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i談翻譯(一)怎樣翻譯更地道:“使”字句,駛向何方?

小琳發表於2012-01-08

本文由Yurii原創,轉載自:亂象,印跡(今天看了鬆峰老師寫的《翻譯的誤區》一文,獲益匪淺。想起以前曾讀過一些餘晟老師在部落格上談翻譯的文章,也頗有獨到之處。現轉載於此,以饗各位。)

“使”字句,是翻譯中的難題。譯文中鋪天蓋地的“使”,往往叫人看了頭疼(當然也可以麻木)。本來,“使…”是字典裡常見的解釋,這沒問題,然而,在翻譯詞語時明確寫出“使”沒問題,“使”來“使”去卻不是漢語的習慣——文言固然有“使動”用飯,但“使”本身是不出現的,而近代,隨著偷懶(不負責)的翻譯體流行,“使”簡直成了常用的句式,漢語中的一些“使”字句,對應的英文翻譯中也不會出現“使(make…)”的形式。

這個問題,已經有不少翻譯界人士討論過,大多認為此種用法過於僵化,喪失了漢語本身的流暢。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卻沒有好的答案,結果就是,縱然許多人都知道“使”來“使”去不好,要想改善,卻是有心無力。我印象中,唯有思果先生提出過一條標準,“使”一般只能用於肯定,而不宜用於否定:你可以說,“使我認識到”,但不能說,“使我沒有認識到”。這些年來,我讀書看報時留意觀察“使”字句的用法,以及表達相同意思而未用“使”字的句子的特點,大致總結出三種套路,用來修改“使”字句:

提前動詞:

這條路的開通,使城市交通得到了極大改善->這條路的開通,極大改善了城市交通

這是最常見的情況,而且一旦動詞是及物的(改善),通常都需要新增“得到了”之類的輔助成分才通順。這類“使”字句最好改,直接去掉“使”字和輔助結構,把動詞提前,乾淨利落。

改換動詞:

老舊的發動機,使該款車的最高時速只能限制在了100公里 ->老舊的發動機,只能提供(支援)最高100公里的時速

這樣的句子,看起來並無大異,仔細想想又總有些彆扭。如果想修改,必須另找動詞,理順“老舊發動機”和“100公里時速”之間的關係。相比“限制”,“提供/支援”更為通順。只是,此方法要求作者熟悉各種搭配,能選出合適的詞語。

直接意會:

這件事的出現,使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此事出現之後,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也是較有爭議的一種改法,單獨來看,這樣的修改會造成歧義,以上二者,到底是時間上的先後關係,還是邏輯上的因果關係?較真起來,還真說不準。然而我們也必須記得,漢語乃是一種採用“意合法”(parataxis)的語言,重意義組合而輕形式結構,理解句子的意思,必須依靠讀者的悟性。“此事出現之後,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這類句子,單從結構來分析,確實存在歧義,但真正運用,一般人都不難理解它的意思。

(本文內容使用創作共用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