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何時主導遊戲產業?

常新居士發表於2012-01-10

題記:今天拿到《天堂任我行》,還沒開始審校,但想說說題目上的問題,隨便八卦一下游戲界的軼事——以下是從個人經歷來說,因此不保證百分之百的準確。

下午拿到書時,給周圍的同事傳閱了下,大家一致的意見是,這書名翻譯的大了: 這本書的原文是:Playing to Wiin:Nintendo and the Video Game Industry's Greatest Comeback. 翻譯的書名是:天堂任我行:任天堂何以主導遊戲產業。

從中文名看,給人的感覺是:任天堂,或稱任社,似乎是遊戲產業一貫牛X、指點江山的龍頭大哥,事實是這樣嗎?

在開始我們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仔細看看原文中的幾個關鍵詞:

  1. Wii
  2. Comeback

這正是我們故事的中心點,在我們談到Wii和Comeback的聯絡之前(我猜很多人都已經瞭然於胸了,但讓我們給那些非骨灰級的玩家補補課):

在上世紀90年代,家用遊戲機的三巨頭可不是今天的微軟、索尼和任社,而是索尼、任社和世嘉。當年家用遊戲戰場上的征戰完全是由世嘉的土星(Saturn)和索尼的PS這兩個次世代主機主導,在戰鬥如火如荼之際,不甘寂寞的任社選擇趟這渾水,而他的計劃是64位家用遊戲機,而當時的次世代主機是32位。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IT產業用硬體上的卓越來取得競爭優勢是個常用思路,例子俯拾皆是,比較近的PS3和XBox360,還有小米手機。但這個常用思路對於遊戲產業卻有一定風險性,因為遊戲機更像發動機,光快是沒用的,還要有好的油。任社的N64推出後,其效能表現的不盡人意,加之第三方遊戲開發者的懷疑觀望,使得除任社自己的招牌遊戲外,好遊戲乏善可陳,而且卡帶的臭招更是讓問題雪上加霜。最終,任社在次世代主機上以慘敗收場,這失敗一度將任社逼到的破產的邊緣。另外,世嘉在次世代上的失利使其完全退出家用遊戲機的領域。

這正是Comeback的背景,然後呢?

就是眾所周知的——微軟的Xbox和索尼的PS2之間的比拼。這場比拼一開始就是大戲,兩家一上來就是奔著硬體來的,大把燒著銀子,一邊拼硬功、一邊比內力,那段時間的遊戲新聞不是微軟看不上PS2,就是索尼貶低三紅機,以及誰家的主機獨佔了哪款大作。

而任社在經歷上一次失敗後,行事就比較低調,他沒和兩位有錢有勢的老大哥硬碰硬,而是反其道推出了硬體機能奇爛無比、而遊戲性上卻獨具開創性的Wii。這裡我就不羅嗦了,只是總結幾點:

  • 由於不追求硬體機能,所以Wii的成本很低,低到了任社可以靠賣硬體賺錢的地步,而微軟的XBox和索尼的PS2,以及現在的XBox360和PS3都是賠錢的。
  • 這一時期的競爭,已經從家用遊戲機向家庭娛樂中心轉化,而微軟和索尼根本就沒把簡單潦草的Wii放在眼裡,所以每次微軟和索尼的主管接受採訪時都會稱讚Wii取得的成就,然後強調次世代主機的競爭是微軟和索尼的事。
  • 價格便宜,出貨量超過微軟和索尼同期的總和。
  • 遊戲性,這個是任社的看家本領,即體現在Wii的體感上,也體現在任社對體感遊戲互動的發掘上。

Wii的空前成功,以及掌機DSL的成功使任社賺了個盆滿缽滿。這就是Wii和Comeback的內容了。而本書想來是圍繞這些事情簡述任社的抉擇和戰略。回到我們的翻譯,我們想問:任社主導了遊戲產業嗎?

答案是:不。

沒有人主導了遊戲產業。因此,文章的題目改為,任天堂的絕地反擊,如何?

最後在說說目前的情況。Wii給出了思路——一個了不起的思路。目前,戰鬥依然繼續,而且任社的頹勢已顯。當微軟推出Kinect時,我們驚訝的發現,這才是體感遊戲的未來,而PS3的體感由於延續的Wii的老路,可以說敗得灰頭土臉。Wii的下一代主機,任社又回到的硬體效能的老路上,從新聞看出,那將是一個奢侈品,很有可能,任社又要靠掌機活命了。

回頭來看,微軟,索尼和任社,這三家,微軟對科技的理解最深,索尼對娛樂的理解最深,而任社對遊戲性的理解最到位。脫離了遊戲性,任社難以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