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沒有資料的ERP是什麼樣子的。
     
然而,實際情況又是如何的呢?
     
根據AMT的研究,在那些上線不成功或者上線後掉線的案例中,有高達70%的專案都有一個共同的直接原因,那就是在資料上出了問題。有的是在資料還沒有準備好,諸多資料不準確、不完整的情況下就倉促上線;有的則是業務沒有理順,出現一數多據的情況,不知道該相信哪個資料;還有的是上線執行後操作人員未及時更新業務資料導致系統內的資料失真等等,雖然資料問題的表現不盡相同,但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大家忙了數月得到的是一個沒有資料的ERP系統。
      
這確實是一個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

   於是,人們在驚愕、困惑、迷茫後,終於發出了這樣的吶喊:不要讓資料毀了ERP
資料的重要性

  經驗表明,作為管理改造工程的ERP專案,花在系統實現和技術準備上的時間並不多,80%以上的時間是花在了貫穿全程的三大任務上,即全程的宣傳培訓、全程的資料準備和全程的管理變革。這三個全程缺一不可,其中尤以資料準備工作量最大。
    
說到資料在ERP專案中的重要性,恐怕沒有人會否認。大家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資料,以此來表達對資料的高度重視。然而資料問題成為ERP專案高失敗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不爭的事實,又不得不讓人反思癥結到底在哪兒。
為什麼資料是一個大問題?
    
很多企業在沒有上資訊化之前使用手工方式進行管理。手工方式下的資料,更多的是以部門為單位進行管理的。部門之間用單據進行業務資料的流轉,部門內用臺賬進行資料記賬,月底通過對賬保持部門內和部門之間資料一致。這種延用了幾十年的管理方式,與利用資訊化進行資料管理的思想和實現手段有很大差距。
    
手工資料的特點是:分散、口徑不一致、冗餘、不規範。這樣一來,同一資料在同一時間點上,會在不同部門、以不盡相同的描述和內容表現出來,在時間和空間上也是不一致的。這顯然與ERP所追求的同一資料在系統中保持惟性、共享性的理念有很大差別。再加上由於歷史的原因,企業中的很多資料要麼不全,要麼賬實不符,企業往往要在上ERP的同時清產核資工作,這無形中加重了ERP資料準備的難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