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體技術大會兩日小結

夜雨發表於2011-12-19

上週末連續兩天都在關注中國軟體技術大會,聆聽了各路牛人的演講,作為圈外人,此行可以說是收穫頗豐。兩天一共聽了十多場演講,到後面都記不清自己到底聽到的是什麼東西,總體來說印象最深的就三個關鍵詞:雲端計算,大資料,使用者體驗。

許多演講嘉賓,包括第一場的VMware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都把演講的重點放在了雲端計算方面。這個詞這兩年來跟“陳近南”“武藤蘭”一樣,已經達到“為人不識雲端計算,看盡IT也枉然”的地步了。宋總談到了雲端計算產生的背景和原因,無非是下面幾點:

第一,使用者心態,希望獲得更多靈活功能;

第二,充分使用處理器功能,因為現有個人電腦的計算能力使用率不到10%;

第三,移動計算越來越發達,很可能會成為以後的主流;

第四,資料量的海量增長。

而云計算的商業模式,就是建立許多分散式的計算中心,統一管理計算資源。使用者不再需要購買PC硬體和軟體,直接通過網路租用計算資源與服務資源即可。

這樣的說法比較正式,在我看來,所謂的雲端計算就是從小商店向大賣場轉換的一個過程。去過超市的人都知道,超市規模越大,其價格一般越低。這是因為它們的採購成本通過規模化的進貨降低了。雲端計算相比之前的各種體系,其最大優勢就在於高負荷下的低成本和價效比。

其他許多專家的演講都肯定了雲端計算未來的潛力,宋總甚至推斷: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系統可能會退出歷史舞臺,因為未來的個人電腦也許會被雲端計算終端所取代。微軟的謝恩偉,IBM的王小虎(這名字略霸氣)都對雲端計算在未來的前途表示了樂觀。其實不用他們再次強調,這兩年幾大公司在市場上的動作,以及各路媒體一直都在強調一個觀點:移動化虛擬化是潮流,雲端計算更是潮流中的戰鬥流!

在聽各路專家演講時,一直有一個疑問:就像大型超市需要有高質量的物流配套一樣,雲端計算既然把計算中心與客戶端分離,那肯定需要不斷地通過資料交換來交付服務,這樣的話對網路本身的壓力豈不是很大?中國的網速現狀大家都懂的,它難道不會成為未來雲端計算髮展的一個瓶頸?演講嘉賓們貌似沒有一個人涉及到這個問題,或許他們覺得對未來中國網路速度的發展很有信心?宋總在演講中間還冒出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在中國,資金預算不成問題,特別是國家專案。”看來中國政府有錢,已是人人皆知的祕密了。但有錢是一回事,能不能轉化為好的網路又是另一回事,要是雄心勃勃的各大廠商因為網速問題被國家給坑了,那就有意思了。

大資料是與雲端計算相伴而生的一個概念。這一點versant公司技術總監談的比較多,按照他的說法,隨著資料量的海量化泡沫化,未來關聯式資料庫將逐漸走下舞臺,而新的各種多結構型的資料庫會成為主流。versant還提出了“物件導向的資料庫”這個概念,包括分散式的並行,樹狀地址,模組驅動而非資料驅動。初步聽了一下闡述,感覺這個概念以後可能會有前途吧。

至於使用者體驗,感覺更偏向於市場營銷,而不屬於純技術的範疇了。使用者要什麼,我們給什麼;使用者要怎麼給,我們就怎麼給。正如甲骨文的何小朝所講:“其實在雲端計算領域,並沒有重大的技術革命出現。所謂雲端計算,只不過是一個工程問題,它需要規劃設計,而不存在太多的技術研究。”

最後說一件有趣的事,中科軟總裁左春在軟體技術大會上的發言非常個性。他從軟體的進化引申至自然科學中的進化論,然後大談達爾文與赫胥黎之間的進化論之爭。說完“基因突變”、“自然選擇”,講完嚴復翻譯《天演論》的歷史後,左總又開始告訴我們翻譯的標準“信達雅”究竟是什麼意思。剎那間,我表示還以為自己到了一個自然科學論壇而不是IT技術論壇。當然,由於當時已到吃飯時間,我沒聽完就趕緊去吃飯了,真是可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