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微信行銷像瘋了一樣在蔓延。我也一直在關注這個新玩意,漸漸的,有了一些看法,今天不妨分享一下。
我先是關注了“王力巨集”,我跟他說一句話,他很快回過來一長段語音,然後再說,就不搭理我了。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一定是機器做的,出於好奇,我時不時跟他說說話,不大有回覆,有回覆也是那種跟誰說都可以的打哈哈的話。有一天突然接受到王力巨集發來的微信,裡面說了他在嘉興演唱會的情況,我想這也是錄好通過微信平臺統一傳送的吧。
然後我因為一個麥當勞的Campaign,關注了“麥食大盜”,然後每天他都給我推送一個多媒體資訊,有的是圖文,有的是連結,開啟之後是短片或者錄音,大體都是說這個叫“麥食大盜”的Campaign的一些情況。每一次,我都覺得他有點自娛自樂。
去靈隱寺星巴克點大磁大杯的時候,通過一個二維碼加了“星巴克中國”,結果連續三天給我推送星巴克的促銷資訊和新品預告。
好奇的我加了很多這樣的號碼,大都是一樣的結果。
我問自己,這東西火麼?答案好像是肯定的。
我問自己第二個問題:這種玩法火的範圍在哪裡?
問了周圍的很多人,反饋大都是一樣的,用微信加了品牌為好友,得到的大都是“推送資訊”,同時,“被騷擾”和“沒什麼用”被提到的次數猛增。我問他們會不會點裡面的連結時候,回覆是好奇會點,但發現是廣告之後就不點了。
我又在網上各種營銷界的論壇之類的地方看,得到的資訊卻不一樣。品牌商和營銷組織普遍認為,微信行銷很有效,能夠讓使用者主動關注,並且能夠“很精準”地推送資訊,資訊到達率100%,很少有CPM成本這麼低的渠道了。
我堅信一點,一種成功的營銷方式,一定要讓品牌商和消費者都開心,都樂於從中獲利。而目前的微信行銷方式,似乎達不到這個標準。
我又問自己,品牌商為什麼會很喜歡這種方式?
之後我收集了目前受追捧的幾種方式,並且寫出了我認為的實質。
通過這個整理,我發現,品牌商追捧的這些形式,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特別適合“推送資訊”。
相比微博,相比品牌主頁,微信太好了:
- 品牌商的資訊一對一傳送,給人“專享”的感覺。比大眾媒體的感受要好。
- 資訊足夠精準。100%的到達率,而且每個人都是主動看的(包括漂流瓶也是自己撈上來的)。
- 使用者看到資訊的介面純淨度夠高。品牌商早就受夠了自己在微博上發的資訊,實際上是跟黃色笑話放在一條時間線上展示的做法了。微信多好,一個介面,只有你的資訊和使用者的手指頭。
- 還可以不花錢,哪裡去找比這個CPM成本更低的渠道啊?
- 多媒體讓營銷看起來很洋氣。
- 結合地理位置,很多花樣可以玩。
- 品牌商要做的事情很明確也很簡單,讓使用者感興趣加好友,然後整理內容定期推就好了。
我一直勸自己冷靜,想想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原因,讓品牌商們如此青睞微信。
品牌商早期通過大眾媒體來做營銷,後來發現這樣成本太高而且不好監測,所以當SNS和微博出現的時候,品牌商們趨之若鶩,紛紛開設微博賬號,設立品牌主頁,希望在那裡能夠和使用者建立關係。而建立關係的最終目的,很遺憾,還是推送資訊,讓自己的資訊不斷被使用者在時間線上看到。後來大家發現,好幾年了,品牌商還是沒有找到在微博上靠譜的玩法。原因呢?他們習慣了站在高處,對著下面的粉絲說話。相反,他們沒法習慣在微博上謙卑地進行所謂“互動”。
於是,微信出現,太好了,既能“精準”,又能“互動”。
不過,“精準”說的是推送的目標有列表,“互動”說的是“能說上話”,是單向的。
有錯麼?有,消費者理解的精準和互動好像是不是這個意思。
消費者認為“精準”是“我需要的時候你給我”,而不是“我喜歡過你你就給我”;
消費者認為“互動”是“我有需求你給我反饋”,而不是“搭訕”。
話說回來,微信是個什麼東西,是一個使用者之間交流互動的多媒體平臺,社交屬性很強。社交屬性越強,使用者就更希望平等,這種平等不再是你高高在上跟我喊話,也不是你發傳單我扔掉,而是我們之間能夠有溝通。這也是微信產品的初衷,張小龍說,永遠不會讓廣告主推送資訊,但實際他們就是這麼用的,只不過先騙了好友而已。
上面,就是我看來看去,覺得現在微信行銷走偏了的原因。
品牌商堅定不移的要求推送資訊,而使用者並不希望收到這些垃圾。
現實的表現也是這樣,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開始取消對那些品牌微訊號的關注。
我繼續問自己,微信行銷應該怎麼做?
這個問題我沒想透,我是從這幾個角度去考慮的?
首先,什麼樣的品牌適合做微信行銷。
我認為,可能是兩種品牌可以做,一個是很大眾化市場的品牌,另一個就是很利基市場的小眾品牌,走兩個極端。大眾化品牌應該把微信作為一個互動的平臺,而不是廣告推送平臺,真的,你都已經地球人都知道了,人家喜歡你,加你為好友,把你當朋友,你還每天發小廣告,誰受得了。比如KFC如果做一個微信,我說我想吃漢堡了,他再告訴我哪裡最近,然後給我一張折扣券,或者訂餐電話之類的,就會很好。千萬別一到吃飯的點,就推送一條“要吃漢堡麼?”另一種,一家很有特色的餐廳,通過微信告訴有限的客戶怎麼走,以及最近發生的故事,會是一個情感溝通的好方式。
第二,如何得到使用者的需求。
我們說使用者不希望被推送,那怎麼知道他想吃漢堡呢?想到Siri了麼?蘋果做了多NB的一個東西啊,告訴Siri就好了。當然中文的Siri弱爆了,而且跟微信也不搭邊,那麼,微信做一箇中樞,然後去挖掘需求,再由品牌商提供內容,這樣子的“開放平臺”會不會跟有價值呢?
第三,必須結合地理位置。
為什麼微信成為繼QQ之後最NB的網際網路產品?因為裝置動起來了。所以,地理資訊一定要用起來,哪怕是給附近的人推送,都比只給粉絲推送要來的有價值。那些有大量分店的品牌,很適合用這種方式來做。
O2O概念特別熱,而所謂O2O實質就是帶客到店。結合手機,到店就變得非常好辦,所以,別推送了,看看怎麼搖出來周圍的人,然後拉他們來吧。
第四,在互動上多下功夫。
大量品牌的微信通過機器人完成,誰想跟一個機器人溝通呢?我跟王力巨集發生的互動,跟打95588聽到的“xxx請按2”沒任何區別。所以,如果品牌要做微信行銷,一定要解決怎麼做互動的問題。如果我問星巴克的微信,哪裡有最近的星巴克,他都沒法回答我的話,“人情味”就太弱了,還不如微博呢。
我曾經把“人情味”拆開成“人氣”“情感”“味道”,這裡也是一樣,能聚來人,但沒有情感,沒有味道,這種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方式,放在“一個相對私密的一對一的”溝通環境中,對品牌情感的傷害會比想象的大。
小結一下:
1. 微信是個好平臺,但現在很多微信行銷走偏了。
2. 品牌商要推送資訊,而消費者其實不希望收到傳單。
3. 微信行銷需要創新,需要在找需求和互動上多下功夫。
好了不扯那麼多了,我們也沒有實際的經驗,因為還在摸索,歡迎大家探討。
來源:http://www.panghufei.com/?p=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