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 Google 招聘機器

發表於2012-02-25

英文原文:google-recruiting,翻譯:新浪科技

導語:《財富》雜誌網路版今日撰文指出,作為當前最炙手可熱的科技公司之一,谷歌每年收到200萬份簡歷。在美國精英看來,進入谷歌工作就像是被史丹佛大學商學院錄取,或者是成為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一員。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最佳僱主

在矽谷人才爭奪日趨白熱化的今天,沒有一家公司的“軍火庫”如谷歌這般“彈藥充足”。《財富》雜誌曾將谷歌評選為2012年美國最適宜工作的公司,這家搜尋巨頭去年新增員工數量達到創紀錄的8067人,令其員工總數增加了三分之一。

雖然谷歌僅有13年的歷史,但每年申請加入這家企業的應聘者卻多達200萬,因此,該公司必須保證其人才招聘團隊的質量。在美國精英階層的眼中,在谷歌謀得一份差事,就像是被史丹佛大學商學院錄取,或者是進入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

谷歌的確未公佈招聘專員數量,但可能人數眾多。2009年,谷歌稱公司的招聘團隊約為400人。今天,有人估計這一數字可能超過500。谷歌人事部門主管託德·卡萊爾(Todd Carlisle)表示:“我們希望給公司挖掘精英中的精英,我們還專門投入資金來做這件事。”

卡萊爾還將人才招募比作一件必不可少的家庭用具:“招募新人就像是給谷歌購買日用品。”對人才招聘有深入研究的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谷歌顧問約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估計,包括合同工在內,谷歌員工與招聘專員的比例大概為64:1。

谷歌的招聘專員十分年輕,待遇很高,但往往只能在那裡工作6個月。矽谷獵頭公司Riviera Partners聯合創始人兼執行合夥人邁克爾·莫雷爾(Michael A. Morell)說:“谷歌可能是我所知道的合同工人數最多的公司。據說,新人必須在6到12個月內證明自己,否則只能捲鋪蓋走人。”

制度靈活

現在很難估算出谷歌員工與招聘專員的精確比例,因為該公司的招聘專員人數變動非常大。沙利文稱,在一定時間內,谷歌招聘專員中70%屬於合同工,同時他們的規模會根據具體情況增減。

這樣,谷歌便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掌握招聘專員人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谷歌前招聘專員說:“如果你必須縮減規模,那可以解聘50人,這不礙什麼事。你還可以在兩個月裡招聘50到100人,從而又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但也要付出高昂代價。”將谷歌的招聘團隊稱作是一臺機器毫不為過。

沙利文說,谷歌的招聘預算是他所知道的私有公司中最多的。他指出,在人力資源方面投入重金,緣於谷歌在公司創立早期做出的估算:一個頂尖工程師的價值遠遠超過一個普通工程師。換言之,在人才招聘方面投入10倍於其他公司的預算,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這在一定程度上還解釋了谷歌向員工提供那麼好的待遇、工作靈活性以及個人自由支配時間的原因。谷歌每招進一個新人,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都會親自把關,原因不言自明。沙利文說,在人才招聘方面,“不像是說你是頭號人選,別人是二號人選,他們分屬於不同的圈子。”

匹茲堡的Google新辦公室

(匹茲堡的Google新辦公室,伯樂線上配圖)

 

各司其職

這並不意味著谷歌招聘專員的工作會輕鬆些。他們常常抱怨說,人員招聘是一個非常機械的過程,對每位參與者而言都是乏味、無趣的一件事。谷歌並不依賴經驗豐富的全職招聘專員,而是將這個過程分成不同的功能——尋覓合適人選、進行協調等等。

扎克·納德勒(Zach Nadler)曾申請過谷歌的招聘專員,但在親身體驗了這份工作的乏味以後,最終主動退出。納德勒說:“待遇還不錯,但感覺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愜意,整天泡在網上。”諮詢公司Foxhunt Staffing營運長戴維·沃斯(David Voss)說:“招聘專員似乎是這家公司唯一牢騷滿腹的一幫人。”

谷歌素來講究各司其職。莫雷爾說:“我收到過許多人的簡歷,上面說是‘谷歌招聘專員’。但他們究竟從事哪些工作,你必須要進行深入調查。”許多公司都採用相同的策略,只不過谷歌標誌性的分析能力令這個過程多少具有了藝術色彩。

莫雷爾說:“要讓新人儘快適應自己的角色,早日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類事情太小兒科,一般交給處於初級水平的獵頭公司來做,保證新人融入到這臺機器中。”也許,他們每個人的能力都十分突出,但在整個谷歌體系中呢?“谷歌將他們揉合成一個團隊,而這個團隊的能力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加入谷歌的“招聘機器”對初出茅廬的人力資源專業人士仍然頗具吸引力,即便這份工作不是“鐵飯碗”。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谷歌前招聘專員說:“也許,明天飯碗就丟了,但對於23歲的年輕人來說,你可以賺到不少錢。”此人透露,她作為全職招聘專員在谷歌工作了11個月,十分“喜愛”這份工作和這家公司,但她也說,“或許從此以後,給潛在客戶打電話推銷產品,再沒有這麼容易了。”

簡化流程

同谷歌的許多研發專案一樣,資料也始終貫穿於招聘機制的每一個脈絡。據說,谷歌設計的應聘者跟蹤專案就充分體現了數學的精妙之處。谷歌往往繞過獵頭公司,直接與其鎖定的目標聯絡,甚至於矽谷不少工程師經常接到谷歌的電話。獵頭創業公司Hackruiter聯合創始人尼克·伯格森-什爾科克(Nick Bergson-Shilcock)說,他每隔六個月就會收到一封谷歌人事部門的電子郵件。

正是由於谷歌這臺機器體積龐大、頗具滲透性,業界才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聞:一名谷歌工程師收到了一封挖角的郵件,而發信者竟然是自己現在的東家!雖然只是一個傳聞,但可信度依舊非常大。

谷歌的招聘機器也有一些缺陷。員工經常對一些事情抱怨,例如招聘工作過於程式化,具有創新精神的天才會在一串串的公式中迷失方向,面試環節混亂等等。2008年,一封由谷歌離職招聘專員所寫的電子郵件在網上廣泛流傳,他們痛斥谷歌的招聘制度,認為過於官僚化。不過卡萊爾說,谷歌在不斷地對人員招聘制度進行調整。

谷歌去年對其招聘過程的幾個獨有功能做了改動,不再像以前那樣過於側重GPA(平均分數)和標準化測試分數。卡萊爾說:“如果他們已經離校三年,我們不再要求應聘人必須提供GPA。”同時,谷歌也不再要求對應聘人進行標準化測試。

過十道關

谷歌還砍掉了最讓人猜不透的一些面試問題,如校車能裝進多少個高爾夫球?取而代之的是與應聘職務更為相關的問題。卡萊爾說:“我們過去更在意應聘者在學校的表現。現在,只要我們能證明此人很聰明,這些都不再是必要條件。”

或許更為重要的是,谷歌大大縮短了應聘者從面試到入職的環節。據卡萊爾介紹,以前,從申請職務到簽訂合作,最長要花費半年時間,如今這個過程則縮短到一個半月左右。以前,應聘者往往要接受10次面試,而現在這個環節同樣縮短。卡萊爾說,他發現在第四次面試以後,剩下來每次面試對應聘者的瞭解程度僅能增加1%左右。谷歌如今將對應聘者的面試次數縮短為不超過6次。

谷歌還以能最大程度挖掘新人潛力著稱,而背後的哲學就是殘酷的競爭,優勝劣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沙利文說。這條定律應用到籃球場,就是“如果場上球員身高全部達到7英尺(約合2.13米),那麼一定會贏得更多的比賽。”谷歌這樣做自然有他們的邏輯,而這種邏輯或許並不適應所有公司。

沙利文說,研究谷歌這家公司,是一件讓他感到很無奈的事情,看到它,“你會想,上帝啊,這臺機器將統治整個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