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道至易:實踐者的思想》一書有感

紫鳳發表於2012-07-13

  為專案管理者提供思維方法的書,數不勝數,很多書看到書名便足以令人暈厥,再翻看內容更讓人氣血翻騰,這類書的作者往往把管理者當成了神仙,有三頭六臂,既可以駕馭如此複雜的思維,又可以搭弓射箭,例不虛發。多了理想,少了現實。

  所以就有另一種思維的書籍出現,這類書裡對高手的定義是,花草樹葉皆能為兵器,取勝之道越是簡單明瞭越是有效。《大道至易:實踐者的思想》這本書也是這種思維,這是周愛民《大道至簡》一書的姊妹篇,兩冊合在一起,方才將作者的題圖表達清楚: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作者對本書的定義是:提出問題,給出選擇,不設答案。唯一的答案便不是答案。畢竟作者只是“覺醒過來,並看到了一些事實上存在已久的東西而已”。這是他寫作的初衷。為了配合“大道至易”的思想,作者首先將標題拋開,不設“有誘惑力的標題”,所謂“不設名節”,讀者可以理解為作者不會告訴你煤塊骨頭的名字,他先告訴你用途,當你知道了用途,名字便只是一個標籤,方便記憶。

  此外,作者愛用故事來講道理,這或許是《水煮三國》帶來的效應,人們對一個故事越是熟悉,當她被用來說理時,便越容易理解。作者在“刺秦與滅秦”一節中分析了大力士、張良與劉邦三個人的特點,用這個故事來說明團隊中,領導者、管理者與程式設計師應該如何配合。

  “刺秦與滅秦”故事非常簡單,張良僱了大力士,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訴他只要刺殺秦始皇,就可以推翻暴政,讓天下太平。大力士便去刺殺,但由於他分辨不出秦始皇坐在哪輛車上,刺殺跟著失敗了,大力士死了,張良逃了。張良得了俠名,被劉邦僱傭,而大力士,誰也不記得他的名字。

  這個故事對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思考之處。對於大力士而言,他是否清楚自己要做什麼?換句話說,程式設計師接了專案,是否真的清楚這個專案的目的。大力士以為自己清楚了,“傻了秦始皇,天下便太平”。我們現在回頭看,當然知道這是張良偷換的感念,秦始皇只是暴政的一部分,是最核心的部分,但解決了核心並不等於完成了專案。把核心等同於專案,這是大力士失敗的原因之一。書裡的解釋言簡意賅,“程式設計師所認為的正確,總是一個問題的最優解--這與程式設計師接受的職業訓練有關。若程式設計師認為系統有了一個目標,就必將認為這是唯一的一個目標。如不是這樣,他就會在努力尋找、一直尋找,因為他認為若不唯一,則必不是最終目標,而追求最終目標而不是階段目標才是程式設計師的興趣之所在。”

  而對於張良而言,“張良刺秦王,是用錯了法子;張良用歷史刺秦王,是設計錯了產品。”對於張良這種謀士,已“謀”為生,出現錯誤避無可避,問題就是怎麼才能少犯錯誤。還好張良碰上的是劉邦,難得的能聽謀士話的主帥。張良設計一個產品,搬出大堆市場調查,資料支援,成本演算,劉邦就只用決定做還是不做。“張良之於劉邦,大多數時候的核心價值在於軍師是可以信賴的。”這是領導者與管理者關係中最和諧的一種。哪個謀士都想遇著劉邦,但是隻有劉邦能留住張良。

  這樣的書,讀起來不容易。畢竟作者是按自己的思路在寫書,他雖然儘量顧及大局,但著力卻有輕重,但是讀者可取的在於思路的方向。如何想,如何解,如圍棋覆盤,意義深遠。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本文摘自中華讀書報2012年7月11日刊 作者:匿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