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才轉-- 買車的中國人必須知道——德國車和日本車的本質區別

tolywang發表於2007-10-04
關於汽車的概念,歐洲人想的是我用它橫貫歐洲不能有問題。美國人想的是我從美國的東海岸開到西海岸它得好使。而日本人在回答中國人責問為什麼使兩年以後哪哪都是毛病時,是這麼說的:“在日本,你就是天天住在車上,一年也就跑一萬公里。誰能想到你一年就跑五萬公里!日本人開3年就換車了,你非得開15年,你怨誰?”
  歐美人發明汽車是從人的需要出發,從無到有的想象、鑽研。日本人學做汽車是為了賺錢。所以他把別人有的拿過來琢磨怎麼做的更便宜!日本車打入美洲市場是能源緊張,油價上漲的70年代。——他最省油。


  大家知道車怎麼能省油麼?——車輕!(風阻係數並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為風阻係數的作用是與速度有關的。)為什麼在日本車迅速佔領市場的時候,歐美人(特別是德國人!)卻不生產同樣省油的廉價車與其競爭呢?是因為他們作汽車的目的不一樣!!!
  德國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想的是把鋼板換成鋁合金,這一下成本高得嚇人!日本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直接把2個厚的鋼板換成0.8的。結果是既降低了成本又省了油!!!
  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麼做嗎?真個這麼笨嗎?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麼做!但卻絕不是笨蛋!

前面說了,因為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造成了二者對汽車概念的理解不同,又說了二者造汽車的目的不同。結果造成什麼直接的結果呢?舉個例子:兩個人各自開著日本車和德國車以同樣的速度撞牆,50公里的時候,日本解說員對駕駛員說: “你看,這是最新科技:發動機下陷技術,保證不會進入駕駛室造成對駕駛員的傷害;這是利用塌縮吸能原理製造的三級吸能結構,確保其透過充分變形來吸碰撞能量以保障駕駛員的安全。”(車已經報廢了)。德國的解說員只對駕駛員說了一句話:“看,沒問題。”然後是時速100公里,撞完之後德國解說員不好意思地對駕駛員說:“ 對不起,您的車報廢了!”日本解說員大聲對駕駛員罵道:“活該你死,開這麼快,你還敢撞牆?”

  德國人想的是要把發動機室做堅固,以確保在可能出現的事故中儘量把車的損失減少到最小。而為了人的安全要把駕駛室造的更堅固,以確保在車的損壞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還能保證人的安全。
  日本人想的是為了節約成本把駕駛室做的越薄越好,只要能保證發動機室比駕駛室更不結實就行——這樣就不至於直接把人撞死(安全碰撞試驗能過關)。
  而這兩輛車帶給人的直接區別是:日本車每百公里省 1-2個油,每開出一萬公里,日本車少花幾百塊油錢——前提是別有事故,因為一有事故,日本車用於修車甚至換車的綜合費用要比德國車高很多。(不要只看到德國車的一個保險槓是日本車的幾倍,德國車需要換保險槓的時候,換成是日本車可能已經報廢了!)不信可以去修理廠看看,日本車的外殼是多麼的“脆”,而德國車即使在地上打幾個滾,也不見得壞的哪裡去。(我父親一位同事開車走國道回家,路上下雨太滑,結果就打了個滾,居然人沒事,還開到了修理廠——帕薩特)

  想一想你買車花了多少錢,你每年能開多少萬公里,你就知道省這點油錢對你有沒有意義!而多花這點油錢對你有多大的好處!
  人要學會自愛,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像日本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森林資源,一定要從中國進口一次性筷子一樣。日本人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是尤其不會在乎你中國人的死活的!!!
  有位網友說:“德國在中國賣的車也減了配置”。還有的網友說:“日這本車賣給中國的質量次,在歐美的品質還是不錯的。”這些朋友說的都有一定道理,這次我就試著分析一下“品質”與“質量”的區別。舉一個例子,有位朋友說:“在國外美女最多的是韓國,大街上到處都是。”大家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基本都是假的。再舉個例子是香港電影。好萊塢越來越重視香港電影,但並不意味著香港電影就有資格與好萊塢相提並論。為什麼,因為凡大賣的香港電影6 0%以上都能從好萊塢身上找到影子。可以說沒有香港電影並不會影響世界電影的發展,而沒有好萊塢將引起世界電影的倒退。舉這兩個例子想說明什麼呢?就是想說質量和品質的差別。什麼是質量好,韓國的美女就可以說是質量好!質量的好壞是外界的評價是一些客觀標準的達標。什麼品質好,品質好就是好萊塢的電影!香港電影可以拍的比好萊塢更花哨(只限武打場面)、更血腥、更緊張。但沒有了好萊塢,我們將直接失去的是想象力(香港電影很大程度上只是好萊塢想象力的亞洲演繹版)。品質是內在的,是內在的對想象力、原創力、生命力的追求!韓國人以他認為美的標準不斷的整下去的結果並不會使韓國的母親們生出更多符合標準的美女來,只能使他們的美容業病態的發達。而最後的結果是整個民族的自卑!

  走了這麼遠回到汽車上來,同樣的道理,日本人可以做到質量好,但他還沒有能力做到品質好。日本人做汽車的初衷是因為這是一個大的賺錢的產業。他現存的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汽車企業基本上是第二三代的,因為第一代的企業已經在前赴後繼的衝擊美國市場的過程中傷亡殆盡了。(當時日本沒有什麼汽車消費市場,他做車就是為了出口)當時的美國甚至出過專門針對日本車的笑話集。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懂得了質量的概念。並且它也做到了這一點——它可以讓使用者在一定的範圍內挑不出毛病。而這一切是源於他對歐洲人對汽車品質的追求的模仿上。(到現在日本車在歐洲仍然是沒有什麼作為的)
   再舉個相對專業店的例子,歐洲車的功率響應峰值是在一定轉速範圍內的一個平臺,而日本車則只是一個尖點。同樣的道理兩種車都宣稱有ABS系統,德國車通常是連帶著EBD的。而日本車在更貴一些的車型上會標著A BS+EBD!
  就是同樣的ABS在極限狀態下的表現也是相差很大的。但這並不影響日本車的質量—— 因為絕大多數使用者並不能察覺。畢竟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遇到極限情況。而一旦遇倒這種極限情況將是致命的!!!
  品質和質量的差別同樣體現在德國車和日本車的區別對中國銷售的車型減配置上。日本人在對中國銷售的汽車減配置上不僅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還有一種病態心理。(具體為什麼有這種病態心理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在下一次試著分析一下)德國人減配置是因為中國人病態的喜歡日本車的心理造成德國車必須降低成本和他拼價格。我說過在國際市場同檔車德國比日本要高1/4——1/3的價格雙方銷量持平。

  最後再舉個例子。德國人和日本人同時賣羽絨服200元一件。日本人把羽絨掏出來一半賣180。德國人為了和他拼價格想辦法決定少做倆口袋也賣180。中國買主比較以後說:“德國人的又重又笨還少倆口袋。日本人的又輕又漂亮,多這倆口袋多有用!”本人決不是危言聳聽,準備買車的朋友仔細對照一下他們的減配置明細就可以發現我說的絕對是真實的。這就是品質和質量的差別,只有當你在三九天的午夜露宿街頭時才會體會到。而此時再明白已經太晚了。
對品質的追求不是什麼民族都具備的,它需要一個民族有在文化層面的原創性、獨立性、傳承性和開放性。從這一點來看日本和韓國還不具備這個能力~~從韓式美女和日式汽車就能充分體現出來。當然我不是一個盲目的民族主義者。我認為我們如果不努力的話,我們將失去我們這個優秀民族對品質追求的能力。到了 2008年,中國汽車的產能為1800萬輛,當年的國內市場預測是60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將面臨著必須走向世界的局面。如果到時我們沒有體現出我們對品質追求的能力而只是模仿日韓車路又等而下之的話,等待中國汽車工業的將是一場災難!所有與之相關的人們都要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包括你我在內的消費者。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5489/viewspace-8492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