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研究生物系統,或許是理解人類所創造的複雜網路的最佳途徑。所有成功的網路都會經歷一個“斷裂點”(breakpoint),即增長陷入停滯的一個階段。在經歷了“斷裂點”以後,有些網路會走向失敗,但也有些網路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例如,人腦會經歷一個過度生長期,隨後開始萎縮;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獲得了智力。這是因為,在孩童時期,我們積累了大量神經元和神經連線,以致於我們在成年以後變得聰明起來。如果沒有這一過程,人類的智力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低水平階段。

網際網路是二十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科技革命,可能還是推動未來數百年人類創新的力量。但在今天,網際網路的發展正在接近一個“斷裂點”,而依賴於網際網路生存的的眾多技術和企業也面臨著這種鉅變。

特別是,我們已經見證了一個個社交網路所取得的高速增長:不僅僅是MySpace和Facebook,還有它們的先驅Classmates.com和Friendster。在它們所處的時代,每一個社交網路看上去都會永遠地增長下去。無論是Classmates.com和Friendster,還是MySpace,每一個都在觸及斷裂點之後,經歷了爆炸式增長。

  社交網路無序發展

與所有軟體一樣,社交網路在吸引使用者和滿足其需求的能力上也存在著限制:它們的生存能力取決於實用性。增長是受眾積累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階段,上述每一家社交網路都成功做到了這一點。問題恰恰在於,大多數社交網路都是在這個增長階段走向失敗的。有時,受眾太多也會帶來麻煩,讓社交網路反受其害。

Facebook上面的好友關係人數,即所謂的“鄧巴數”(Dunbar’s Number),已經超出了人腦所能處理的範圍。“鄧巴數”是由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大意是說,人類智力允許使用者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最多為150人。

但是,每個Facebook使用者平均擁有262個“好友”,由此有人認為,這些好友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質量不高。這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當阿普麗爾·利德摩爾(April Ridmoore)在流媒體音樂服務網站Spotify下載歌曲《Call Me Maybe》時,你會收到一份通知。利德摩爾是誰?她就是那個與你弟弟在上中學時關係不錯的女孩,在去年曾“戳”過你一下。

從某種程度上講,Facebook也試圖限制自身網路的無序增長。為此,該公司推出了能讓使用者輕鬆禁用通知服務的功能,同時在簡化此類操作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通常情況下,使用者在Facebook上面“偶遇”的人,恰恰是他們現在認識、過去認識或是間接認識的人,這一點不同於MySpace,後者的使用者往往每週會收到許多人完全隨意的交友請求。

  保持最基本元素

Facebook基本上就是一個“網路中的網路”,因此在智慧化和成功程度兩方面也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社交網路。正如Facebook自己所說:“Facebook是由很多網路組成的,而每個網路都基於工作場所、地區、高中或大學構成。”

在這些社交網路,每一個都緊密相關,原因是它們都擁有大量相互之間聯絡十分緊密的使用者。但在不同網路之間,使用者之間的聯絡就不像這麼緊密了——就像大腦的神經元大部分與它們子網路中的神經元連線一樣。

對於Facebook使用者來說,只要有些通知是部分人隨意而為,而且沒什麼價值,此舉就能導致這個社交網路的實用性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一般會清理好友名單,取消更新資訊訂閱,阻止所有通知。

但問題是,很少會有使用者這樣做,相反,一些人不再像以前那樣頻繁訪問Facebook了,而且還會刪除他們的賬號,最終尋找下一個新的社交網路——一個更乾淨、社會關係更不復雜的網路;因此,與之前所有的社交網路一樣,現在的社交網路也會達到一個“斷裂點”,從此對使用者的實用性不斷下降,並最終慢慢走向消亡。

  移動如何拯救Facebook和整個網際網路行業

移動版的操作往往更為簡單,功能也大為簡化,就跟應用一樣。很顯然,鑑於手機物理尺寸較小,移動站點也必須保持小而精的設計模式。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移動站點應該較小的另一個原因是,通過化繁為簡,實現更高的價值和實用性。

更新、更靈活的行動網路必須要在一個複雜的世界中理順頭緒,正如搜尋引擎在網際網路發展早期需要穿越的重重障礙一樣。我們還以人腦為例,在它觸及斷裂點以後,會以“細胞自殺”的方式來過濾無關緊要的資訊——在這一過程中,一些神經元為了整個網路的利益而“選擇自殺”。

與此同時,大腦會清除一些不必要的神經連線,深化與最重要的神經連線的關係。最終,這種看似自相矛盾的大腦萎縮反而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那麼,Facebook如何才能變得更聰明呢?就像人腦一樣,Facebook也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令人感興趣的是,Facebook無意中嘗試過這種“迴歸本源”的作法,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Facebook的移動瀏覽器版和應用版都堪稱其網站的精簡版。在這兩個版本中,Facebook放棄了一些不重要的東西,只保留了最基本的功能,如在公告牆上發帖,閱讀資訊流,收發資訊等。換言之,對Facebook使用者來說,與人溝通才是最重要的。

  精簡等同於使用量增長

當然,Facebook的本意並不是清除那些不太重要的功能,相反,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移動裝置的尺寸過小,容納不下過多的資訊。但結果卻十分突出:在2012年,使用者每個月在Facebook移動版上逗留的時間平均為7個小時,而在PC版上花費的時間則為6個小時。尼爾森釋出的資料顯示,Facebook在2012年的PC端獨立訪問使用者數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網頁版Facebook已經經歷了斷裂點,開始處於滑坡。但在移動裝置上,Facebook的使用者呈現健康而創紀錄的增長趨勢。不可否認的是,Facebook移動端用量急劇增長,主要是因為相比於PC,使用者通過智慧手機訪問Facebook更為方便。當然,移動裝置的普及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我們還不應忽視更為簡單的使用者介面的實用性;在Facebook向移動端的轉型中,這是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其他一些社交網路,如Twitter、圖片共享社交平臺Pinterest、消費點評網站Yelp、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以及Facebook旗下照片共享網站Instagram,他們的網頁版訪問量都還沒有出現滑坡。

事實證明,當網路處於“斷裂點”的時候,精簡功能就相當於使用量的增長。我們需要警惕的,並不是如何避免斷裂點,而是要避免在經歷斷裂點後的過度擴張。增長並不是什麼壞事,只要社交網路不要完全專注於增長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