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小史:從混血怪胎到移動巨人

發表於2012-07-18

| 2012-07-18 08:06   分享: 1    

四年不到的歷史,八次大版本更新,Android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佔領移動世界。當年脆弱的混血“怪胎”如何成長為今日移動平臺的巨人?

撲朔迷離的初年

2003 年 10 月,安迪·魯賓等人創立 Android,2005 年 8 月 17 日,Google 收購 Android 團隊,2008 年 10 月 22 日,第一臺搭載 Android 系統的手機 T-Mobile G1 正式釋出。

維基百科英文版的 Android 條目這樣描述早期 Android 的歷史。然而 Android 在它的最初歲月裡經歷了怎樣的蛻變,我們基本不得而知。我們能夠知道的是,賈伯斯曾經指責 Android “無恥抄襲” iPhone 的創意。

這樣的指責多少是有點依據的,後來 Google 在與 Oracle 的法律糾紛中曾經自曝其於 2006 年遞交 T-Mobile 的初代 Android 手機基本配置要求:

  • 200 MHz ARM 處理器
  • 64 MB 記憶體
  • 200 萬畫素攝像頭
  • MiniSD(確實是 MiniSD 不是 MicroSD)卡槽
  • 高階型號可以附加藍芽、GPS、Wi-Fi 甚至第二塊螢幕

當時的 Android 指導配置表基本沒有提及觸屏操作,並且後來披露的當時原型機也確實不支援觸控式螢幕,而是透過與黑莓觸控板和諾基亞五向鍵類似的元件來進行操作,並且原型機搭載了非常類似黑莓手機的直板全鍵盤設計。這個版本的機器預計於 2007 年夏天正式釋出。

然而 2007 年 1 月 iPhone 釋出前後,Google 臨時改變了想法,推遲了 Android 機器的上市時間,並且對配置和引數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在當年 5 月的文件中,Google 這樣描述其全鍵盤和觸控式螢幕的關係:

機器將會支援觸屏操作,但是產品本身系完全為物理鍵盤操作而設計,因而觸控式螢幕絕無可能完全取代物理鍵盤。

而搭載當年五月構建的 Android 系統的手機,則是下面這個樣子的,它看起來非常像黑莓,並且沒有觸控式螢幕。

2008 年初,Google 又向運營商展示了一個新的原型機,這一機器終於搭載了觸控式螢幕,然而其外形依然極為類似黑莓手機。到了 2008 年 10 月,Google 正式釋出的第一臺 Android 手機 T-Mobile G1,卻是大觸控式螢幕為主,側滑全鍵盤為輔。

後來有說法稱當年 Google 內部有 Sooner 和 Dream 兩套方案,Sooner 系黑莓式的非觸屏全鍵盤手機,Dream 系全觸屏手機,iPhone 的出現讓 Google 拋棄了 Sooner 方案走向 Dream。然而從已公開的材料來看,Sooner 方案是確鑿存在的,但是在 iPhone 出現之前 Google 內部是否真的存在 Dream 這一方案,則並無定論。

有趣的是,第一臺正式釋出的 Android 手機 T-Mobile G1,它在製造商那裡的代號叫做 HTC Dream。

Android 1.0:幕布撤去,傳奇開演

2008 年 10 月 22 日,是 Android 時代正式開始的日子。這一天,Google 和 T-Mobile 共同釋出了第一臺 Android 手機 T-Mobile G1,這臺機器搭載了 Android 1.0 版本的系統。很多今日看來不可或缺的特性在當時並不存在,但不少今日仍然成為優勢的基礎特性則已經在此刻定型:

下拉式通知欄

在 iOS “重新發明”下拉式通知欄三年之前,Android 在其正式上市的第一天就已經擁有了這個特性。從 Android 正式釋出的第一天開始,下拉式通知欄就擁有“免打擾”和“易檢視”兩大基本特點。這一點從 1.0 到 4.1 從未改變。

桌面小元件

從釋出第一天開始,Android 就擁有桌面小元件(Widgets)體系。這個特性幾經改進一直保留到了現在,並且直到今天仍然是 Android 優於 iOS 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是在那個時候,使用者只能使用系統預置的幾個,第三方開發者無法自行開發小元件。

強大的 Gmail 整合

直到今天,Android 手機的 Gmail 客戶端依然是全平臺最好的 Gmail App。G1 釋出的那個年代,已經有不少智慧手機可以透過 POP3 和 IMAP 來收發 Gmail 郵件,然而它們都沒有對 Gmail 的特色功能如存檔、標籤和對話式展示提供足夠的支援。Gmail for Android 從釋出之日起就完美支援網頁版 Gmail 的所有特性。

Android Market

現已改名 Google Play 的 Android Market 從誕生之日起就內建在系統中了。雖然當年的 Android Market 其實應用數量很少,介面也相當簡陋。

有趣的是,這一版 Android 系統介面由著名的瑞典設計公司 TAT 提供。後來,TAT 被 RIM 收購,專為 RIM 旗下的 PlayBook 和 BB 10 等產品設計互動介面。也跟著 RIM 一起步入了窮途末路

Android 1.1:修正與驗證

2009 年 2 月,Android 1.1 釋出,這一版更新基本沒有新增新特性,而是修復了之前四個月中發現的大量 bug。

此外,這一版 Android 更新的重要意義在於它驗證了 Android OTA 更新推送機制的可靠性。在當時,不需要連線 PC 直接 OTA 推送更新的方式是很罕見的,不過 Android 創始人安迪·魯賓之前創辦的 Danger 公司則已經為其旗下的各種手機裝置提供 OTA 方式更新很多年。Android 的 OTA 推送做法和技術與其一脈相承。

Android 1.5 Cupcake:一次鉅變

從這一版開始,Android 開始以按照英文字母表順序排列的甜點名稱作為其公開的版本代號。這一版本對介面上的各種細節進行了謹慎的打磨,比如頂部通知欄的光澤、桌面搜尋元件的透明度和應用程式列表按鈕上的紋理質感。大多數使用者並不會特別去注意這些細節,因為 Android 1.5 同時還帶來了大量顯著的新特性:

虛擬鍵盤

現在的新 Android 使用者可能很難想像,當年最早期的 Android 是沒有虛擬鍵盤的,最早的 G1 使用者們要輸入文字必須開啟側滑實體鍵盤。Android 1.5 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從此 Android 使用者在豎屏時也可以使用虛擬鍵盤輸入文字,Android 也終於可以徹底拋棄實體全鍵盤。事實上 Android 1.5 釋出後 Google 和 HTC 隨即釋出了第二臺 Android 裝置,也是第一臺不帶側滑全鍵盤的 Android 裝置——HTC Magic。筆者曾經有一臺 HTC Magic,並至今懷念其優美的外觀曲線和大小適中的 3.2 寸屏。

此外,在釋出虛擬鍵盤特性的同時,Google 還開放了第三方輸入法介面,使第三方輸入法可以輕易地整合到系統之中。這樣的舉措催生了大量優秀的第三方輸入法,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而 iOS 自己做不好中文輸入法還不允許第三方輸入法接入的行徑則經常被認為是在耍流氓。

第三方桌面元件

從 1.5 版本開始,第三方應用可以向系統新增桌面元件。從此以後使用者們可以直接在桌面上看新聞、發微博、刷人人,甚至科學上網。

剪貼簿增強

從 1.5 開始,複製貼上功能不再侷限於文字框和連結,使用者現在可以直接複製其它應用中的文字內容,比如瀏覽器中網頁上的文字。

拍攝和播放影片

是的,最初的 Android 有攝像頭,但是不能拍影片也不能播影片。從 Android 1.5 開始,這種情況得到了改變。

其它

除了上面這些重大的新特性外,還有大量較為細小的更新,例如 Gmail 應用中的批次處理郵件、Youtube 和 Picasa 應用中的上傳影片和照片等等。

Android 1.6 Donut:碎片化的開始

儘管沒有帶來像 1.5 一樣多肉眼可見的鉅變,Android 1.6 仍然提供了大量不易察覺但影響深遠的新特性。例如:

CDMA 支援

從 1.6 開始,Android 系統可以支援 CDMA,從此全球幾乎所有的運營商都可以出貨 Android 裝置,這一舉動大大加快了 Android 的擴張步伐。

多解析度支援

此前,Android 系統裝置只能有一種解析度,即 480x320,從 1.6 開始,Android 系統可以支援幾乎所有的解析度。從此以後各種形態、各種尺寸的 Android 裝置開始大爆發,Android 長期為人詬病的“碎片化”問題也由此開始。

全域性搜尋

之前 Android 標誌性的桌面搜尋元件只能進行 Google 網頁搜尋,從 1.6 開始這個搜尋框可以用來搜尋手機中的幾乎所有資料,比如應用名稱、聯絡人、音樂曲目、郵件內容等等。此外,Google 同時還開放了介面允許第三方開發者將自己應用的資料整合到這個全域性搜尋框中。

Android 2.0/2.1 Eclair:里程碑和親生兒

Android 2.0 釋出於 2009 年 11 月,最初獨佔預裝於 Motorola Droid(大陸俗稱“里程碑”)。除了把螢幕解析度推高到同時期鶴立雞群的 854x480,以及徹底毀掉 Palm 的 webOS 復興希望以外,這個系統還帶來了很多意義重大的改進:

多賬戶支援

從 2.0 開始,使用者可以給 Android 手機同步多個 Google 賬號和非 Google 郵箱帳號,Exchange 支援也被新增進來。擁有多個郵件地址的使用者們有福了。

多賬戶支援特性的另一表現是從 2.0 開始 Google 允許第三方服務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將自己的賬號服務植入到系統級賬號同步體系中來。這一特性本意是為了整合使用者的社交網路,然而在神奇的天朝,這導致眾多剝離掉 Google 賬號服務的公司們紛紛把自己的賬號體系整合定製到 Android 手機中。

Google 地圖實時導航

從 2.0 開始 Google 地圖可以進行實時導航。並擁有一般導航儀常見的語音導航、車載支援、路況資訊等功能。儘管這一實施導航功能還存在諸多缺陷,例如無法快取資料、不能離線使用等等,但是基本已經能夠滿足一般的使用需求。

全新的內建瀏覽器

從 2.0 開始,Android 預設內建的 Chrome Lite 瀏覽器開始支援雙擊縮放(儘管此刻它依然沒有雙指縮放特性),支援 HTML5,支援全屏觀看影片,並且改進了位址列的功能。

此外,Android 2.0 還帶來了聯絡人資訊整合等新特性,把多點觸控引入虛擬鍵盤,並且為 Motorola Droid 的高解析度螢幕重新改進和適配了新的介面和桌面元件設計。

Android 2.1 不久後釋出,是 2.0 的 bug 修正版本,Google 並沒有給 2.1 提供新的甜點代號,但是由於其對 2.0 的種種改進,後續的大部分機器都跳過 2.0 直接預裝了 2.1 系統。

Android 2.1 系統只帶來了動態桌布、新的鎖屏樣式等小改動,不過 Google 在這一版上做出了一個真正意義重大的舉動:面對當時各種硬體廠商層出不窮的定製介面和參差不一的更新時長,Google 開始意識到應該釋出搭載原生 Android 系統的指導性裝置,這樣的努力從搭載純原生 Android 2.1 的 Nexus One 開始。Google 製造自己“親兒子”的傳統由此開啟。

Android 2.2 Froyo:更多改進,更好裝置

2010 年中期釋出的 Android 2.2 帶來了多項顯眼的改變:

  • 新的 Launcher 介面。從 1.0 開始沿用至 2.1 的 Launcher 介面得到了改善。儘管這些改進之處在很多廠商定製的第三方 Launcher 上早已存在。
  • 新的相簿介面。Google 使用 3D 相簿介面來向開發者展示 Android 的 3D 效能。
  • 移動熱點。從 2.2 開始 Android 裝置可以將自己的 3G 網路連線分享為 wifi 訊號,不過很多運營商為了保護自己的業務而禁用了這一功能。
  • 密碼解鎖和 PIN 解鎖。更安全的密碼解鎖和 PIN 解鎖在這一版本中得以加入。
  • 企業級改進。大量 Exchange 相關特性被加入進來,Google 開始利用 Android 涉足企業級市場。

此外,Android 2.2 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 Google “親兒子”的優越性:Nexus One 成為第一個接收到 Froyo 更新的裝置,而很多第三方硬體廠商的官方 ROM 版本號則永遠停在了 2.1~

Andorid 2.3 Gingerbread:踏足遊戲市場

Google 和三星合作,以三星旗下的著名機型 Galaxy S 為基礎製造了第二代“親兒子” Nexus S 作為 Android 2.3 Gingerbread 的首發裝置。從 Nexus S 開始,創始人安迪·魯賓所鍾愛的硬體軌跡球設計作為舊時代的最後遺蹟被徹底拋棄。

從 Android 2.3 開始,為了順應 Android 裝置廣泛採用 AMOLED 螢幕的潮流,Google 讓 Android 的預設皮膚基調由白色向黑色轉變,以便在以黑色的深邃而出名的 AMOLED 螢幕上擁有良好的顯示效果和節電效果。同時 Google 還重新設計了桌面元件和大量的系統細節。

Android 2.3 的其它改進包括更精確的複製貼上手柄、更好的虛擬鍵盤、應用程式和電池管理選項、前置攝像頭支援和 NFC 支援等等。

此外,這一版本向開發者開放了更加底層的音訊、感測器、圖形和儲存控制介面。使開發者們有條件做出更好的大型 3D 遊戲。

Android 3.x Honeycomb:向平板進軍

在 Android 3.0 釋出之前,蘋果 iPad 在平板領域處於絕對優勢地位,Android 陣營根本沒有為平板電腦進行最佳化的系統版本,廠商們只能將 2.x 系統強行拉大到平板上,導致糟糕的使用者體驗。為了改變這一狀況,Google 緊急釋出了為平板最佳化的 Android 3.0 系統。根據設計師 Matias Duarte 的回憶,當時的時間極為倉促,導致 Android 3.0 甚至無法加入對手機介面的支援。

儘管 Google 與摩托羅拉合作釋出的第一臺 Android 3.0 平板 Xoom 銷量悽慘,Android 3.0 還是帶來了大量新特性,這些特性中的大部分後來在 Android 4.0 中被帶到了手機。

新的主螢幕和桌面元件排布機制

在舊版本 Android 中,桌面元件以列表的形式供使用者選擇,使用者無法預覽其內容和效果。Android 3.0 改變了這種情況。使用者可以預覽每個元件的顯示效果和大小,以更方便地決定擺放位置和排列方式。此外,從 Android 3.1 開始使用者可以隨意調整桌面元件的尺寸。

取消物理按鍵

長期存在的物理按鍵被改為黑色背景上的數個虛擬按鍵,系統可以根據需要調整按鍵的內容,並決定按鍵是否可見。帶來了更大的靈活性。

新的多工介面

隨著 webOS 主設計師 Matias Duarte 就職 Google,卡片式介面越來越多地出現在 Android 系統中。在 Android 3.0 裡,按下多工虛擬按鍵之後會顯示一個卡片式的程式列表,而不是過去機械呆板的圖示陣列。不過這一特性在 Android 4.0 中才開始變得廣為人知。

新的應用佈局

Android 3.x 引入了 Action Bar 的概念,在頂部顯示內容可變的狀態條,以放置針對應用介面和操作場景最佳化的各種按鈕和操作選項。在 Android 4.0 中,Action Bar 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在手機介面的上下兩端都可以出現,並且變得更加方便:

此外,Android 3.x 還開始支援應用採取分欄佈局,以適應平板電腦的尺寸和介面使用需求。

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統一體驗的開端

Google 在其第三代 Nexus 系列手機 Galaxy Nexus 上首發了 Android 4.0 ICS。這一版本將之前 Android 3.x 的大量改進帶回手機,同時還帶來了不少新特性:

新的主題和字型

為了適應高畫質螢幕的顯示需求,Android 4.0 引入了新的 Roboto 字型,這一字型對顯示效果的改善作用非常明顯。

Android 4.0 在 3.x 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帶來了富有科技感的全新 Holo 主題,這一主題不僅充分利用了 AMOLED 螢幕在深色調下的效果優勢,還使大多數第三方定製主題相形見絀,進一步推進了 Android 的統一體驗程式。

新的主螢幕和應用程式

ICS 的主螢幕得到了重新設計,使用者現在可以簡單地拖拽圖示建立資料夾,適配 Holo 主題的全新日曆和 Gmail 應用登場。

Android Beam

NFC 技術得到了一個實際的應用。兩臺擁有 NFC 功能且開啟了 Android Beam 的手機可以透過簡單的觸碰操作傳遞資料。Google 開放了 Android Beam 的介面,使開發者可以方便地整合自己應用的資料到 Beam 中。

此外,Android 4.0 還帶來了面部解鎖、流量統計等大量具有趣味性和實用性的細小改進。

Android 4.1 Jelly Bean:新系統、新裝置、新可能

2012 年 6 月,Google 在 Nexus 7 平板上首發了 Android 4.1 Jelly Bean 系統,新系統帶來了觸屏響應最佳化、通知欄最佳化、Google Now 等大量新特性,同時還展現了 Google 對硬體市場的探索和在終極搜尋方向上的努力。

VIA http://www.linuxeden.com/html/news/20120715/127370.html

Android 小史:從混血怪胎到移動巨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