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i談翻譯(二)怎樣翻譯更地道:再見,使字句

小琳發表於2012-01-08

本文由Yurii原創,轉載自:亂象,印跡(今天看了鬆峰老師寫的《翻譯的誤區》一文,獲益匪淺。想起以前曾讀過一些餘晟老師在部落格上談翻譯的文章,也頗有獨到之處。現轉載於此,以饗各位。)

使字句,也就是“xx使xx如何如何”的句型,已經在譯文中氾濫開來。不信,隨手挑幾篇譯文,使字句隨處可見:

玉米的高產使玉米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從而常常使農民如果得不到政府補貼就無法繼續維持玉米的種植。

她的名字叫雷切爾,正是這個名字使我虛度了整個中學時光。

曾有一次,她給我寄去了一張身著泳裝的照片,使得我對她的愛痴狂得簡直想入非非了。使常規的活動多樣化更有利於減弱享樂性適應的影響。

“xx使xx如何如何”,對不少譯者來說,已經如膝跳反射一樣正常。使字句氾濫的現象,眾說紛紜,這裡不多討論;我想說的是,真正流暢通達的高質量譯文,往往很少出現使字句——即便使字句的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語法現象,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會造成思維的梗阻,因為“xx使xx如何如何”的思維,並不完全符合中文的習慣。

我們翻閱詞典,會發現很多動詞都解釋為“使xx”,在英文中,這是沒有錯的。因為英文慣用名詞做無生物主語,即便不明確使用make、enable、prevent、keep之類的動詞,在直接翻譯成中文時,要銜接順暢,也離不開“使”字,下面舉幾個例子(需要指明的是,我們說英文時,必須特別留意這樣“名詞做無生物主語”的情況,才能說的地道,“洋味才濃”):

If you take this medicine, you will feel better. This medicin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

He can do anything because he is rich. His wealth enables him to do anything.

Whenever I see the orphan, I remember her parents. The sight of the orphan reminds me of her parents.

We could not start because of bad weather. Bad weather prevented us from starting.

以上四組例子,前一句是“中式英語”,後一句是“地道”的英文,按照時下流行的翻譯思路,必然離不開“使”——“使你覺得”,“使他能夠”,“使我想起”,“使我們不能”。

那麼,翻譯成中文,難道離得開“使”嗎?況且,中文字身也有“使動”的用法啊。

不錯,中文的確有“使動”的用法,譬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既來之,則安之”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但是據我觀察,一方面,中文的“使動”並不常見,至少不如現在翻譯體的使字句那麼常見;另一方面,中文的“使動”,並沒有英文“使”句型那麼嚴謹的邏輯關係:“安”、“勞”、“餓”、“空乏”,並不用於連線兩個物件,更多的是描述狀態的改變,與英文中“A導致B”的固定形式還是有所不同的。

英文的“使動”拿到中文裡會顯得彆扭,原因或許就在這裡。

那麼,我們在翻譯時,該如何避免氾濫的“使”字句呢?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以前也寫過《“使”來“使”去,“使”向何方?》,但還是不夠滿意,最近似乎想明白了點,把結論寫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英文中的“使”字句,一般是表示“A導致B”的情況,也就是兩件事情之間的邏輯聯絡;明確了這一點,遇到大部分“使”字句,我們不妨快刀斬亂麻,只需要理清頭緒,把兩件事情前後列出來即可,甚至可以省略連詞(不用“因此”之類就可以表示因果關係,也是中文的特點之一,正如英文一定要有and,而中文可以直接說“筆墨紙硯”、“柴米油鹽”一樣):

仍然是上面四組例句,以下分別列出用“使”的翻譯和不用“使”的翻譯:

這藥會使你覺得好些。 你吃了這藥就會好些。

他的財富使他能夠做任何事情。 他有錢,什麼都能做。

見到那孤兒,使我想起了她的父母。 一見到那孤兒,我就想起她的父母。

糟糕的天氣使我們無法動身。 天氣很糟糕,我們無法動身。

常有人說,語言是活的,有如河流;可是我想,活,不等於無規矩可循,縱使河流,也須依河床前行,恣意放縱,也會氾濫成災(英文也是如此,blond hair不能說yellow hair,heavy rain不能說strong rain,雖然“意思”是沒錯的)。這個處理“使”字句的辦法,可以應付日常翻譯中遇到的大部分“使”字句了,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試。

(本文內容使用創作共用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