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權策略:一本書,一次座談, 一場運動

楊帆發表於2011-12-06

週一的時候,我參加了哈佛Berkman中心leading thinker座談之一,還拿到了John Palfrey的新書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當然是正當途徑)。週一的發言者中有自由文化運動的知名人物,如Lawrence Lessig 和Eric von Hippel。他們特別關注文化的轉型,因為當前的政策偏袒了那些握有專利和版權的有錢公司,而文化的轉型正在打破這種政策上看似鐵一般的鉗制。但我想即使是這些演講人,也沒有表達出進行中的鉅變到底有多麼驚心動魄。

一般的論調是為多數機構的態度感到遺憾,包括大學和其他肩負公共使命的非營利性組織,這些機構關住了資訊的大門。Palfrey稱“智慧財產權”這個概念為“矛與盾”也是源於此,“智慧財產權”最大的價值要麼是發起訴訟,要麼就是通過訴訟阻礙他人。法學教授Jonathan Zittrain(他的著作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出版時,我曾寫過評論)指出,哈佛教授曾想過籌辦網路研討會,院長第一個反對,並堅持讓他們將稱謂改為“線上演講和討論系列”。隨著史丹佛線上AI課程的廣受歡迎,對於這些跨出校園的努力,哈佛在未來或許會更仁慈一些。

Lessig提到,在自由文化運動初期,有位觀察家曾預測它最先侵入的會是教育社群和大學,那些將智慧財產權轉化為商機的人(藝術家、電影人、音樂家)會是最後不情願跟隨的人。然而,事實卻完全相反。現在許多創意人正在嘗試知識共享和共用計劃,教育者卻難以得見曙光。

Terry Fisher是Berkman中心主任,他報告了這樣的情況:在他環球教授智慧財產權的旅行中,發現對於“分享和開放可以是有價值的”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同,主管人員間存在鴻溝,那些從當前制度中收益多多的人員很難看到有其他任何選擇。過去他常假設大的智慧財產權的持有者不會改變,除非是處於不得不的情形,而現在,對於教育能夠改變他們,轉向正確的方向這一點,他的觀點和想法更緩和了。

而這是Palfrey的目標。他希望調整這種矛與盾的方式,但也不是完全地拋棄它,而是通過分享、憑藉開放許可或是更多其他類似協議,用一種更積極的態度來找尋改進一個組織底線或使命的方法。

因此他的書混合了關於智慧財產權的兩種視角,有時角度比較彆扭,讓人想起畢加索的肖像。一方面,他鼓勵所有的組織貫徹知識管理,包括非營利性組織,後者常常忽視智慧財產權說明;思考在哪些方面有智力創新,並考慮在帶來額外收益的同時,怎樣申請許可才能帶來最佳實踐。對於智慧財產權律師和其他類似專家,這並不是一個新的想法,但對於本書的目標讀者—— CxO們,這是有價值的。

另一方面,Palfrey崇尚自由。從典型的開源許可到類似的折中策略,例如提供資料API或是請求客戶來設計產品,這些我們熟悉的實踐都是自由文化和自由軟體所提倡的。儘管Palfrey知道傳統的智慧財產權與開放的理想是存在衝突的,他還是用了大量筆墨,試圖讓這兩種方式和諧相處。這是一個可貴的探索,只是不確定最後能否取得真經。

這本書同樣也能為Richard Stallman和其他全然嘲笑“智慧財產權”的人提供素材。究竟是什麼才能實現這一切——授權一件兒童產品使用迪斯尼卡通形象,為一種藥申請專利,在iTunes中釋出音樂?依我看來,除了“智慧財產權”,再沒有別的了。這些內容都在本書中,需要它保持高度的抽象狀態。

本書的基本資訊列舉完了,除此之外,對於這本書,MIT 出版社還做了一些有趣的實驗。他們基於此書釋出了一個iPad應用(後續會移植到Android),並建立一個網站承載案例研究、視訊訪談,或者最終讀者的評論。座談會上多數人都支援這種與讀者互動的嘗試,我問“什麼時候它能不再是一本書,不再是一個應用,而是變成一場運動?”

週一的座談還對Palfrey在哈佛的長久工作表達了敬意,並對他的新去向表示祝賀。他要離開的訊息讓每一位在Berkman的人都感到驚訝。本學期末,他將離開哈佛,擔任菲利普斯學院(美國私立寄宿高中)的校長。在那裡,他將推進其他領域的革新——數字媒體對青年人教育和發展的影響。在 Born Digital一書(我也評論過這本書)中,他曾經研究過這些想法。 週一那天,Palfrey向我保證,他不會挪走菲利普斯學院圖書館所有的紙質書,就像庫欣學院(同為美國私立寄宿高中)幾年前做過的那樣。

原文連結: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 book, a panel, and a movement

本文參與iTran樂譯專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