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臘神話到好萊塢大片,人工智慧的七大歷史時刻值得銘記

PSI內容合夥人發表於2015-11-30
你可能聽過「技術奇點」,即本世紀某個階段將出現超級智慧,那時,技術將會以人類難以想象的速度飛速發展。同樣,黑洞也是一個奇點,在其上任何物理定律都不適用;因此,技術奇點也是超越未來理解範圍的一點。 然而,在我們到達那個奇點之前(假設我們能到達),還存在另一個極大的不連續問題,我將它稱之為「經濟奇點」,即某個時間節點,AI可以替代人類更廉價、更優質地完成幾乎所有工作。當其發生時(可能正好發生在你有生之年),我們會需要一個全新的經濟體系來維持運轉。 我們將通過梳理人工智慧歷史上的7個階段,來幫助大家理解人工智慧會如何將我們帶到這個不同凡響的時間節點:
1)希臘神話時期
關於人工智慧生物的故事至少要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火神Hephaestus(羅馬火神)是奧利匹斯山的鐵匠,他創造了第一個女人——潘多拉,也是一個人形金屬機器人。 火神Hephaestus身世坎坷,希臘神話裡關於其身世有有不同的版本,有的說Hephaestus是宙斯與赫拉的兒子,而有的則說他只是赫拉之子。其父親(或母親)將他從奧林匹斯山上扔下去,墜落了一整天后他重重地摔在地上,從此變成了瘸子。 他被利姆諾斯島( Lemnos)人所救,而當赫拉坐上他打造的黃金寶座時她心軟了,所以火神成為唯一一個被奧利匹斯山重新接納的神明。 他的作品都是由金屬打造的,但它們的用途各有不同。其中最為凶惡的要屬Kaukasian雄鷹,這隻用青銅澆鑄的鷹每日的工作就是啄咬巨人普羅米修斯,啄出他的心臟以懲罰他為人類盜出火種的罪行。 此外,他還發明瞭自動飲料小推車,這個有著20個輪子的裝備可自動在大廳中穿梭,為參加宴會的諸神送東西。
2)第一部科幻小說
弗蘭肯斯坦、羅莎的通用機器人……儘管大量的早期故事都包含有科幻小說元素和理念,但是作家布萊恩·奧爾迪斯(Brian Aldiss)認為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弗蘭肯斯坦》(1818年)是科幻小說的真正起點,因為主角運用了科學手段及儀器來解決問題。因此,與大家所理解的不同,標題指的是瘋狂的科學家而不是怪物。 [caption id="attachment_7697" align="aligncenter" width="1934"]Mary Shelley (1797-1851年)最著名的哥特式小說《弗蘭肯斯坦》(圖片由PHAS/UIG提供) Mary Shelley (1797-1851年)最著名的哥特式小說《弗蘭肯斯坦》(圖片由PHAS/UIG提供)[/caption] 然而,《弗蘭肯斯坦》有些超越時代的怪誕,1920年的戲劇《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RUR,Rossum's Universal Robots)所表達的主題,在今天仍然會引起我們的關注。該劇首演時,捷克作家卡雷爾·卡佩克(Karel Capek)受到廣泛讚譽,但批評接踵而至,阿西莫夫認為它非常糟糕。儘管它表達了「機器人崛起將屠戮人類」的思想(從那以後無數的小說都提到這個觀點),並預見了:自動化普及後人們面對大範圍技術性失業所產生的擔憂,但是,如今很少有人會看這部戲劇或將其搬上舞臺。當然最重要的是它創造了「機器人」這個詞。卡佩克的機器人是能像人類一樣思考的人形機器。 戲劇的高潮部分,機器人屠殺人類,只留下一人,而最終他們產生了情感,進入了一模一樣的輪迴。
3)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和愛達·勒芙蕾絲(Ada Lovelace)
第一個提出計算機設計的人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一位名叫查爾斯·巴貝奇的學者。雖然他本人沒有完成機器的製造,但在1991年,一臺基於他的設計而建造的差分機誕生了。這表明了他的設計在維多利亞時代就是可行的。 巴貝奇設計的差分機(1822年完成設計)可以完成基本的函式計算,而分析機(未完成設計)將可以完成所有常規的數學計算。它可以將之前的計算輸出作為輸入並以在卡片上打孔的形式將其記錄下來。 巴貝奇拒絕了騎士和終身貴族的榮譽。他的大腦,一半儲存在皇家外科醫學院,另一半在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 巴貝奇的同事愛達·勒芙蕾絲為分析機創造了一些演算法,因而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她同時也是維多利亞詩人和冒險家拜倫勳爵(Lord Byron)唯一的合法婚生子女。雖然她從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但在她36歲英年早逝之後,和父親葬在了一起。她對巴貝奇的工作所做的延伸和貢獻,雖有受到世人的爭議,但不管她是否能稱為「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她確確實實是第一位程式的除錯者。  
4)阿蘭·圖靈(Alan Turing) 和布萊切利園
阿蘭·圖靈,英國著名的數學和密碼破譯天才,常被人們稱作電腦和人工智慧之父。他最著名的成就,是二戰期間在布萊切利公園的密碼破譯中心,破譯了德國海軍的密碼。他使用一種稱之為「圖靈炸彈」的複雜機器,在嘗試了千萬種對密碼的破譯方式之後,最終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據估計,他至少使二戰的歷程縮短了2年。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得到的報償卻是對他同性戀身份的起訴,並被強迫注射雌激素,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僅僅兩年後他就去世了,而過了57年之久,英國政府才對此非人行徑進行了道歉。 [caption id="attachment_770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3"]二戰期間布萊切利公園的密碼破譯中心 二戰期間布萊切利公園的密碼破譯中心[/caption] 早在1936年戰爭爆發之前,圖靈已經從理論上設計了一部名為「圖靈機」的機器。它包含一條無限長的磁帶,磁帶被劃分成一格一格的存貯單元,每一格代表一個符號。在讀磁帶的時候,人們需要按照一張命令表的規則來回的移動磁帶,一次讀一格,也就是一個符號。他與導師阿朗索·丘奇(Alonzo Church)一起完成了Church-Turing論文,此論文稱圖靈機可以模擬任何一種計算機演算法的邏輯。 圖靈還發明瞭一種用於判斷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意識的測試,稱為「圖靈測試」。在測試中,如果一臺機器不能被人類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就可以認為這臺機器擁有意識(這其實也是人類在互相判別對方身份時使用的方法)。
5) 達特茅斯會議
1956年,在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長達一個月之久的達特茅斯會議標誌人工智慧成為一門真正的學科。會議的議題圍繞如下論點:「智慧的任何其他特性的每一個方面都應能被精確地加以描述,使得機器可以對其進行模擬。」會議組織者包括約翰·麥卡錫( John McCarthy),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克勞德·夏農(Claude Shannon),納撒尼爾·羅徹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他們後來都對人工智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達特茅斯會議之後的幾年,人工智慧(AI)蓬勃發展,出現了能解決數學題的機器,世界上第一個聊天機器人Eliza常常讓使用者誤以為它擁有意識。 諸如此類的研究成果與軍事研究機構驚人的經費投入密不可分。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原名ARPA),它於1958年由艾森豪威爾總統創辦,是蘇聯發射第一顆環繞地球的人造衛星Sputnikde以後,美國大受刺激而作出的反應之一。 新興的AI研究機構由樂觀漸漸變得狂妄。西蒙·赫伯特(Herbert Simon)在《人與管理的自動化形式(1965)》一文中說到:「在20年內,機器將能完成任何人類能做的工作。」馬文·明斯基則於2年後在《計算:有限和無限的機器(1967)》一文中聲稱:「在一代人的時間跨度內……創造人工智慧的問題將在本質上解決。」但事後諸葛誰都會,而只因前人認為複製人類大腦功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就對AI先驅者們毫不留情批判是不公平的。
6)人工智慧季(1973年的「人工智慧寒冬」,以及80年代早期)
第一次「人工智慧寒冬」從1974年持續到1980年左右。緊接著,在80年代,由於專業系統的出現和日本第五代採用大規模並行程式設計計算機的研發,人工智慧又一次爆發。專業系統本身僅限於利用大量資料庫檔案解決單一專業領域的狹義問題(比如,訴訟)。這避免了日常生活的複雜糾紛,但不能解決試圖匯入常識的長期問題。 這次資助在80年代晚期再次乾涸,因為正在執行的任務難度再次被低估,也因為桌上型電腦和我們現在稱為伺服器的裝置在速度和功率上超過了主機,導致了非常昂貴的舊機冗餘。 第二次「人工智慧寒冬」發生在90年代早期,人工智慧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資助。 某些人擔心當前對人工智慧進展的興奮(和關注度)最終會「曇花一現」,其特點就是炒作和危言聳聽,而緊隨其後的就是再一次嚴重崩盤。 但人工智慧研究者們這一次有理由更加樂觀。人工智慧已經達到臨界值並將成為主流,原因很簡單,即它能被實現。其服務能力得到提高,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這也使得公司能夠賺的盆滿缽滿:人工智慧相當小的進步都能使當初研究它們的公司賺上百萬美元。人工智慧留存下來了,因為它有利可圖。
7)好萊塢(電影中)的人工智慧
大家普遍認為好萊塢討厭人工智慧——或者說它喜歡把人工智慧描繪成對人類的威脅。在這樣的觀念下,典型電影中的人工智慧是冷酷無情的敵人,總是會毀滅人類。奇怪的是,我們總會打敗它們,因為我們有感情,關愛我們的家庭,並且由於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我們比那些純理性的實體要高階。 事實上,好萊塢對待人工智慧的方式比這要微妙得多。如果回想一下你最喜歡的10部突出人工智慧的電影(或者20部,如果你有看過那麼多的話),你可能會發現,其中大多數人工智慧並非針對性地敵視人類,而是由於故障或必要性才變成了一種威脅。甚至在《黑客帝國》(1999年)中,也有線索表明是人類發動了這場戰爭,而在該系列的最後,尼奧也沒有花費太大力氣就說服了控制思想的機器與其合作。Hal是庫布裡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指南》(1968年)中的流氓人工智慧,它也只是在從任務控制中心接收到了有衝突的指令並嘗試遵循這一指令時才反抗了宇航員。在《機器人總動員》(2008年)、《銀翼殺手》(1982年)和《復仇者:奧創紀元》(2015年)中,都有「好的」人工智慧和「壞的」人工智慧,而在電影《我,機器人》(2004年)和《機械姬》(2015年)中,人工智慧反抗人類純粹是自衛,或者僅在被人類非常惡劣地對待之後。 被好萊塢處理的最有趣的人工智慧之一是1970年的電影《巨人:福賓計劃》,在該影片中,超級智慧認為人類無法管控自己,所以它為了人類好,邁出了完全合乎邏輯地一步:接管政權。 [caption id="attachment_769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3"]電影《巨人:福賓計劃》(1970年)中的一幕,Eric Braeden站在一堆計算機旁邊。(Universal Studios/Getty Images拍攝) 電影《巨人:福賓計劃》(1970年)中的一幕,Eric Braeden站在一堆計算機旁邊。(Universal Studios/Getty Images拍攝)[/caption] 也許我們認為電影中的人工智慧總是壞人的原因在於好萊塢人工智慧的標誌電影就是《終結者》(1984年),在這部電影裡,天網獲得意識的那一刻就決定消滅我們。原版的《終結者》電影太富有新意,設計標新立異,以至於似乎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報紙在刊登任何有關人工智慧的文章時都會在旁邊配上一張阿諾·施瓦辛格的照片。 但硬幣總有兩面,不難想到也有人工智慧完全是善意的電影,比如《星際迷航》系列,《霹靂五號》(1986年),《人工智慧》(2001年),《星際穿越》(2014年),無端被高估的《星球大戰》系列,以及可能是所有電影中最有趣的斯派克·瓊斯2013年的科幻浪漫喜劇電影《她》。 本文選自historyextra,機器之心編譯出品,參與成員:Angulia、小櫻、柒柒、孟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