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i談翻譯(三)怎樣翻譯更地道:補語篇

小琳發表於2012-01-08

本文由Yurii原創,轉載自:亂象,印跡(今天看了鬆峰老師寫的《翻譯的誤區》一文,獲益匪淺。想起以前曾讀過一些餘晟老師在部落格上談翻譯的文章,也頗有獨到之處。現轉載於此,以饗各位。)

題記:“怎樣翻譯更地道”是我在翻譯中的隨想,沒有固定的更新間隔,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我們學英語,都追求“地道”,也就是“洋味濃”,要做到這一點,就得突破“意思”的層面,把握英語在形式上的某些特點。譬如下面的句子:Please buy two tickets for me,I think to do this is my honor,雖然“意思正確”,但明顯不夠地道;Please buy me two tickets和I grant it my honor to do this,洋味就“濃”多了。

漢語也是如此,只是我們以漢語為母語,此時“意思”和“形式”常常是混為一體的。但是,在翻譯中,往往由於形式奇特,就出現了“歐化中文”和“翻譯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平時多用心注意漢語在表達上的特點。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補語(及其用法),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認為,補語就是補充說明述語的結果、程度、趨向、可能、狀態、數量等的成分。具體的解釋非常多,這裡略不贅述。作為譯者,我們只要記得三點:

  1. 補語一般是放在它補充的物件之後的(類似英語中的從句),因此有時候需要把物件“切開”,把補語“塞”進去;
  2. 句子去掉補語也有可能結構完整(譬如“晚會開”),但在實際語境中,補語和它補充的物件需要組合在一起,表達才有“意義”(譬如“晚會開得很熱鬧”。“晚會開”這樣的句子雖然結構完整,卻沒有人用);
  3. 在肯定時,補語多在物件後新增“”字結構,在否定時,多把物件切開,把“”字塞進去。

不妨來看下面這幾個句子:

His handwriting is pretty good.

不要小看這個句子,handwriting之類的名詞,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因為它是從動詞“演變”而來,而漢語中缺乏對應的形式(“他的寫字”就像日語了),譯者往往會只能另找詞彙,handwriting還好,可以翻譯成“書法”、“字跡”,不過也不太方便:

他的書法很不錯。

他的字跡很漂亮。

這樣的句子,無論怎麼修飾,還是去不掉“翻譯腔”,原因就在於handwriting“對應”不到合適的名詞。然而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handwriting這樣的“動詞變形而來的名詞”,往往不會在句子中單獨出現,而必須與其它成分並用。這時候,如果用“動詞+補語”的形式來翻譯,就解決了“尋找對應名詞”的困難:我們在handwriting對應的“寫字”顛倒一下,後面加上“得”字結構:

他的字寫得很漂亮

這就是補語的肯定形式,下面我們再看看否定形式。

I can no longer walk.

這個句子通常翻譯為:

我實在不能走了。

類似的句子也很多,尤其是涉及到can not之類的情態動詞結構,第一反應往往就是“不能”、“無法”,所以,無論下面是什麼動作,什麼成分,前面都要加一個“不能”、“無法”。其實,這種結構非常合適用補語來翻譯,只是需要動一點腦筋,根據具體的動詞來選擇“不”後面的字。具體到這個句子,我們不妨在“走”和“不”之後新增一個“動”字,就可以翻譯為:

我再也走不動了。

(本文內容使用創作共用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