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Lisp語音發明者、“人工智慧之父” John McCarthy與世長辭

武衛東發表於2011-10-25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此文轉自36氪

Lisp語音發明者、“人工智慧之父”John MacCarthy今天與世長辭。

以下是關於這位計算機大師的簡介:

  • 1927年生於美國波士頓
  • 1948年,加州理工,數學學士
  • 1951年,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
  • 1956年Dartmouth會議的發起人(該會議被視為AI作為一門學科誕生的標誌)
  • 1955年在為該會議寫的建議書中提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從而被視為“人工智慧之父”
  • 1958,發明Lisp程式語言(該語言至今仍在人工智慧領域廣泛使用)
  • 1960左右,提出計算機分時(time-sharing)概念     
  • 1971因對AI的貢獻獲圖靈獎 – 1985獲得IJCAI(th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頒發的第一屆”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可看作是AI的終身成就獎)
  • 1990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Award)

青少年時的McCarthy聰慧過人,初中時他根據一份加州理工大學的課程目錄自學完大學低年級微積分課程,也因此在1944年上大學時可以免修頭兩年大學數學,後去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院繼續深造。

馮·諾依曼報告引發的好奇心

McCarthy的學術人生如何步入人工智慧領域,還要從1948年9月的一次會議說起。當時普林斯頓大學主辦了“行為的大腦機制西克森研討會”,計算機大師馮·諾依曼在會議上釋出了一篇關於自複製自動機的論文。這次報告激發了當時還是普林斯頓數學博士生麥卡錫的研究興趣,他敏銳地將機器智慧與人的智慧聯絡起來,打算從事更深入的研究。第二年,麥卡錫幸運地與馮·諾依曼一起工作,在大師的鼓勵和支援下,麥卡錫決定從在機器上模擬人的智慧入手,主要研究方向定為計算機下棋。此後,為了減少計算機需要考慮的棋步,麥卡錫發明了著名的α-β搜尋法,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有效減少了計算量,使其至今仍是解決人工智慧問題中一種常用的高效方法。

一場會議中誕生的人工智慧

1952年,麥卡錫認識了貝爾實驗室的夏農(資訊理論創始人),在人工智慧方面的若干深入探討之後,他們萌生召開一次研討會的共識。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一筆微薄的贊助下,他們邀請到當時哈佛大學的明斯基和IBM工程師羅徹斯特等幾位學者,參加這次具有里程碑達意義的達特茅斯會議。達特茅斯會議歷時兩個多月,首次提出“人工智慧”這一術語,並確立了可行的目標和方法,這使得人工智慧成為電腦科學一個獨立的重要分支,獲得了科學界的承認。

Lisp語言和分時概念創始人

1958年,麥卡錫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同年,麥卡錫發明了Lisp語言,這是人工智慧界第一個最廣泛流行的語言,至今仍有著廣泛應用。Lisp語言與後來由1973年實現的邏輯式語言PROLOG並稱為人工智慧的兩大語言。麥卡錫另一個卓越貢獻是1960年左右第一次提出將計算機批處理方式改造成分時方式,這使得計算機能同時允許數十甚至上百使用者使用,極大地推動接下來的人工智慧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最終實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分時系統——基於IBM7094的CTSS和其後的MULTICS。

如今,人工智慧已經從實驗室走進日常生活,成為一門嚴肅經驗科學,引發了計算機使用方式的一場變革,其中McCarthy功不可沒,他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與電腦和網際網路的互動方式。

如今這位計算機大師已經離去,我們緬懷他、感謝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