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的內部架構,實現事務的原理以及資料同步和分片機制各是什麼?

chenfeng發表於2015-12-22
MongoDB 資料檔案內部結構圖見如下:


1. MongoDB 在資料儲存上按名稱空間來劃分,一個 collection 是一個名稱空間,一個索引也是一個名稱空間
2. 同一個名稱空間的資料被分成很多個 Extent,Extent 之間使用雙向連結串列連線
3. 在每一個 Extent 中,儲存了具體每一行的資料,這些資料也是通過雙向連結連線的
4. 每一行資料儲存空間不僅包括資料佔用空間,還可能包含一部分附加空間,這使得在資料 update 變大後可以不移動位置
5. 索引以 BTree 結構實現

在 MongoDB 中如何實現事務?


第 1 步:先記錄一條事務記錄,將要修改的多行記錄的修改值寫到裡面,並設定其狀態為 init(如果這時候操作中斷,那麼在重新啟動時,會判斷到他處於 init 狀態,從而將其儲存的多行修改操作應用到具體的行上)
第 2 步:然後更新具體要修改的行,將剛才寫的事務記錄的標識寫到它的 tran 欄位中
第 3 步:將事務記錄的狀態從 init 變成 pending(如果在這時候操作中斷,那麼在重新啟動時,會判斷到它的狀態是 pending 的,這時候檢視其所有對應的多條要修改的記錄,如果其 tran 有值,那麼就進行第 4 步,如果沒值,說明第 4 步已經執行過了,直接將其狀態從 pending 變成 commited 了就行)
第 4 步:將需要修改的多條記錄的相應值修改了,並且 unset 掉之前的 tran 欄位
第 5 步:將事務記錄那一條的狀態從 pending 變成 commited,事務完成

在支援事務的 DBMS 中,其事務原子性提交的保證大多都與上面類似。其實事務記錄的 tran 那條記錄,就類似於這些 DBMS 中的 redolog 一樣。

MongoDB 資料如何同步?


MongoDB 採用 Replica Sets 模式的同步流程:
紅色箭頭表示寫操作寫到 Primary 上,然後非同步同步到多個 Secondary 上
藍色箭頭表示讀操作可以從 Primary 或 Secondary 任意一個上讀
各個 Primary 與 Secondary 之間一直保持心跳同步檢測,用於判斷 Replica Sets 的狀態

分片機制見如下圖:


MongoDB 的分片是指定一個分片 key 來進行,資料按範圍分成不同的 chunk,每個 chunk 的大小有限制
有多個分片節點儲存這些 chunk,每個節點儲存一部分的 chunk
每一個分片節點都是一個 Replica Sets,這樣保證資料的安全性
當一個 chunk 超過其限制的最大體積時,會分裂成兩個小的 chunk
當 chunk 在分片節點中分佈不均衡時,會引發 chunk 遷移操作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5498/viewspace-187681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