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銀行業變革“開腦洞”

Cloud_Architect發表於2017-07-03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艱難復甦中,政治經濟形勢異常複雜,經濟結構大幅調整,新舊動力銜接不順,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金融監管更趨嚴格,貨幣擴量導致流動性寬鬆,利差繼續收窄甚至負利率推出,對全球銀行業形成資產質量下行和收入盈利下滑的巨大壓力,導致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競爭格局正在深刻變革中。

為應對經濟週期和行業週期疊加的影響,全球不少國際金融機構採取出售資產、收縮規模和減員撤點等措施,以求度過發展低潮期,滿足資本需求和維繫盈利能力。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銀行業不可能獨善其身,也面臨著盈利增長率陡降和不良資產急升的挑戰。

客戶與銀行的“傳統關係”正在破裂

在諸多挑戰之中,銀行業還面臨金融數字化變革的新週期。以雲端計算、網際網路、移動化、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金融科技風起雲湧,並迅速向金融領域滲透融合,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加速演進,銀行業務結構調整和行業跨界競爭加劇,出現了融資脫媒和支付脫媒的新環境、新格局。社會對銀行的傳統認識有所改變,銀行原有的規模、地域和網點等優勢正在減弱,銀行市場正在分化和快速演進,傳統關係正被破壞。

消費者較大程度地掌握了資訊的主動權,開始主動尋找自己想要的產品和服務,不再那麼忠誠於自己的開戶銀行,也不一定聽從銀行銷售的引導,有些客戶掌握的資訊甚至不比銀行銷售人員少。正在到來的數字化時代顛覆了銀行的固有觀念、商業文化和經營模式,它將導致市場格局的再次變化。

銀行發展模式必須不斷調整、優化,不能形成思維方式和經營模式的路徑依賴,不適應數字時代生存環境的銀行將成為失利者。

銀行坐擁海量資訊仍患“資料貧血症”

現代社會是資訊社會,資訊科技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銀行業作為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始終站在資訊科技應用的前沿領域。

21世紀以來,我國主要大型銀行先後完成了資料大集中和綜合業務系統建設,資訊化水平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取得了長足進步和顯著成就,大幅提升了創新發展和綜合競爭實力,實現了資料集中化、運營集約化、管理現代化和服務電子化。可以說,沒有資訊科技的巨大進步,就沒有今天中國銀行業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中國的銀行業資訊化建設已近尾聲,必將加速進入資訊化銀行建設的嶄新時代。通過資訊化銀行建設,實現數字技術與經營管理的高度融合,才能打造銀行不可複製的核心競爭力,重塑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式。

在肯定中國銀行業資訊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由於中國銀行業資訊化建設是分步驟、漸進式的,許多系統是以複製手工操作的思路來設計和開發的,系統之間存在專業分割、標準不一、關聯複雜、流程過長和執行成本高等問題。

隨著銀行規模的持續擴張以及國際化、綜合化發展,資料資訊部門化、各自為戰、傳導遲緩以及反應遲鈍等“資料病”越來越明顯。一些銀行坐擁海量資訊,但由於資料割裂、缺乏挖掘和融合貫通,而患上了資料“貧血症”。

全球和中國銀行業一貫重視對資訊化銀行建設的投資,但成功的關鍵在於資訊化銀行建設的正確理念、戰略和實施。從銀行資訊化到資訊化銀行,不是簡單的數字技術升級和應用範圍擴大,而要在銀行資訊化的基礎上,實現資訊的“融會貫通”,進而推動銀行經營管理質態發生根本性改變。

4個詞道出資訊化銀行的核心

資訊化銀行的突出特點可以概括為4個詞:集中、整合、共享、挖掘。

·        運營集中:作業模式工廠化、規模化和標準化,業務集中處理、前中後臺有效分離,以及各類風險集中監控。其目的是提高質量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風險。

·        系統整合:建立IT中樞和架構統一化,系統互聯互通高效化,破除資訊孤島。其目的是使經營管理靈活協調,市場響應快速及時。

·        資訊共享:形成便於檢索的資料共享平臺。其目的是提高資訊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        資料探勘:通過對資料的收集、儲存、處理、分析和利用,使用先進的資料探勘技術,使海量資料價值化。其目的是據此判斷市場、發現價格、評估風險和配置資源,提供對經營決策、產品創新和精準營銷的支援。

資訊化銀行建設的成功實施會使銀行間出現競爭力的“代際”差異,贏者會持續保持戰略優勢。

3步走,建設資訊化銀行

資訊化銀行建設應從平臺、資料、金融3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資訊平臺。不僅要成為金融服務提供商,還要成為經濟體系中重要的資料服務提供商,通過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交易資訊、金融資訊和物流資訊等資訊資源的積累,利用大資料處理和數學建模分析發現市場潛在的金融需求,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其次,要打造完備的資料基礎。把資料倉儲構建好,包括對各種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進行挖掘分析,將資料作為判斷市場、精準營銷、發現價格、評估風險以及配置資源的重要依據,實現資料共享。

最後,商業銀行要主動融入網際網路的金融變局,吸收資訊科技創新發展的成果,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藉助大資料技術強大的資料分析能力推出新產品和新服務,延伸服務範圍,有效提高在傳統業務模式下容易被忽視的長尾客戶的服務供給,有效提高客戶的金融服務體驗,促進金融體系運作效率的提升。

大資料和智慧化助力資訊化銀行建設

資訊化銀行建設的核心在於銀行資產管理和風險控制的資訊化能力建設。資產轉化功能是金融企業最核心的功能,即實現資金在時間、空間和規模等維度上的轉化。

資產轉化的全過程都伴隨著風險,從目前多發的信用風險狀況反映出傳統的信貸管理方式和現有的資料資訊能力都已經不足以防控風險。比如,無法及時和準確把握資金流、物流和資訊流;社會徵信碎片化和缺乏共享;無序競爭、多頭授信和資料割裂放大了資訊不對稱;一些企業利用資料資訊不對稱來遮蔽資訊、假造交易;由於失信普遍,銀行擔憂受騙,形成當鋪文化,徒增社會交易成本,甚至造成劣質企業驅逐優質企業,形成惡性迴圈。

大資料和智慧化在資產管理和風險控制領域的運用是未來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攻堅點。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廣度和深度發生變化,銀行的風險控制必須提升到新階段。大資料不是抽樣,而是通過模型匯入全資料來進行交易習慣分析,從超越習慣的異常現象中發現風險。因此,要強化對資訊維度及其來源的研究分析,細化到行業、區域、個人、對手、產品、交易、時間和內容等方面。

應充分利用政府與中介組織、企業間和商圈的詳細交易資料,將之與社會失信、違約和違法資料相結合,以解決好資料來源的可得、可靠、準確與及時。資料歷史長度越長,其準確性就越高。同時,依靠資料整合和整合分析等方式對信用風險進行監控,建立起資料關聯和資料匹配等邏輯性分析模型,依此可實現以下能力。

·        精準授信和精確管理:通過標準化和專業化信貸分類,採用大資料分析和數學建模解決傳統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失準”、“失察”和“失步”弊端,並縮短管理環節,提升審批效率。

·        信貸創新:做到准入精準化、審批自動化和風控模型化,更多地開發線上自助融資產品。

·        把握客戶行為需求:建立統一的客戶標籤和客戶畫像,形成全景檢視,推行精準、有效營銷。

·        對關注企業及其資料的風險判斷:通過資料合成、相互佐證以及蒐集多維資料來源對異常交易、異常賬戶和異常習慣進行判斷。

·        對企業資金流、物流和資訊流的嚴格監控:關注結算主要是關注風險,結算逃離可能就是風險預示。貸後管理須依靠每日的流量監控,不良的信貸文化是貸後不聞不問,僅依靠還息來了解客戶。

·        建立風險計量體系:確定風險偏好、集中度風險與風險限額,並確定資本合理分佈。

科技革新開啟傳統銀行業“腦洞”

現代金融的發展趨勢是金融和資訊科技的結合。金融科技革命引發了貨幣形態從實物貨幣向虛擬貨幣方向發展;銀行概念從支付融資中介向資訊中介方向發展;櫃檯服務從人-人對話向遠端移動自助方向發展。銀行與金融科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係,最近幾十年來,所有金融創新的背後都有科技的背景。

銀行主動擁抱科技是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銀行業從來是科技創新成果的最早嘗試者。未來在融資領域,大資料技術和人工智慧會提升資產轉化過程中風險的把控能力,信貸決策也是博弈過程,要超越依靠實踐和失誤積累經驗的傳統做法。

通過學習積累勝敗經驗,可以利用深度神經網路模擬人腦的機制來判斷和決策信貸;網際網路金融和區塊鏈技術會在支付領域發揮作用,以提升支付的安全性;VR技術會在信貸現場調查等領域嶄露頭角,非結構化影像資料會為遠端決策者提供身臨其境的感受;遠端移動互聯技術會導致傳統銀行營業服務模式的顛覆,銀行業務去機構和去人工將是一個緩慢但不可逆轉的趨勢。

未來,銀行不一定是一個場所,但其一定會是不可或缺的服務。雖然世界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痛苦衝擊,但金融領域創新的腳步會因此而加快。全球銀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字化革命,傳統意義上的銀行將漸行漸遠,而一個更富活力與效率的數字化、資訊化銀行卻將漸行漸近。對世界銀行業而言,這是一次極富挑戰性的轉身。中國銀行業應當在這個歷史鉅變中擔當先行者,用我們的實踐和努力來探索一條新路!

(文章來源: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姜建清/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兼職教授、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