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管理是智慧城市標準地圖核心板塊之一

行者武松發表於2017-11-10

在相關城市發展報告中不止一次的強調,“新型智慧城市”是以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資料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路空間安全清朗為主要目標,通過體系規劃、資訊主導、改革創新,推進新一代資訊科技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實現國家與城市的協調發展。也正是基於這樣明確的發展基調,“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無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最令業界關注的依然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準如何定義以及如何藉機發揮出它應用的價值。本文為餘濤的《設施管理是智慧城市標準創新與應用的新高地》,對智慧城市標準建設有參考性意義。

1 智慧城市需要“標準化+”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1999年的世界人居會議因提出這一論斷而名噪天下,人類城市的發展也因世紀之交的這一論斷而大大改變了演化程式,尤其是在2008年IBM智慧地球概念的激發下,智慧城市建設浪潮席捲全球。我認為,這不僅僅因為智慧城市是未來構成智慧地球的核心單元,而且因為智慧城市實際上是各國智慧實力(Smart

Power)比拼的主要舞臺,涉及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民生改善、政府治理、基礎建設、人文發展、環境友好、城市安全等所有領域。智慧城市在對城市全面感知的基礎上,利用互聯互通、智慧處理和系統工程技術,為強政、興業、惠民提供支援和保障,解決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重點與難點,從而促進城市更加和諧、安全、綠色、可持續地發展,其理想狀態將是:服務無所不在、資源無所不在、計算無所不在。據估計,我國95%以上副省級城市、80%地級及以上城市、50%縣級及以上城市均在努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超過200個城市在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專案,市場研究公司Persistence在2016年的報告中預測,全球智慧城市市場未來2年將超過1萬億美元,到2026年將高達3.5萬億美元。

概括分析這些年來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狀況,可簡要總結以下幾點:(1)政府大力引導、市場積極參與,但頂層設計脆弱、落地難,盈利模式不清晰;(2)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大,但資訊基礎設施方面重視硬體建設、忽視市場需求、面向應用開放程度不夠;(3)城市感知與資料採集的系統建設進步明顯,但資料共享困難,因部門條塊分割問題而出現門檻更高、介面更難的巨型資訊孤島,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現象嚴重;(4)電子政務、智慧社群、智慧園區、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專項工程建設發展較快,但缺乏統籌協調和運營維護的長效機制,對系統週期中的不確定性問題缺少設計有活力的預案機制;(5)加強城市資訊與網路的安全架構建設,但存在重視技術防範、輕視管理和制度保障的問題,在資料感知、通訊傳輸、智慧分析、應用服務等諸多層面都有安全風險碎片化現象,安全保障閉環體系亟待完善;(6)以人為本的發展思維逐漸普及,但具體措施匱乏、效益目標模糊、評價指標抽象,少見對市民的素質教育、智慧科普,難以推動智慧城市成為“市民是主角、全社會動員、開放共建共享”的市民工程。

上述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其共性在於智慧城市的標準體系不完善——對此,我國政府相關部門較早就有警醒和認識,尤其是標準化領域,2014年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以下簡稱“國標委”)牽頭聯合26個部委成立了智慧城市標準化協調推進組、總體組、專家組,以加快智慧城市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國標委主任田世巨集指出:要開展標準化領航工作,不斷健全智慧城市標準體系,逐步完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大力推動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實施,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國際標準化工作,積極參與ISO、IEC、ITU智慧城市標準化推進工作,發揮標準化的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作用。國標委服務業標準部副主任、IEC智慧城市系統委員會副主席孫維認為:發揮標準統一、規範、引導的作用,問題和需求就是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的目標和方向,堅持開門建標準的方針,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聚焦認識、凝聚共識,推進標準制定,為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服務。全國智慧建築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永剛表示:智慧城市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建立相對完善的標準體系是引導智慧城市健康、高效發展的核心手段和技術支撐,是實現全面感知、互聯互通、深度整合、協同運作的重要前提,是避免盲目和重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必要條件,目前各地建設急需統一的指導和規範,加快推進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刻不容緩。

智慧城市是迄今最具創造力的一種城市模式,既無歷史參照、也無成熟樣板,而且資料共享難、協同要求高、構建體系雜、安全挑戰大、資金需求多、建設週期長,建設智慧城市,不僅需要“網際網路+”“物聯網+”“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等,更需要“標準化+”!

2設施管理是智慧城市標準創新與應用的新高地

城市設施是指能提供特殊活動或功能的地點、設施或裝置,如市政設施、辦公樓宇、商業中心等,肩負保障城市各種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順利、安全、持續進行的重要使命。近些年來,隨著迅猛推進的中國城市化發展,各級城市都建設了大量的城市設施,種類繁多、部署分散、功能日趨複雜,但傳統重建不重管的思想使其面臨著極大的管理與運維壓力,以物業為核心的粗放型模式因管理與運維不到位甚至缺失所導致的安全事故多發,對智慧城市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已成為經濟轉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設施管理(FM:Facility
Management)以提升服務品質、降低運維成本、提高投資效益為目的,整合應用物聯網、大資料、雲端計算、移動網際網路、建築資訊模型等資訊科技,基於管理科學、建築科學、環境科學、行為科學以及空間規劃、人工智慧等多學科整合創新,通過人員、空間、過程和技術的整合來確保功能實現。城市設施的管理與運維能力不僅決定了一個城市有多智慧,也決定了它能走多遠。但由於目前我國城市設施管理標準體系尚未完備,因技術標準、工程標準、評價標準等缺位或滯後而造成的問題眾多,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很難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僅大大增加了建設成本,而且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城市智慧化發展程式。

然而,對於標準工作者而言,問題就是動力、需求就是方向,標準缺位更意味著技術創新、填補空白的巨大價值——設施管理是智慧城市標準創新與應用的新高地!

  圖1設施管理與運維能力是決定一個城市智慧程度的關鍵因素

3設施管理標準化工作思考與建議

城市設施也由眾多不同的系統構成,例如交通設施、能源設施、通訊設施、教育設施、文化設施、娛樂設施、人防設施、給排水設施、醫療保健設施、體育運動設施、環境衛生設施、地下空間設施、防災減災設施、社群福利設施等。經過多年積累,我國城市設施標準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礎,例如:《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範》GB
50442—2008、《城市容貌標準》GB 50449—2008、《城市戶外廣告設施技術規範》CJJ
149—2010、《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範》GB 50688—2011、《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CJJ
82—2012、《環境衛生設施設定標準》CJJ27—2012、《城市地下空間設施分類與程式碼》GB/T
28590—2012、《遊樂設施安全使用管理》GB/T 30220—2013、《數字化城市管理資訊系統》GB/T
30428—2013、《城市照明自動控制系統技術規範》CJJ/T
227—2014、《社群養老服務設施設計標準》DB11/1309—2015、《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築合理用能指南》DB31/T
554—2015、《城市基礎設施》GB/T 32555—2016等。

根據IEC關於智慧城市是“系統的系統(System of
System)”的理念,在城市設施的建設使用過程中,也需要基於系統思維實現對城市設施全生命期的智慧式管理和運維,才能起到支撐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而標準在促進城市設施要素互聯互通、資料感知、狀態分析、資訊共享、優化配置、服務測評等各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比如,一個以物聯網、雲端計算、大資料、地理資訊科技、建築資訊模型、人工智慧技術和移動網際網路等為主要支撐的設施管理系統基本架構包括:設施執行和狀態資料採集系統、資料傳輸與資訊網路系統、資料處理與資訊儲存系統、大資料探勘與分析系統、決策支援與綜合優化系統、應急響應與聯動指揮系統、視覺化互動與應用系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開展標準規範工作:設施分類與程式碼、術語定義、系統總體參考框架、技術參考模型、跨系統互動、資料採集與傳輸規範、資料融合與共享要求、資訊保安保障、評價基礎模型等。

設施管理標準化工作是系統工程,首先要有整體思維,從基礎標準、技術標準、工程標準、服務標準、評價標準等多個維度全面展開,並建議設立全國設施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統一歸口、推動相關工作。圖2是關於設施管理標準體系的一個建議。

  圖2設施管理標準體系建議

其次,要強化市場導向、實效測評,標準建設也應圍繞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展開,樹立標準、開放標準、檢驗標準、優化標準。面向智慧城市、設施管理與運維的實際需求和問題,有目標、有重點地推進,設定標準的發展路徑和應用里程碑,設立長效激勵機制,大力支援企業參編、積極引導城市試點驗證。

再次,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推廣應用國際標準。中國一直致力於推動ISO、IEC、ITU三大國際標準組織的智慧城市國際標準工作,並分別承擔副主席、召集人或發起國、祕書國等重要工作,在設施管理領域要更加投入,學習、引進、消化,迅速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加強中國在國際設施管理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設施管理標準是智慧城市標準地圖的核心板塊之一,在標準整合、平臺對接、研究創新、體系優化、實施指南、人才培養等諸多環節都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堅持協同共建、漸進發展、持續完善、開放共享的方針。標準是創新之本、進步之源,如果說智慧讓城市更美麗,那麼標準讓城市更智慧!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