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ndigital_the-thinking-about-ios7_2013-06
自打幾個月前,有訊息說 iOS 介面將迎來一次重大轉型開始,iOS 7 這個名字就不斷被提起。各種扁平化設計的概念視訊吸引著大量點選率,凡是對科技新聞稍感興趣的人們應該都好奇真正的 iOS 7 是個什麼樣子。
於是前幾天,蘋果在 WWDC 2013 上釋出了萬眾矚目的 iOS 7。過去 iOS 的進化秉承著保守、繼承的思路,而這次的升級卻異乎尋常地大膽,徹底改變了 iOS 的使用者介面,從過去充滿擬物化修飾元素的介面變成了扁平明亮、色彩豐富的簡潔介面。iOS 新介面毫無疑問成為最近科技新聞中最熱的話題。

 

來源:ifanr

iOS 7 的設計工作是在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athan Ive 的領導下完成的。我對 Ive 充滿敬重,他奉行簡潔的設計哲學,把對美學的詮釋融在了蘋果的硬體設計中。你只需要瞟一眼 iPhone,或 MacBook,或 iMac,就知道他的設計功底有多深。他最擅長的是把無數思考隱藏起來,給你最簡單卻是最經得起推敲的作品。這一次,他思考的是軟體介面。同樣的設計思路從硬體延伸到軟體會有什麼成果,真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如今 Ive 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damndigital_the-thinking-about-ios7_2013-06_01

iOS 7 是蘋果少有的極富爭議性的作品,網上的爭論已經炸開鍋了。我身邊有人喜歡也有人說難看,相比之下還是說難看的人多一些。我也上手體驗了 iOS 7,以便有發言權。我的結論是:我喜歡它所傳達的理念,但這個作品沒達到我的期待。

過去 iOS 的設計理念

就像無數人論證過的一樣,過去的 iOS 充滿了擬物化的設計元素,說白了就是模擬。比如 iBooks 的木質紋理、通知中心的亞麻紋理、備忘錄的紙質紋理,以及遍佈整個介面的高光和陰影……這種痕跡實在是太多了。為什麼選擇這種模擬的設計?因為它能讓人感到熟悉,熟悉意味著你已經或多或少地習慣了這樣的觀感,因而也就更容易接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講,iOS 的設計理念在於不追求更多人喜歡,而追求更少人討厭。擬物化的設計就是把人們最習慣的紋理擺在你眼前,所以多數人看上去至少不會覺得不舒服。這是擬物化設計的好處之一。

蘋果的擬物化設計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精緻到細緻入微。這種精緻需要對細節的極度重視,因而也一直被當作高階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一個簡單的邏輯就是:做好擬物化設計就要非常用心,非常用心的作品才是高檔次的作品,所以擬物化設計傳達出一種類似於“哇,好漂亮啊,真牛 X”的感覺。所以你就能理解,當 iOS 7 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給出廉價、幼稚、山寨風之類的評語了。

擬物化設計有這麼多好處,那為什麼還要改呢?因為擬物化也有它的缺點。

首先,按照 Ive 的說法,這套擬物化的介面太過喧賓奪主了,以至於有時會把資訊本身置於次要地位。這個觀點我特別認同,想當初 iBooks 剛推出的時候我第一時間下載,開啟一本書來回翻頁翻了十分鐘,一邊翻一邊讚歎於蘋果高超的互動技術——至於書裡寫的是什麼完全不重要,還有什麼比這麼逼真的翻頁效果更吸引人呢。這種的做法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典型的“技術讓人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精緻的擬物化設計過於厚重而掩蓋了資訊的重要性,讓人沉浸在過程之中而非內容之中。如果上一句話說得太繞,簡單說就是這種設計能吸引你購買這個手機,讓你沉醉在各種模擬效果中,然後每天洋洋得意的是“我的手機太 X 了”,而不是“這本書的文筆太讚了”。

damndigital_the-thinking-about-ios7_2013-06_02

精緻的擬物化設計創造了美妙的使用者體驗,但沉浸在體驗本身之中並不是介面設計的主要功能。哦對了,可能有人要問:難道擁有美妙的使用者體驗不是件好事兒麼?當然是,但不同的使用者體驗所傳達的理念也是完全不同的。舉個例子,倘若問我用 iOS 的 iBooks 讀書和用亞馬遜的 Kindle 讀書,哪種體驗是優秀的?我會回答說兩個都有優秀的體驗。但 iBooks 的優勢在於閱讀間隙所帶來的美感(比如翻頁效果或開啟書本的過場動畫),而在文字呈現方面沒有體現出多大優勢;而 Kindle 則致力於解決閱讀中的體驗(e-ink 屏對眼睛的保護),雖然它的翻頁效果真的很渣。前者讓你沉浸在閱讀這個行為之中,後者讓你沉浸在書本內容之中。相比之下,我更喜歡 Kindle。

一句話總結:擬物化設計可以更容易更迅速地讓人接受,但過度精緻的擬物化修飾元素可能會喧賓奪主、讓人分心,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效率。

蘋果自己當然清楚這個問題。所以 iOS 中最精緻的擬物化設計往往是限制於功能最簡單的應用,比如備忘錄、錄音、計算器、Passbook、指南針等;那些功能性複雜的應用在擬物化元素的使用上是很節制的,例如音樂、設定、郵件、通訊錄等。即使如此,剛剛接手的 Jonathan Ive 仍然覺得無法忍受。

所以過去 iOS 的設計並不是不優秀,只不過它所傳達的理念過於重視體驗本身了。雖然我覺得不改也 OK,但奈何設計師眼裡容不下沙子,iOS 的介面轉型也就提上了日程。

iOS 7 的設計理念

iOS 7 的介面,按照 Ive 的說法就是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修飾元素。看不到高光和陰影了,也看不到模擬紋理了。因為去掉了很多修飾性的設計元素,整個介面變得扁平明亮,簡潔輕快。iOS 7 用線條和色彩來組織介面,讓系統介面變得如此簡單,從而使內容在介面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damndigital_the-thinking-about-ios7_2013-06_03

的確如此,我在上手 iOS 7 的時候,發現很難去注意那些系統介面——因為它們真的沒啥可注意的。類似的設計也出現在 Windows Phone 中,只不過後者更加激進。Windows Phone 8 用內容來組織內容,整個系統基本上是由文字、色塊和圖片來組成的,使用效率極高。這種極簡設計的問題則在於,當你獲取了你所需要的資訊之後,你甚至懶得再看它一眼——微軟的說法是讓你抬起頭去注意生活本身。

什麼事情走到極端都不一定是好的,極簡主義也一樣。WP8 如此簡潔,時間長了一定會讓人覺得乏味,所以微軟才要為這種文字排版的單調介面配上“世界級的動畫”。WP8 對過場動畫的重視程度極高,也是用來彌補簡潔介面本身的缺點。

雖然 iOS 7 在介面的簡潔程度上沒有那麼極端,但線條取代紋理成為介面的組織元素,同樣可能帶來乏味的觀感。所以 Ive 才說,要確保介面能帶來“驚喜”。iOS 7 的“驚喜”也就構成了它的亮點:大量半透明的觀感、細緻的過場動畫、色彩的大膽運用,還有桌布圖片隨手機角度而擺動的特效等。這也就是為什麼只看圖片不能得出全面的結論,只有親自上手才知道它的優劣。體驗過 iOS 7,讓我覺得它並沒那麼糟糕,因為在使用過程中它能帶來更多美感。

damndigital_the-thinking-about-ios7_2013-06_05

當然,為了避免重蹈覆轍,iOS 7 的動畫和半透明設計也比較剋制(比如運用高斯模糊和低透明度),於是色彩在整個介面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iOS 7 的色彩使用如此大膽,讓我有點兒難以接受,這也是我特別想吐槽的地方。Jonathan Ive 過去在 iPod 的設計上成功地運用了很多色彩,但每個裝置通常只有一種顏色。結果是雖然整個產品線色彩繽紛,但每個產品卻不那麼花裡胡哨,我只需要選擇我最喜歡的那個顏色就好了。

如今,iOS 7 變成了“整個產品線”,而我必須接受其中所有的哪怕是我過去不喜歡的顏色,比如淺綠、淺紫、非常淺的藍,以及撞色搭配和淺色漸進等。蘋果在 iOS 7 的設計介紹頁面上也承認,這些色彩“可能並不是你明確需要的,甚至不是你所期待的”,但“它們組織在一起會呈現出和諧的整體”。的確,iOS 7 在整體上的色彩搭配還算和諧,但那又怎麼樣,我依然不喜歡這些色彩。

damndigital_the-thinking-about-ios7_2013-06_04

這也是我覺得 iOS 7 最大的槽點:在色彩上,它迫使你去接受這個整體;它不再追求讓更少人討厭,而是構建出獨特的風格讓你去喜歡它、接受它。問題在於,沒有哪種獨特的風格能讓所有人喜歡。上手體驗了 iOS 7 之後,我覺得我已經能夠開始適應這個介面了,但是每次看到那些圖示,我依然為它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這些圖示“在客觀上”不好看,而是它們不符合我的審美。拋棄了擬物化設計也就拋棄了它的優勢,iOS 7 首先面臨的就是認同問題。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 Google 應用中單色搭配 + 扁平簡潔的介面。可惜的是這種方案沒有被統一地用在 Android 上,也許還是不能避免乏味的問題。在我看來,原生 Android 的過場動畫顯得很漫不經心、未經打磨,這讓它原本就簡樸的介面顯得更單調了。

說到最後你可能有點兒失望,因為我並沒有把兩種 iOS 中的任何一種奉為完美的作品。我沒打算那麼做,而且每當我看到那種極端評價時,我都驚訝於發言者的懶於思考和過分自信。我想說的是,過去的 iOS 和 iOS 7 傳達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設計理念,各自有各自的優劣。過去的 iOS 最讓我滿意的是它給我最熟悉的東西,並且在擬物化設計上保持了一定的剋制。而 iOS 7 避免使用者沉浸在體驗之中的設計理念也讓我特別認同。無論是哪一種理念走到極端都會帶來問題,二者的協調必不可少。

我覺得最舒服的介面設計來自 Mac 上的 OS X。它並不排斥擬物化設計,所以打造了精美的圖示;它適度地運用高光和陰影,讓介面富於層次感;它採用簡潔的佈局和以銀色為主色調的搭配,讓介面隱於內容之後;而精緻的過場動畫、精細的擬物化圖示也避免了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感到乏味。也許移動端的 iOS 限於介面尺寸,在協調這些理念上有更大的難度,但 iOS 不應在任何一種理念上走得太遠。這是我的個人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