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黑客在敲門

出版圈郭志敏發表於2011-12-01

聽,黑客在敲門——評《黑客與畫家》 來自:發表於《麻省理工科技創業》2011年6月刊

“黑客(hacker)”一詞已被誤解特指為專門攻擊別人網路以獲私利的壞傢伙,雖然這些人的準確指稱應當是“駭客(cracker)”。在如此語境下,一本名為“黑客與畫家”的書顯得有些怪異。即便迴歸“黑客”的本來含義——專家級程式設計師,書名似乎也純屬譁眾取寵:計算機高手和畫匠,難道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嗎?

然而軟體開發確乎是一種近乎於(如果不是的話)藝術的工作。軟體常被冠以“工程”之名,但所有將軟體工程化的努力都歸於失敗。編寫程式碼,始終是一件極度依賴於開發者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手藝活。“人”的因素,在整個軟體生產和維護過程中,實在佔有最顯要的地位。搞掂了參與軟體生產的人,就搞掂了軟體,反之亦成立。

非技術出身的科技公司老闆,經常發現自己站在技術人員的對立面。程式設計師好像永遠在拖延時間,總在以種種理由反對商業決策。桔子酒店CEO吳海在微博上回復我說,“到elong和攜程工作悟出的道理是:幹計算機的老騙業務部門和老闆,一騙一個準。”又說,“我是學計算出身的,一般騙不了我。攜程樑建章是幹計算機出身的,也騙不了他。在elong的時候我剛去的時候有人也張嘴說要20個人天干某事,我大怒曰把表結構給我,我15分鐘搞定。”而以黑客自詡的技術人員,也會將非技術出身的經理視為IT漫畫《呆伯特》中梳著雙尖發的邪惡老闆——只知道坐在辦公室裡,靠拍腦袋做決策,整日怒吼著:進度,進度,進度。Paul Graham說,“我偶爾會讀到一些文章,講述如何管理程式設計師。說實話,其實只要兩篇文章就夠了。一篇是如果你本人就是程式設計師,應該如何去管理其他程式設計師;另一篇則是你本人不是程式設計師的情況。後一篇文章也許可以濃縮為兩個字:放棄。” 哦,我不是在挑撥你和你的CTO的良好合作關係。重點在於,如果你們之間互相不瞭解對方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做,合作就未必像表面看起來那樣融洽。非技術出身的創業者不能以“我不懂”為理由來拒絕與技術部門深入交流,這麼做的唯一結果就是所謂“被騙”。通暢交流的前提是你必須理解技術人員的思維。而在技術人員這一方,則既應當具備正確的軟體開發思維,也應當具備有關業務、產品和經營的思維。

要了解技術人員(黑客)的思維,《黑客與畫家》是合適的讀物。作者Paul Graham在技術和創業兩個領域都樹立了他的地位:他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基於全球資訊網的軟體應用併成功將公司銷售給Yahoo!;他創立的Y Combinator基金開創出“小額、大量、早期、深入”的投資模式,自2005年起,投資300多家創業公司,其中不乏Bump這樣的新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黑客與畫家》 源自Paul Graham在個人網站(http://www.paulgraham.com)上張貼的文章,圍繞黑客的成長、工作、工具和方法等話題展開闡述。

計算機、甚至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在這個時代,掌握計算和網路力量的人,是最強有力的。正如Paul Graham在前言中寫到的,“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正在成為計算機。打字機被計算機取代了,電話也變成了計算機,照相機亦是如此。很快,電視機也將變成計算機。當今小轎車所具備的計算能力比1970年佔滿一間屋子的大型計算機還要強。信件、百科全書、報紙,甚至本地的小店,都正在被網際網路取代。所以,如果你想理解我們目前的世界以及它的未來動向,那麼多瞭解一些黑客的想法會對你有幫助。”

可惜如果只是閱讀這區區十數篇文章,並不能真正深入全面地介紹黑客的想法。而且,由於這些文章並非在一個預設的寫作體系下完成,而是從網站文章中選取,定義為 Paul Graham關於黑客的文集更為恰當。文集的意思是,內容延展面較廣,系統性不足。就單篇文章而言,Paul Graham的大作足夠有深度,有些篇什甚至深入到太過瑣碎。金句如此之多,每個讀者都有可能在其中找到為自己觀點背書的辭句。當你為某個句子拍案叫好時,也許只是選擇性地過濾了其他部分。

Paul Graham被譽為“創業教父”,但他絕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傢伙,《黑客與畫家》也並非如宗教經典般充斥不可違背的規條。Paul Graham告訴你他看到的黑客是什麼樣子,在他心目中“好的”黑客應該是什麼樣子。作為讀者,更實際的做法是觀察周邊那些搞技術的怪人(也許就是你自己)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會是這樣,並幫助他們(或者幫助你自己)成為應該成為的那個樣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