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封面的故事之——“巴別塔”選自《七週七語言:理解多種程式設計範型》

紫鳳發表於2012-08-02

  我認為,圖書的封面很重要,因為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就是封面,他可以誘發潛在的讀者去注意圖書,圖書的封面可以顯示出很多資訊,例如書名、推薦語、評價、出版單位等,最重要的還是要給圖書起一個好的名字,一本好書,若沒有一個好的名字襯托,那麼再好的圖書也會黯然失色。

  每個人都會注意一本書的書名,但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同樣關注了和書名同時出現在一頁上的封面插圖,我相信每一本書的封面插圖都有著一個故事,或想表達一種思想,或想傳遞一種精神,總而言之,是有故事的。

  圖靈有一本書名為《七週七語言:理解多種程式設計範型》的圖書,這本書5月份第一次印製出版,6月29日第3印次的圖書已經入庫,我想應該算是一本好書了。那麼看到或讀到過這本書的人是否對這本書的封面插圖有所瞭解呢?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若還沒了解,那麼我告訴你!

  若瞭解的非常詳細,歡迎幫我補充!

《七週七語言:理解多種程式設計範型》的封面插圖為:巴別塔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作品名稱:The Confusion of Tongues

作者:法國畫家 Gustave Doré 1832—1883

創作時間:1865年

格式:雕版《聖經》插圖

  《巴別塔》之名—— 《聖經》記載:“初始,人類想要建一座通天的“巴別塔”,上帝為了阻止人類到達天堂而讓他們說不同的語言,最終人類的難以溝通導致了巴別塔的坍塌,通天夢終淪為泡影……”

歷史資料一:

  《聖經•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於是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修起了城池。後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決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這就是巴別塔。他們用磚和河泥作為建築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頂已衝入雲霄。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立即從天國下凡視察。上帝一看,又驚又怒,認為這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徵。上帝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後來人們就把巴比倫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歷史資料二:

  《創世記》第11章節錄

  創11:1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創11:2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創11:3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創11: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創11:5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創11:6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創11:7 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創11:8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創11:9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如果真的有巴別塔,那麼,它絕不是虛幻的存在,它就在人心裡。 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禍福相依,陷入悲慟的泥潭不能自拔,便只會與彼岸無緣;而逃離無情、奔向光明的步伐唯有靠自己才能義無反顧地邁出。 是什麼力量能在絕境中留存希望的光芒? 在最黑暗的夜裡,我們向著巴別塔指引的方向,一路艱辛地盤旋,尋找著人性之光,從苦難和迷茫中奮勇涅槃,領悟“用血淚播種希望”的真諦,讓堅強的心靈——獲得重生。

延伸閱讀:《七週七語言 理解多種程式設計範型》書評 來自:部落格園 作者:hellotony 文章名:再造巴別塔登天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人們開始造一座塔,塔頂通天,來傳揚人們的名。神怒了,竟把人們的語言變亂了,使人們不能彼此溝通,造塔工程不得不停工。這未完的塔就是“巴別塔”,《七週七語言 理解多種程式設計範型》一書的封面配圖典故來源。

  《七》一書是我閒逛時無意發現的,它用傳記體的形式描述了七門不同的程式語言,每門語言分列了“三天”篇幅。算下來三七二十一,但是若以為這是系列中另一本《二十一天精通XXX》而放棄一讀的話就錯過了一本好書。和《二》系書名一樣《七》的主標題充當了讓第一眼看到它的人拾起它探究一番的噱頭。副標題才是書的實質寫照。

  我自以為好奇心非常重,並且停不下來滿足它。對於程式設計我一直喜歡瞭解各種程式設計模型正規化,因此當我看完了《七》的目錄就決定買下它了,哪怕它可能翻譯的很爛,就像《程式設計之魂》那樣,我能忍。

  我用了不到一週的閒暇時間就把它讀完了,酣暢淋漓讓我大呼過癮。翻譯的極好註解也十分到位,譯者應該也是對程式設計正規化上癮的人吧。

  學那麼多語言幹什麼呢。很多人看到我學習並叫嚷著各種他們聽說過沒聽過的語言,各種程式設計正規化後第一反應都是這麼問我。我們大部分人寫一輩子程式碼也不會有那麼一天去設計實現自己的語言。但是不會直接去用的知識不代表沒有用,自己慣用的東西不代表整個世界。想想(如果)你曾非常慣用程式導向,在接受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思想時花了多少時間跨過了多大的門檻?初接受物件導向後又濫用了多久類、繼承、封裝、多型?我清楚的記得學習物件導向前的“為什麼要用類做抽象,怎麼抽象”和學會不久的“什麼都要用類,什麼都要用繼承、封裝、多型”,並體會到其中的片面,所以我每遇見新奇的程式設計模型和正規化時都意識到:我又在程式設計世界中碰到了難得的“不知己不知”的事情。學習大部分新語言我都不會寫上一行程式碼甚至不會去安裝程式設計環境,我只是看看它們的程式設計哲學,這個世界自有我所不瞭解的執行機制。自己有限的知識範圍大一點,思考和解決問題時也就能更愜意一點。

  《七》是“技術八卦”或“文學化技術”書中的精品。講解每一門語言的章節結構都相同,既有能快速上手但超越hello world的入門,又有對隱藏在簡單機制背後的強大表達能力的步步深入,還有對語言作者或社群核心人物的八卦訪談。書的篇幅有限,作者卻把每門語言的精髓都展現出來了,我不能奢望讀完每一章就能編寫出工業級的程式,但我從中接受了很多新鮮的概念和思路。以前我從沒明確的接觸過原型程式設計和邏輯程式設計,Io和 Prolog是我讀的最過癮的兩章,我或多或少在設計實現程式語言上努力過,但我從沒想出過語言要素可以簡潔直接的這麼搞,同時表現能力非常強大;Io可以方便的定義DSL,Prolog甚至本身就是一門強大的DSL。Ruby和Scala是我一直想學卻始終沒有下手的語言,這回算是把精彩的部分都領略了一番,從Scala中能看到很多如進化神速的C#中的概念,同時把同是JVM平臺的始祖Java襯托的那麼不思進取。我瞭解函數語言程式設計的一些東西,但 Erlang、Clojure、Haskell幾章充分彌補了我的盲點和誤區,對於以後深入研究其中某門語言也算提了個綱吧。若是寫程式碼時能把這些思路恰當的拈來一用,便再好不過了。

  strong text推薦喜歡嚐鮮的人一讀,自認為已經掌控一切的高手也可以挑戰一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