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的未來是超市模式還是電廠模式?

祁同偉發表於2017-10-10

本文講的是雲端計算的未來 是超市模式還是電廠模式?【IT168 資訊】談到雲端計算的未來,最主流的看法莫過於前《哈佛商業評論》執行主編Nicholas Carr在《IT不再重要》一書中所提到的“電廠”模式。除了這個看法之外,“超市”模式也受到業界一部分人的推崇。下面,我將通過深入分析和比較這兩個模式,來探討一下雲端計算的未來。在進入討論之前,如果我們能找出幾個合適的維度和角度來幫助分析和比較,將會事半功倍,就像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你不能測量它,你就不能管理它”。

  雲端計算的兩大維度

  談到雲端計算的維度,最快在人們的腦中浮想的,莫過於類似動態擴充套件和按需使用這類的詞彙,但這只是外面的皮毛而已。假如從雲端計算的內部深究,就能發現其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維度:使用者體驗和成本。因為基於這兩年在雲端計算方面的積累,我發現雲端計算的核心理念是非常簡單和明瞭的,就是:方便的使用者體驗和低廉的成本。方便的使用者體驗指的是人們能夠非常方便地使用和搭建資訊服務,而低廉的成本指的是使用和搭建資訊服務的相關成本比較低。

  雲端計算的四大角度

  同時,因為參與雲端計算的不僅僅是個人使用者和公司,而且還包括應用開發商和雲供應商這兩個雲建立者,所以可以從四個角度來分析雲端計算的利弊:個人使用者的角度,公司的角度,應用開發商的角度和雲供應商的角度。

  接下來,我將結合兩大維度和四大角度來分析“超市”模式和“電廠”模式。

  超市模式

  當我們進入一個超市,裡面有琳琅滿目的商品任憑我們挑選,不管是其自制的,還是來自於第三方供應商,使我們能非常方便地湊齊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同時由於超市普遍運營規模龐大,使其在產品售價和運營成本上面有優勢。而且超市並不是只此一家,如果不滿意這家的商品和服務,完全可以選擇另外一家,雖然之前的積分等很難轉移或者之前超市有我們需要的專供商品。同時,當我們需要更安全和更值得信任的食物,或者其他更定製化的產品,我們完全可以自己種植,生產或者到我們所信任的市場購買。

  簡單的來說,“超市”模式的是一個平臺化的概念。雲端計算廠商主要是提供一個雲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提供豐富的資訊服務供使用者選擇,無論是來自平臺商的還是第三方的,可以按需購買,而且價格一般比自建優惠,而且如果此雲供應商所提供服務不能令我們滿意,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雲供應商,但是整個移植的流程會比較複雜。雖然“超市”模式主要體現為公有云,但是當使用者對安全極為關注,或者需要定製化,或者希望對資料完整地控制的時候,使用者還可以通過和雲端計算廠商合作來將雲平臺複製或者部分遷入使用者的資料中心內來實現私用雲或者混合雲

  現在已經有很多IT供應商提供類似於“超市”模式的雲平臺,比如,Amazon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微軟的Windows Azure 平臺和IBM的Blue Cloud等,雖然這些雲平臺都還處於成長期,但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些雲平臺應該能像超市那樣能提供豐富的服務,以迎合各方的貴賓。

  使用者體驗

  個人使用者的角度:免客戶端,可直接通過瀏覽器來訪問服務,但是難於轉換服務和資料遷移。

  公司的角度:能通過把IT業務部分或者整體地遷移到雲上,來更方便地使用IT服務,但被供應商鎖定(Vendor Lock-in)的情況時有發生。

  應用開發商的角度:虛擬器件(Virtual Appliance)等格式的引入,減輕了應用的開發,釋出和維護的複雜度。但是由於各雲供應商之間所支援格式的不同,會引發一些潛在的問題。

  雲供應商的角度:產業的規模得到擴大。

  成本

  個人使用者的角度:免去了前期投入,可按需使用。

  公司的角度:降低了初期投資的成本和後期的維護成本,但是如果長期大規模地使用,不一定比自建便宜。

  應用開發商的角度:降低了應用的開發,維護和銷售的成本。

  雲供應商的角度:由於其運營的規模不斷地增大,使其財務方面更經濟,但利潤偏薄。

  挑戰

  如果要實現“超市”模式,需要解決那些挑戰呢?

  ﹒安全方面,包括:

  網路通訊的安全性。

  虛擬設施的安全性。

  訪問許可權的控制。

  資料的擁有權。

  資料的私密性。

  資料的隔離

  ﹒服務質量方面,有下面兩點:

  服務品質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是服務提供者和客戶之間簽訂的協議,也就是服務正常執行所需要滿足的條件,最常見的包括響應時間(Response Time)和吞吐量(throughput)。

  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不僅需要儘可能短的停機時間,而且還需要儘可能快的從故障中恢復的能力。而且這個問題牽涉面廣,包括雲端,客戶端和它們兩者之間的通訊設施。

  ﹒信任,因為雲中所儲存的資料和支援的服務對使用者而言都是極為關鍵(Mission critical)的,所以需要使用者對雲供應商給予信任,即使其安全措施非常完善。

  ﹒法律和政治的限制,主要有兩方面:

  在法律的方面,各個國家已經出臺了很多涉及企業IT方面運營的相關方案和流程規範,比如:美國的SOX,HIPPA和Sarbanes-Oxley 法案,歐盟的資料保護法等。雲中的服務和資料也應該需要遵守這些方案。

  由於政治和國家安全等因素的存在,使的雲供應商在其非本土的地域上面運營存在難度。

  ﹒運營效率,雲供應商需要利用其規模上的優勢來降低運營成本,從而降低使用雲端計算的門檻,同時也能提高其利潤。

        “電廠”模式

  Nicholas Carr在《IT不再重要》中非常細緻地描述了電力的發展史:剛開始因為直流電傳輸距離短的原因,所以發電機成為很多需要電力的企業和個人的選擇,但是由於能長距離傳輸的交流電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得英薩爾(Insull)的關於電廠的想法成為了現實,之後由於電廠的規模效益不斷地增大,使得電力的價格也隨之降低,而且使用起來更方便,最後,電廠模式成為了主流。仔細想來,IT技術的發展和電力技術的發展是何等的相似,發電機好比現在的機房,交流電技術好比現在的網際網路,而電廠和雲端計算中心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總體而言,“電廠”模式是一個公用事業的概念,就是將主要的計算資源都集中到公共的雲端計算中心,並且遵守公開的協議,類似於電力的220v/110v和通訊的7號信令,企業和個人都能非常方便的使用。這種模式因為在規模上面有極大的優勢,使得其運營成本非常低,而且因為主要由本國大型的電信企業運營,使得它們能得到使用者充分地信任。還有,在“電廠”模式中,只存在公有云這一種形式。

  雖然“電廠”模式的願景是如此的美好,只要接入網路,企業和個人就能隨意地訪問資訊服務,同時也卸去了他們維護計算裝置的重擔,而且價格低廉,非常安全,並且不會被供應商鎖定,但是在很多方面,都只是剛起步而已,特別是在服務的異構性方面,所以要真正實現“電廠”模式,那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非經歷“長征”不可。

  使用者體驗

  個人使用者的角度:因為“電廠”模式是基於公開協議的原因,所以使用者不僅能更安全和更方便地通過工具(比如,瀏覽器)使用服務,而且避免被供應商鎖定的情況出現。

  公司的角度:把IT服務整體遷移到公有云上,將使企業卸下維護IT服務的重擔,從而更專注於其主營業務,除了一些特殊需求和國家安全部門。

  應用開發商的角度:因為公開協議的普及和供應商的精簡,使應用的開發,部署和維護更方便。

  雲供應商的角度:因為在規模上“電廠”模式比“超市”模式的優勢更大,使得各方面的提升空間更大。

  成本

  個人使用者的角度:和“超市”模式相比,資訊服務價格更低廉。

  公司的角度:因為IT部門的削減,使得公司成本的結構更完善,更合理。

  應用開發商的角度:和“超市”模式相比,“電廠”模式將進一步降低了應用的開發,維護和銷售的成本。

  雲供應商的角度:產業的規模化,將降低其運營成本,並提升經營利潤,而且業務非常穩定。

  挑戰

  如果要使“電廠”模式變成現實,將會面對那些挑戰呢?

  首先,和“超市”模式一樣,“電廠”模式也要在安全和服務質量方面提供非常令人滿意的答案。但幸運的是,因為在“電廠”模式中,雲供應商以本國的電信企業為主,所以在信任和政治這兩方面上有天然的優勢。同時由於規模的龐大,使其在運營效率方面提升空間更大,但相應的價格壓力也更大。

  其次,除了上面這些挑戰之外,還包括:

  ﹒現有流程的限制,因為雲端計算將會對企業現有的IT流程產生一定的顛覆,如果雲端計算被大中型公司接受的話,那麼它們的IT流程將會受到極大地衝擊,甚至整個IT部們將會消失,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

  ﹒服務的異構性,由於異構性將使應用和資料很難在雲供應商之間進行遷移,將導致供應商鎖定的情況發生,這將會對雲端計算使用者帶來極大的風險。而且在雲端計算三個層次上,異構性都有所體現:

  SaaS層面:頁面技術的選擇。

  PaaS層面:所支援的語言的範圍和資料庫的格式。

  IaaS層面:應用釋出的格式和管理介面。

  ﹒對遺留(legacy)應用的支援,比如,大型機上的Cobol應用。因為在很多企業,遺留應用都屬於其核心的應用,如果雲缺乏相關的支援,將阻礙雲在這些企業的推廣。

  超市還是電廠?

  其實,這兩種模型都是非常理想的,沒有誰優誰劣的說法。雖然“電廠”模式更吸引人的眼球,而且已經受到了非常多的人的認可,但是“電廠”模式所面對的挑戰比“超市”模式多的多,可以想見,短期之內,“超市”模式將會更有用武之地。但從長期而言,因為“電廠”模式潛在的優勢更多,特別是在信任,政治和運營效率等方面,所以“電廠”模式將會逐步取代“超市”模式。但是這個過程將會是非常漫長的,需要滿足很多條件,包括運營效率的提升,公司IT流程的改造和開放的協議等等,所以可以預見這兩個模式將長時間共存。

  總結

  超市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使“開門七件事” 不再讓人頭疼。而電廠的出現更是改變了歷史的程式,就像Nicholas Carr所說的那樣:“當每個家庭都擁有便宜的能源和接入時,就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創造力來利用這些便宜的能源”。對雲端計算而言,無論“超市”模式還是“電廠”模式,都將會給人們帶來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好得把握和享受雲端計算這個浪潮嗎?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0-05-31

本文作者:唐蓉

本文來自雲棲社群合作伙伴IT168,瞭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IT168

原文標題:雲端計算的未來 是超市模式還是電廠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