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林旅強:說說 RTE 社群的故事和對 RTE 社群的暢想
各位 RTE 開發者社群的小夥伴們,大家好:
我是 Richard 林旅強,今年起開始擔任我們 RTE 社群聯合主理人,很榮幸能在這裡跟杜金房老師和陳靖老師一起做點事情,為社群的大家服務 :)
今天想跟各位分享,我參與社群的幾個故事,也希望對各位 RTE 的小夥伴能有啟發和收穫。
第一個故事:從玩家自學技術、從研究參與社群
可能跟大部分的開發者不同,我並非出身於計算機科班,我在職業生涯中也沒有專職從事開發和工程師崗位,我和技術結緣來自於「Just for fun」(出自 Linux 的作者 Linux Torvalds 之語)。早期網際網路不發達的時代,要了解電腦軟硬體,只能靠讀書。
Linux Torvalds 的書《只是為了好玩》(Just for fun),
早期簡中書名為《樂者為王》。圖:孔夫子舊書網
當年作為一個窮學生的我會在書店站好幾個小時,去閱讀最新的電腦雜誌,瞭解各種不同規格和效能的電腦和軟體(當年 Intel Pentium II 266 是最新的產品,我猜年輕的你大概沒聽過這個 CPU 型號);我也會在部分買來、部分撿來的零部件所拼裝出的電腦上安裝 Windows 95、98 到 2000 等不同的 OS(後面開始用 Ubuntu);後來為了要寫網站,把書籍附贈的光碟中的程式碼複製出來去使用和改動,再找個網上的免費空間去把網站運維起來,或是利用學校的網路來架設 FTP 站來共享盜版音訊和文件(對,當年還沒有豐富的影片素材)。
「早期網際網路不發達的時代,要了解電腦軟硬體,只能靠讀書。」圖為《電腦愛好者》1998 年合訂本,圖:mgmg2@ 什麼值得買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我看到各種海外或中文的技術論壇開始興起,也發現我不一定再需要買書了,甚至逐漸變成網上的資訊才是最新的。「感謝樓主無私分享」,這是我發現社群可以幫助到自己最直接的點。但同時,我也疑惑,發燒友們為愛發電還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開源軟體和技術可以免費使用,質量還不輸商用軟體呢?我漸漸萌生了這個問題。
「自由軟體鑄造場」(Open Source Software Foundry)是一個面向產官學研各界推行開源的專案。
我在 2009 年起開始了一個有意思的工作,在臺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的「中央研究院」(對標北京的中科院)旗下的一個開源研究專案從事工作。這個專案叫做「自由軟體鑄造場」(Open Source Software Foundry),簡單說就是臺灣政府為了在臺灣地區面向產官學研各界推行開源、扶持社群、提升行業技術水平、解決行業使用開源問題所成立的一個專案。我在這個單位的工作是研究開源許可證、開源商用模式、孵化扶持技術社群,還有對接高校提升師生對開源的理解和使用。
技術社群絕對不只是用愛發電這個維度可以切入,開發者們在技術社群其實也能有所獲得。
在這裡我逐漸理解,技術社群絕對不只是用愛發電這個維度可以切入,開發者們在技術社群其實也能有所獲得,不論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快感,還是得到社群集體的認可和連結,甚至是能因為在社群的作品和貢獻,讓更多同道中人可以幫忙介紹工作或專案機會,得到實質上的經濟利益。因此,從原來只是研究這個課題,到自己深度參與進去,再到自己也從中獲得這些價值,深有體悟。這樣的生態,對我們開發者來說,真的很有價值。當然,商業公司或基金會也能從與開發者社群合作當中去達成其業務目標,這部分本文就暫不展開了。
第二個故事:開源社的共同組建,實現了「沒有就 new 一個吧」的想法
2014 年,我離開了臺北的「中央研究院」,來到了上海的一家初創公司 GitCafe。會跨越海峽來到大陸也是因為社群。2013 年 8 月,我在臺灣最大的開源盛會「COSCUP 開源人年會」中,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上海 GitCafe 的創始人 Thomas,他是一位 90 後的創業者,GitCafe 是一個類似 GitHub 的程式碼託管平臺,當時在國內有好幾個,包含開源中國的 Gitee、CSDN 的 CODE,還有 CODING.net 等。
如果沒有我在開源社群的參與和貢獻所積累的人際關係,我自然和 GitCafe 搭不上線,也不會知道他想找一個開源運營的負責人。在 COSCUP 後的 10 月,我們在香港開源年會又再次約見,這時他的公司也融資到位,因此主動邀請我加入。我考慮再三,於是結束了我在臺北的工作,正式在 2014 年來到大陸這個陌生的環境,開始我的工作。
開源作為我的核心業務,社群擴充也作為我的策略,我一到上海就瘋狂參加各種技術活動,瞭解大陸的開源氛圍。十年前的我發現,我在臺北感受到的開源氛圍,在大陸非常稀缺。但我作為一個小 startup,又能怎麼辦呢?我的想法是,不要埋怨大陸開源氛圍差,而是要踐行開發者的精神:「沒有就 new 一個吧」,一定要想方設法去讓中國的開源土壤更加肥沃。
2014年10月16日開源社在北京成立。左二是當年的 Richard。
正巧當時微軟因為新 CEO 上任,公司戰略變化,開始擁抱開源,因此希望能透過對開源社群的投入來落實新戰略,但微軟過去反 Linux 的印象猶存,自己搞或許不如拉人一起搞,因此就有意成立「開源社」,當年就是由微軟的全資子公司「微軟開放技術」、我所在的 GitCafe、蔣濤總創辦的 CSDN、國防科大的 Ubuntu Kylin 和 Emily Chen 作為核心成員的 GNOME.ASIA 作為共同創始成員,以及號召了 30+ 企業單位一起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透過開源社這個平臺來服務更多的開發者和開源專案。
《中國開源年度報告》由開源社從 2015 年發起,是國內首個結合多個開源社群、高校、媒體、風投、企業與個人攜手共創完成的開源研究報告。
後來開源社落地了「Apache Roadshow」,主辦了「COSCon 中國開源年會」,釋出了「中國開源年度報告」,建立了公眾號傳遞更多開源理念和知識,凝聚了許多認同開源理念的中國開源人們,這樣的成果不僅讓包含我在內的每個人感到欣慰,我自己也因為在開源社連結了更多開源人,因此得到了加入華為工作的機會。
抱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信念,反而更容易心誠則靈。
要提醒的是,如果我只是為了提升技能、找到工作,參與和貢獻社群並不一定是最短路徑。它更像是一種「附隨利益」,抱持「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信念,反而更容易心誠則靈。
第三個故事:RTE 社群 v2.0 的暢想
在華為工作的這七八年確實辛苦,工作責任越來越大,加上女兒在 19 年出生,後期我越來越少時間能投入社群。但技術發展不等人,我還是盡力榨出有限的時間,關注人工智慧,AR / VR,區塊鏈 / 以太坊應用,元宇宙等技術、產業和應用發展。看到這裡的小夥伴就知道了,跟我們的 RTE 實時互動領域,這不就關聯上了嗎(笑)
去年我離開了華為,開始了一段獨立工作者的階段。我又有空做有意思的事情了!正好這時,聲網的 Cynthia 跟我連結上,也和我交流了許多社群治理的觀點和經驗。當時我認為 RTE 開發者社群就是聲網產品的使用者社群(我相信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這樣理解),而 Cynthia 理解了中立技術社群給開發者和支援企業能在長期產生更大的價值和綜效(synergy)。因此,我們就萌生了這個想法「不如就來 new 一個」中立的 RTE 開發者社群吧!這也是為什麼本段落標題說的「RTE 社群 2.0」的暢想。
RTE 開發者社群是聚焦實時互動領域的開發者社群。希望透過社群連結領域內的開發者和生態力量,萌芽更多新技術、新場景,探索實時互動領域的更多可能。
許多社群都是「提供 - 索取」的關係,甚至都還沒有到達共同協作的階段。但其實真正健康發展且長期的社群都重視「Community over Code」的精神,也就是不只是技術分享和專案協作,而是幫助大家能夠「確認眼神,找到對的人」。在 RTE 開發者社群建立的過程,我們找到了 FreeSwitch 社群的杜金房老師和小紅書的陳靖老師,跟我們一起探討 RTE 可以做些什麼,因此我們不斷探討,我們能幹啥、我們想幹啥。例如小紅書的 REDPlayer 的開源專案、例如我們可以聯合人民郵電出版社來進行技術書籍出版、例如我們可以一起搞編碼人聲的節目、例如我們搞 DevTalk 的內容輸出,還有各種各樣正在進行中和構思中的專案。
最重要的是,你,希望能在 RTE 社群中,找到什麼人,做些什麼事呢?
一個長出「集市」的開放、自由的場域和共同體。
社群是靠大家透過一起做出些成果而有意義,因此這不能夠只是一個構建「大教堂」的總體設計,更應該是一個長出「集市」的開放、自由的場域和共同體。我希望能在這裡跟更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在 RTE 這個領域共同成長、共同創造更多可能性。任何想法可以直接回復我這個帖子,當然,也歡迎加我微信(OPQRichard;備註 RTE),一起探討屬於我們自己和 RTE 社群共同發展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
- 封仲淹:OceanBase社群版4.0未來暢想
- keycloak~關於社群登入的過程說明
- 直播預告丨社群年度交流會&《RTE 和 AI 融合生態洞察報告 2024》釋出AI
- RestCloud ETL 社群版背後的故事RESTCloud
- 社群的力量 | SegmentFault 思否十週年,夥伴們說
- 我和Linux,不得不說的故事Linux
- 分享一個高顏值的技術社群 HackerTalk黑客說黑客
- 龍蜥開發者說:一人行快,眾人行遠!在龍蜥社群的日子,我想說這些 | 第 12 期
- 王建林說
- 說說你對this的理解
- 見證 RTE 的新篇章丨 RTE 年度場景 Showcase 暨第四屆 RTE 創新大賽開幕
- (小說)我們的故事1
- 說說我對 WSGI 的理解
- 說說你對JSBridge的理解JS
- 說說你對UML的理解
- Hey, SOFAer!有些話想對你說:
- 聲網王浩宇:RTE 場景下的 Serverless 架構挑戰【RTE 2022】Server架構
- 說說你對請求數和併發數的理解
- 說說你對績效的理解?
- 說點以前不懂事的故事
- 重新整理和強制重新整理有什麼區別?說說你對兩者的理解
- 社群故事|SmartX 使用者社群技術發燒友獨家專訪
- 對於前端安全,你瞭解多少?說說你對XSS和CSRF的理解前端
- 說一說 JVM 對鎖的優化JVM優化
- 說說你對盒子模型的理解?模型
- 說說你對作用域鏈的理解
- 說說你對z-index的理解Index
- 說說你對`<meta>`標籤的理解
- 說說你對前端架構的理解前端架構
- 說說你對時間戳的理解時間戳
- 用故事說透httpsHTTP
- 說說你對異常處理和錯誤處理的理解
- BCVP,想真正為社群做努力的開發者們
- 說說我眼中的Vue和ReactVueReact
- 說說對WebSocket的理解?應用場景?Web
- 說說你對影子(Shadow)DOM的瞭解
- 你說說對Java中SPI的理解吧Java
- 我和 TiDB 的故事 | 毫無準備地不期而遇,卻想說與你相遇好幸運Ti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