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i談翻譯(五)怎樣翻譯更地道:so…that…的翻譯

小琳發表於2012-01-08

本文由Yurii原創,轉載自:亂象,印跡(今天看了鬆峰老師寫的《翻譯的誤區》一文,獲益匪淺。想起以前曾讀過一些餘晟老師在部落格上談翻譯的文章,也頗有獨到之處。現轉載於此,以饗各位。)

so…that…是英文的經典句型,從學英語開始,老師們就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so…that…就是“如此…以致於…”的意思。這種說法本身並不算錯,儘管有時很彆扭,畢竟方便了學生理解。然而身為譯者,無論在哪裡見到so…that…,都硬套“如此…以致於…”,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畢竟,譯者的職責是降低讀者理解的難度,而高質量的翻譯必須注重各個細節——如果讀者覺得譯文彆扭,必須“還原”成英文才方便理解,我們大致可以說,譯文還有改進的餘地,本文嘗試探討的,就是擺脫“如此…以致於…”困境的辦法。

來看幾個例子:

這藥是如此苦,以致於我沒法喝下去。

他是如此生氣,以致於頭髮都豎起來了。

這道菜是如此好吃,以致於我連點了兩份。

天氣是如此惡劣,以致於我不敢出門。

這四個句子,無一例外地用到了“如此…以致於…”的翻譯,意思並不難理解,然而細讀之下,總難逃“洋涇浜”的味道。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根據中文習慣,“如此”表程度時一般放在最後出現(先舉例,再說“如此如此”,就自然許多了);而在上面的例句中,前置的“如此”並不能表達確切的意義,程度必須依賴之後的說明:“苦”的程度是通過“沒法喝下去”來說明的,在看到“沒法喝下去”之前,到底怎麼個“苦”,我們全無概念!

如果這個理由沒有大錯,破解“如此…以致於…”困境就有兩個辦法:把程度說明提前,或乾脆去掉“如此”。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第一種辦法很難,因為so…that…本身有因果關係;第二種辦法比較可行,細究起來,又分為兩大類:

用“…得…”翻譯

“…得…”是補語結構,後面的成分用來“補充說明”前面的成分,它的感覺截然不同於英文的補語,恰當運用的話可以造出非常地道的中文句子,so…that…的某些句子,可以很方便地用“…得…”來翻譯,完全消去“洋涇浜”的感覺:

沒法喝。

他氣頭髮都豎起來了。

用“太…”來翻譯

中文與英文的差異之一就是,英文需要很多的訊號詞來表達邏輯關係,同時結構嚴謹,可以算作“涇渭分明”;而中文往往依賴句子的意義本身,形式上並沒有太多的規範,也就是所謂的“行雲流水”。用“太…”來翻譯so…that…有兩大好處:“太”本身就包含強烈的程度,另外,兩個分句天然就是因果關係,暗合so…that…的邏輯:

這道菜好吃了,我連點了兩份。

天氣惡劣了,我都不敢出門。

(本文內容使用創作共用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