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i談翻譯(十六)怎樣翻譯更地道:當遇到when的時候

小琳發表於2012-01-09

本文由Yurii原創,轉載自:亂象,印跡(今天看了鬆峰老師寫的《翻譯的誤區》一文,獲益匪淺。想起以前曾讀過一些餘晟老師在部落格上談翻譯的文章,也頗有獨到之處。現轉載於此,以饗各位。)

翻譯時經常遇到的一些詞語和結構,譯者往往會用固定的辦法來翻譯。後果之一就是,譯文中“翻譯體的特徵”很明顯,許多時候我們都可以透過譯文,“看出”原文,這樣的譯文,難說地道。when的翻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when,在多數譯文中,都“約定俗成”翻譯為“當……的時候(時)”,這樣做本身不算錯,但某些時候,稍加處理會讓譯文更加地道,譬如這兩個句子:

當規則不夠清晰,或者不是每個人都清楚這一情境是什麼,或者當人們不同意規則應該被應用在某一特定場景下時……

當我詢問我性別課上的女性,為什麼她們會做這樣一件古怪的事情時,她們回答說……

看到“當”,一般人會條件反射地想起when,知道這是“當……的時候(時)”的結構,再接下去閱讀。但是,中文裡較少出現“當……”而沒有“的時候(時)”的情況(“當我想你的時候”比“當我想你”更普通更流行)。所以,無論是翻譯還是閱讀“當……的時候(時)”結構,都會惦記著最後的小尾巴——“的時候(時)”,如果中間部分足夠長(譬如上述第一個例句),就露出尾大不掉的毛病:當 + 一個近乎完整的長句 + 的時候(時)。

要改變這種情況,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準確理解when的含義。

查詢詞典我們知道,when主要有兩個意思:(1)at or during the time that;(2)in the event that, if。前者與時間的意義緊密相關,也就是“當……的時候(時)”的“原型”,後者則與情境相關,對應漢語中的“如果”、“假若”。如果when的意思是後者,則可以拋棄“當……的時候(時)”的譯法,直接採用“如果”、“假若”來翻譯。因此,第一個例句就可以改為:

如果規則不夠清晰,或者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此情境,或如果人們不同意規則應該應用於某一特定場景……

這種說法足夠地道,相信不少人都還記得中學數學的解題步驟:若 X>Y,則……若 X

二,掐頭去尾。

以“當……的時候(時)”來翻譯的弊端之一就是尾大不掉,後面總有個“的時候(時)”。如果能斬斷這個結構,不修改意思,卻只留下頭或尾,問題就解決了。來看這幾個例子:

當我心情好一點的時候,就給你打電話 -> 等我心情好一點,就給你打電話

當要下雨的時候,我們出門了 -> 要下雨的時候,我們出門了

當然,有時候也可以更進一步,把頭尾都去掉,來看這個例子:

當他忙的時候,他就顧不上其它的事情了 -> 他忙起來就顧不上其他事情了。

同樣道理,開頭的第二個例句,就可以修改為:

我詢問自己性別課上的女學員為什麼要做這件古怪的事情,她們回答說……(她們的回答,必然是針對你的提問,這是不言自明的)

(本文內容使用創作共用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