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社交網路,人們不禁會聯想到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那樣的極速擴張。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社交網路都能像它們這麼輕鬆地吸引使用者。

大多數社交網路的增長及其商業模型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1. 在創立初期遭遇“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社交網路的核心價值就是使用者,而在萌芽期沒有足夠多的使用者就很難吸引新人註冊。這造成了社交網路擴張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激勵機制或是給搶先註冊使用者嘗些甜頭的方式,這個壓力可以得到適當的緩解。
  2. 社交網路一般通過使用者帶入新使用者的方式擴張。缺乏這種有機的輻射式傳播,社交網路就很難擴張。
  3. 大多數社交網路在創立之初只針對一個很具體的市場,而不是雄心勃勃地試圖面向全世界使用者。Facebook最初只針對哈佛大學學生;Groupon開始只基於芝加哥市;同樣地,Quora最初旨於服務矽谷的技術圈。

難以擴張的社交網路

面對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傲人的擴張曲線,大多數社交網路只能望塵莫及。不管實際運營有多出色,社交網路的某些固有特性限制了它們的增長速度。最典型的幾點就是:

  1. 需要反覆解決“雞生蛋蛋生雞”問題;
  2. 需要克服有機的輻射式傳播瓶頸, 即解決每個使用者只能帶入有限新使用者的能力限制;
  3. 需要正視非常低的市場重疊率,因為這降低了應用從一個市場向另一個市場擴張的可能性。

尤其在社交網路應用試圖吸引更多使用者的階段,這三方面問題給其擴張製造了不小的難題。然而,也有一些應用通過巧妙的設計了避開了這個難題。

Path – 反輻射式的社交網路

Path 這款社交應用旨在把線下緊密的家庭人際關係模擬到線上。每個家庭組成了一個社交網路群,Path 就是由無數個小群組成的。如果說一個社交網路應用是由一群有相同興趣、愛好、或特徵的人們組成,那麼每一個小的社交群就是這個大網路的一個縮影。對 Path 來講,這個紐帶就是家庭關係,而每個使用者就是這個特殊網路群體中的一個節點。不同於 Path,Facebook 的每個使用者可以從屬於多個網路群。

如果將這些社交網路視覺化,Path 會呈現出許許多多不相聯的獨立使用者群,而 Facebook 的每個使用者群應該會被錯綜複雜的關係線連成一張大網。

Nextdoor – 如何解決雞生蛋蛋生雞問題?

Nextdoor 是另一個擁有許多使用者群的社交網路應用案例。這款應用針對城市中的每個街區,使用者在理論上不會同時屬於多個街區,因而使用者群之間也是相互孤立的。

故此,Nextdoor 必須有效地解決其特有的問題:每個街區形成自己孤立的網路群,即使兩使用者線上下是好友,住在 A 街區的使用者也不一定有邀請住在 B 街區朋友加入社群的動機。而在 Path 中,每個群的成員線上下關係非常親密,一旦群中加入了兩個家庭成員,邀請家庭其它成員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在無形中緩解了建立初期缺少使用者的壓力。

對 Nextdoor 來說,只有在一個街區中活躍使用者的數量足夠多時,新使用者才會有加入的動力,這也就意味著 Nextdoor 每向一個新街區擴張版圖時,都要經歷一次“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如果 Nextdoor 在某城市中達到了街知巷聞的地步,那麼擴張也就輕而易舉了,可惜到目前為止,Nextdoor 還遠沒有受到這樣的歡迎。

City Network – 為什麼難以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基於城市的社交網路應用,如 Uber、Yelp、OpenTable,也擁有相對孤立的使用者群。對他們來講,每個城市是生產者和消費者聚集的網路,同時存在著少量的跨區域應用。比如使用者從 A 市到 B 市旅遊時可以線上預定餐館,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應用還是侷限在一個特定的網路內。

當一個網路內的活動波及到另一個網路時,社交網路的規模就開始擴張。舉例來說,LinkedIn 起初僅活躍於美國市場,隨著使用者不斷向外界發出邀請,市場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如今,LinkedIn 在亞洲連辦公室都還沒有設定,就擁有了數以數百萬計的使用者。相比之下,以家庭、街坊、城市為核心、提倡群內聯絡的社交網路應用就很難產生這樣的多米諾效應。

Path 和 Nextdoor 仍存在著大規模擴張的潛能,而像 Yelp、Uber 或 Foursquare 這樣基於城市的應用平臺則不得不在每個城市開拓新市場。

eBay 把自己定義為一款基於國家的網路應用平臺 – 某一個國家的消費者很少會去購買另一個的國家商品。因此 eBay 的早期擴張策略就是收購其它國家 eBay 的山寨公司。 Facebook 卻從來沒有采取過這種策略,不僅因為這會造成他們產品和資料相容性的噩夢,更是因為地理因素幾乎不會影響其使用者之間的互動。可想而知,eBay 也就沒經歷過 Facebook 那樣多米諾式的使用者增長。

可以說,擁有最快增長速度的社交網路應用必然允許使用者群體的自由擴張。不同於 Uber 和 OpenTable,Airbnb 的使用者擴張就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來自於不同城市的房東和租客確保了跨群間的交流,從而突破了地理因素對社交網路擴張的限制。

瓶頸

Facebook、Twitter、Airbnb 和 Pinterest 的使用者增長曲線會有一個個明顯的臨界點,而擁有一個個獨立小群體的應用就很難找到這樣的規律。它們在每建立一個新的網路時都需要有額外的投資,因此其使用者曲線只會呈現出階梯函式的增長特徵。

創造多米諾效應

那麼,當你在經營社交網路應用時,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呢?對於使用者群間相對孤立的社交平臺,有兩種方法有助於吸引新使用者:

  1. 增加群間互動

你能建立出一種使孤立 A 群中使用者和 B 群使用者進行交流的機制嗎?如果可以,這種交流多久發生一次?每一次互動又能帶入多少新使用者?這有助於建立一個新網路群嗎?有意思的是,Facebook 最初僅限於哈佛一個校園,隨後逐漸向其它學校開放,直到完全對公眾敞開。在 Facebook 的案例中,跨校的交流線上下本就很常見。而對 Path 和 Nextdoor,則需要創造一些其它的觸發機制來增加兩個家庭或街區的溝通。無論在什麼時候或以什麼方式,增加網路群體間的交流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使用者。

  1. 建立激勵機制

Groupon 是另一個城市內部買賣交易的網路平臺例子,因此也同樣面臨著“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Groupon 為此建立了許多全國通用的優惠政策 – 這種群間激勵機制吸引了在 Groupon 沒有開放的城市使用者。有了大量積累的使用者基礎,Groupon 在開拓新版圖時只需要吸引商家促銷優惠券即可。

自: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