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Smarr:請問我關於 Google+ 的任何問題

熊貓夜未眠發表於2011-09-21

原文連結:enter link description here

作者:曾經的夢

   

  Google+自對外公開以來,得到了包括行業內人士的廣泛正面評價,並且使用者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本週一,Google+專案的技術負責人 Joseph Smarr 在由 Y-Combinator 支援的線上問答網站 AnyAsq.com 公開接受了網友關於 Google+ 專案的任何提問,並且選擇最受關注的問題予以回應。Joseph Smarr 幫助並創造了 Google+ 中圈子的模型以及分享的 UI。在他加入 Google 之前,Joseph 擔任過 Plaxo 的CTO。2010年,他因為要“使得社交重回正軌”而加入 Google,並多年致力於公開社交網路的研究。在這裡,我們編譯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問答以從另一個角度瞭解 Google+的幕後細節和未來規劃。

  關於技術細節

  Google+是使用哪些軟體技術編寫的?

Google+ 使用了編寫 Google Apps 常用的技術。例如,伺服器使用了 Java servlets 程式碼,瀏覽器端的 UI 用了 JavaScript, 大多數都是由開源的 Closure 工具開發的。同時,我們使用了一些比較巧妙的技巧,例如:我們使用了 HTML5 的歷史 API 來保持美觀的 URLs (儘管它是一個AJAX 程式)。為了使頁面響應更快,我們反覆渲染伺服器端的 Closure 模板,因此頁面會在任何 JavaScript 載入之前就被呈現。Goolge+ 的後臺主要通過 BigTable 和 Colossus/GFS 執行基礎服務,另外我們使用了許多其他常見的 Google 技術比如 MapReduce。

  你在 Google+專案中遇到的最大技術挑戰是什麼?

在資訊一致性和資訊可用性之間尋找平衡點是在社交應用上一個關鍵的問題,因為使用者個人的資料變化會同時影響到其他人。這對伺服器後臺設計來說,是一種挑戰。

  你在編寫伺服器端都使用到了什麼?Java? Jsp? Gwt? Guice?

非常多 Java, 沒有 JSP, 沒有 GWT, 非常多 Guice, 沒有 Go。 :)

  你提到“為了使頁面響應更快,我們反覆渲染伺服器端的 Closure 模板……”,請問你使用了什麼 JavaScript 引擎來做到的?

Closure Template 很酷的原因是既可以實現JavaScript,又可以實現Java。所以我們在伺服器端用 Java 編寫。同時,我們又在客戶端使用 JavaScript 做動態渲染。

  關於未來的新特性

  Google+未來會增加具有分層功能的圈嗎?

這個想法應該對某些高階使用者非常實用。但是,恐怕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太過複雜了。

  你們會在 Google+ 增加對於 RSS/Atom feeds 的支援嗎?

老實說,我自己都很意外現在沒有這個功能(在 Buzz中有)。

  是否可以將 Gmail 聯絡人匯入/同步 Google+圈子?

是的,我們也非常希望能讓使用者更方便地管理圈。我們只是還沒有完成這些功能的開發,抱歉!並且,我們希望使用者瞭解圈和郵件聯絡人之間有少許的區別。

  以後會將已經“退休”的 Google Wave 整合入 Google+ 嗎?

應該不會(除非有人通過編寫 API 來實現)。

  如何讓 Google Docs 分享功能整合入 Google+ ?

我不認為目前有任何關於這樣的計劃,你希望看到怎樣的整合?

  什麼時候搜尋和標籤功能會被部署?

還沒有明確時間表,但它們都是在內部被熱烈討論的內容。

  關於專案執行

   在Google+專案上誰擁有對產品的最終話語權?

Vic Gundotra (Eng SVP)和 Bradley Horowitz(Product VP)。當然,還有 Google 的創辦人都在這個專案裡提供了許多強有力的意見。

  關於展望

  Google+如何使得現在的社交網路減少累贅?

短期來說,除了確保資料可以有效輸出和增加更多可能的資料連線,我們並不能改變很多。但是,我希望 Google+可以幫助我們促使社交網路成為一個分散式聯合世界。這樣,即使使用者使用著不同的工具他們還是能很緊密地相連。

  Google+被最終設想成怎樣的一種形態?

我們希望軟體也能帶給使用者像現實生活中那樣的細膩豐富的體驗。我們認為 Google 將會因為包括你,你的關係網路和你的興趣愛好而變得更實用,更社交,更美好。

  小結

  雖然 Joseph 在回答網友的問題裡並沒有特別勁爆的內幕。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 Google 作為一家持續驅動技術創新的公司並沒有因為先前數次涉水社交失敗而放棄了再次擁抱社交網路的目標。相反,在總結了過去的失敗經驗和充分研究市面上的競爭對手以後,它們顯得更有幹勁,更有自己的獨特的想法和更偉大的目標。

  例如,Joseph 就拿 Twitter 和 Facebook 作過比較,認為從分享功能來說, Facebook 做到的只是私有的分享(小範圍圈內人)而 Twitter 只做到了公開的分享(大範圍無限制)。Google 希望使用者可以在 Google+ 的 Share Box 裡完全控制自己分享的內容和目標物件,因此有了現在的圈子的概念。不僅僅是一個功能進化,Google 相較其他競爭對手持有著截然不同的社交理念和生存哲學。

  就在去年的 Google I/O 大會上,Joseph 做過一場名為《Building fluid social experiences across web sites》的演講。其中所涉及的概念正是 Google 希望自己在社交網路發展中長期達成的目標:它想要把現在網際網路中的一座座“孤島”連線起來。正像它的老本行搜尋引擎一樣,任何使用者都可以擁有整個網路,而人們需要 Google 去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社交網路比我們想象得都要大得多,目前還不可能有任何一家或者兩家公司就能獨佔了所有的使用者和市場。所以,開放並且統一地架起互通的橋樑才是未來社交網路基本的架構。將人與人緊密相連,飛躍孤島,才能擁抱整個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