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社群定位的一點思考

fango發表於2012-07-12

我只是入社一個月的讀者和一本小書的作者,但從2007年第一次在Pragprog買電子書開始,已經對電子出版深入思考了很長時間。不過,因為不是從業人員,對業務流程和各種壓力並沒有多少了解,所以,這裡所談的,就是紙上談兵了。

如果有個書店沒有書,而只有各種促銷張貼畫,還有幾個下單的服務員,會有人去嗎?如今的網上書店都是這種作派。讀者需要參考意見,所以哪怕是豆瓣那種評論網站,也能吸引大家去參觀。而同時能購買送貨的“噹噹”等,則能做到更好。大家還會去書城,也還有“誠品”這種精緻的大賣場。因為,書的內容,而不只是書皮和評語,才能讓讀者省下一頓飯錢,來滿足自己的精神和競爭需要。

書城曾很輝煌、業務好得可以很奢侈。以前每次去Borders,讀者寥寥,很奇怪自己為什麼還要在那裡買那麼貴的書,來養活這家開在黃金地段的精品書店。Borders後來就倒了,因為被Amazon那種網上書店淘汰了。同樣知名的B&N活下來了,因為它走了Amazon的路:電子出版,網上書城。

國內的情況也會如此。過度保護鬥不過技術的進步。書店倒了,實體書可以從網上購買遞送,但這也只是過渡。實體書也會被淘汰,Amazon等公司一直在試驗著、觀察著使用者的購買和閱讀習慣,隨時準備著實體出版這個龐然大物的轟然崩塌。

就像曾經的磁帶、軟盤一樣,消失的只是載體和製造者,內容會轉移到新媒體,而內容的擁有者又能開心地把它們多賣一遍。所以,擁有版權的出版公司,是最應該歡迎實體書的消亡的。電子出版對他們的益處,是如此的巨大和明確,這就讓我一段時間曾很困惑,為什麼是Amazon和Apple這種發行商在搖旗吶喊,而像Random House和Pearson這種壟斷的出版商,卻如此安心地靜觀?難道是他們沒有發現網際網路是端對端的嗎?難道一定要依靠發行商,而拱手讓出一成的利潤?更可怕的結果,是發行商控制了渠道,進而自己出版發行,那無論現存的出版商有多麼龐大,被禿鷹分食的下場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我相信出版商的CEO或者主管部門是不笨的。但坐擁巨大的資源和先天優勢而待斃的公司,也是屢見不鮮。這就是執行的動機和效率。因為守住業就算成功,他們並沒有出擊的主動。因為資源分配的利益衝突,他們的內耗要遠大於衝鋒的對手。如果不能主動地取捨,就只能被新陳代謝掉。

文歸主題。圖靈能主動地利用社群,開始一系列的電子出版的試驗。我認為是在唯一的生路上自覺邁出的正確一步。可喜可佩!如果能通過小心地驗證,把社群變成網上書城,變成閱讀平臺,變成作者、編輯和讀者互動的渠道,那圖靈就不只是大科學家了,也會成為新時代出版的佼佼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