地管理好患者,並幫助患者網上覆診,提供健康檔案、網上醫藥商城、用藥監護等一系列後期用藥治療服務,既可以為自己留住使用者,也可以在藥物這一塊實現盈利。
上文提到的良醫匯就是對醫生和患者提供免費的綜合服務,主要商業模式是與第三方及醫藥企業進行合作,不到一年即實現了收支平衡。
腫瘤與跨境醫療
各國癌症五年生存率
由於國內新藥上市的滯後,總體治療水平的偏低,以及醫療服務的缺失,海外就醫成為部分高階腫瘤患者一種新的選擇。目前很多國內的高階腫瘤患者開始通過中介機構去美國,日本等地尋求更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及一些國內還未上市的新藥。
動脈網在《跨境醫療:進入平臺化發展,資本尚未完全湧入|2016年年度盤點》一文中列舉了49家跨境醫療企業,服務範圍分為重症轉診、輔助生殖、醫美。其中涉及腫瘤治療服務的公司佔比為73%。
評估和治療是出國看病的兩個階段,在評估階段,客戶要做的就是到國外見醫生、做檢查及會診,醫生在此基礎上給出確切診斷和治療方案,患者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回國治療或者在國外接受治療。
未來展望
我國腫瘤五年生存率只有30.9%,遠低於世界發達地區,腫瘤早期篩查診斷普及率和腫瘤手術比例也偏低。所以中國腫瘤的防治工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政策來說國家對醫療的支援自不必說,但是政府在藥物審批、醫療器材審批的速度上可以加快一點速度,會更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從技術上層面來說,最近幾年有很多華裔科學家選擇回國創業,經過這兩年的研發,在基因檢測,人工智慧和靶向藥物研發等高科技領域已經開始歐美國際齊頭並進,只是國內這些高科技企業數量和規模和已開發國家還有差距。過幾年等藥物研發上市、人工智慧更加成熟、基因檢測更加低價,會湧現一大批上市企業。
從市場上來說,對新藥、新技術的市場教育沒有已開發國家普及。以基因檢測預防癌症為例,基因檢測的價格在1000-5000不等,中國現如今的中產階級數量超過1億,他們是有能力支付這筆檢測費用的,但是現在中產階級對基因檢測預防癌症的認知程度和人數還遠遠不夠,更不用提其他人群。
假設基因檢測價格再將一些,我們把基因檢測納入醫保,我們國家腫瘤人群會大大降低,就會降低大型醫院的就醫壓力。
從模式來說,今年醫生集團取得快速發展,其服務和技術優勢也得到人們的認可,未來專科醫生集團會是很多患者的就醫首選。
自 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