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顯示彭羅斯點陣的Python的指令碼。是的,這是可以執行的有效Phython程式碼。
譯註:彭羅斯點陣,物理學術語。上世紀70年代英國數學家彭羅斯第一次提出了這個概念,稱為彭羅斯點陣(Pen-rose tile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_ =\ """if! 1:"e,V=100 0,(0j-1)**-.2; v,S=.5/ V.real, [(0,0,4 *e,4*e* V)];w=1 -v"def! E(T,A, B,C):P ,Q,R=B*w+ A*v,B*w+C *v,A*w+B*v;retur n[(1,Q,C,A),(1,P ,Q,B),(0,Q,P,A)]*T+[(0,C ,R,B),(1,R,C,A)]*(1-T)"f or!i!in!_[:11]:S =sum([E (*x)for !x!in!S],[])"imp ort!cair o!as!O; s=O.Ima geSurfac e(1,e,e) ;c=O.Con text(s); M,L,G=c. move_to ,c.line_to,c.s et_sour ce_rgb a"def!z(f,a) :f(-a. imag,a. real-e-e)"for!T,A,B,C!in[i !for!i! in!S!if!i[""";exec(reduce(lambda x,i:x.replace(chr (i),"\n "[34-i:]), range( 35),_+"""0]]:z(M,A );z(L,B);z (L,C); c.close_pa th()"G (.4,.3 ,1);c. paint( );G(.7 ,.7,1) ;c.fil l()"fo r!i!in !range (9):"! g=1-i/ 8;d=i/ 4*g;G(d,d,d, 1-g*.8 )"!def !y(f,a):z(f,a+(1+2j)*( 1j**(i /2.))*g)"!for!T,A,B,C!in!S:y(M,C);y(L,A);y(M ,A);y(L,B)"!c.st roke()"s.write_t o_png('pen rose.png') """ )) |
當這個程式執行時,它輸出了一個1000×1000的影像檔案,包含大約2212個由3D立體效應渲染的彭羅斯點陣。這裡是該影像的一部分(點選放大)。
執行該指令碼需要Pycairo。它只在Python它是標準的Python指令碼,但我努力想把它變得更簡潔,於是我又從中刪減了一些。
編注:Pycairo是一組Python版本的Cario圖形庫。
彭羅斯點陣很酷,因為它們非週期性地覆蓋了整個平面——圖片的轉換副本與原型從來不會一致。它們是由Roger Penrose先生通過將五邊形的平面平鋪在一起的一系列嘗試而發明的。
與C或Perl相比,Python並不是讓人迷惑的程式語言。這種比較似乎也從未發生,而且在網上也沒有多少讓人費解的Python的例子:你可以在官方的Python常見問題中或各種網頁如這裡和這裡找到一些例子。在2011年的PyCon對此還有專題討論。
我相信輸出一個高解析度的影像是第一個讓人費解的Python程式。如果你知道其它的例子,可以在評論中告訴我。
翻譯:伯樂線上 – 張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