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移動應用開發入門經典》——1.1 瞭解HTML5的由來

非同步社群發表於2017-05-02

本節書摘來非同步社群《HTML5移動應用開發入門經典》一書中的第1章,第1.1節,作者:【美】Jennifer Kyrnin,更多章節內容可以訪問雲棲社群“非同步社群”公眾號檢視。

1.1 瞭解HTML5的由來

HTML5移動應用開發入門經典
1989年3月,Tim Berners-Lee爵士寫了一個提案,提出使用超文字將網路上相關的文件進行連結。通過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的配合,超文字最終成為了HTML,又稱超文字標記語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以一種正在使用的文件標記語言——SGML(標準通用標記語言,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為基礎。1991年9月,網際網路上開始興起關於Web及HTML應如何發展的討論。

直到1993年前後,唯一可用的瀏覽器是一個名為Lnyx的純文字瀏覽器。之後Mosaic問世,它提供了影像、巢狀列表以及表格等功能。在今天,大部分設計人員認為這些功能是司空見慣的,但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許多人只能在一個黑白色(或綠白色)、純文字的環境下瀏覽網頁。可以說,支援影像的瀏覽器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

直到1994年,IETF(Internet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創立了HTML工作組。1994年7月,該工作組釋出了HTML 2的工作草案。同年,W3C(全球資訊網聯盟——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作為HTML的標準組織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1995年,HTML 3作為草案發布,1997年,HTML 3.2成為標準。隨後在1999年,HTML 4成為建議語言。

1.1.1 XML及XHTML

1999年後,情況有所改變。W3C開始認為HTML不應保持原狀,而是應當更容易被計算機讀取,更一致,並且更嚴謹。但是,它們並沒有開發新版本的HTML,而是設法將HTML轉換為更為嚴謹的標記語言——XHTML。

XHTML是使用可擴充套件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重寫的HTML 4.01版本。XML釋出於1998年,用於建立機器可讀的標記語言。XHTML文件對結構及有效性的要求很高。實際上,如果頁面的HTML無效,或者是結構不好,則W3C就希望所有讀取XHTML的瀏覽器能停止渲染這些頁面。

當今,仍有許多公司在使用XML。例如,許多內容管理系統(CMS)在後臺使用XML來管理大型網站;許多圖書採用DocBook進行編寫,而DocBook是一種用於釋出的XML語言;ePub格式的圖書也使用XML來建立電子書。

注意:
結構與有效性

一個結構良好的文件需以宣告語句開始,其中需包括規範,所有屬性用引號括起來,所有元素必須為閉合的,且僅有一個容器元素。一個文件只有在經過規範檢測後未發現任何錯誤,才能稱之為有效文件。

1.1.2 HTML5的誕生

基於XML的XHTML有著和XML一樣嚴格的要求,因此也同樣編寫起來困難。儘管大部分Web設計人員都明白編寫有效HTML的重要性,但最重要的是它在讀者的瀏覽器中能否被識別。每個檢驗過頁面有效性的Web設計新手都明白,頁面不具備有效性並不代表著瀏覽器無法將其顯示出來。實際上,Web瀏覽器總是能夠顯示技術上失效的HTML。

鑑於上述原因,一個由Web設計人員、開發人員以及瀏覽器製造商等組成的團體在2004年建立了Web超文字應用技術工作組(WHATWG,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他們從設計人員、開發人員及瀏覽器製造商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了HTML5規範。最終,在2008年,W3C為了重組HTML5社群,決定取消對XHTML的開發,並將HTML5規範納入W3C的框架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