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產品在使用者頭腦中——《簡約至上》讀書筆記

袁野發表於2012-09-05

1.網際網路產品的簡單定義

1.1. 考慮大多數使用者的體驗。

1.2. 簡單的特徵和個性應該源於你使用(準備進行的)的方法(任務)。 --我們要優化任務的簡單,單一任務,關聯任務。

1.3. 大多數使用者不會使用說明書,他們就是那麼隨便拿過來就開始使用。

1.4. 分散式嚮導會剝奪使用者控制權,但沒有嚮導要引導使用者使用新產品又有難度,盡全力在兩者之間找平衡。

1.5. 有簡單就有複雜,簡單和複雜也充分表明了相對論的可行。但很多複雜性不能轉嫁給使用者,讓計算機去完成。

2.明確認識

2.1. 設計之初要考慮物理的限制,如BS端的解析度,CS端的版本釋出和測試,移動端的不同系統及手持裝置解析度限制。

2.2. 考慮使用者的使用場景,包括時間、地點、可能發生的行為(產品應用場景描述) --無法控制使用者使用軟體的環境,而只能使軟體設計符合環境需求。(如、家裡、娛樂場所、戶外) 舉例:家裡:

1)人們在家裡邊使用膝上型電腦邊看電視或收聽收音機,花在哪方面的時間和注意力多些確實不好說。 2)家庭寬頻連線時可能不如公司的線路穩定,速度也沒有那麼快,尤其是晚上的上網高峰期。
3)媽媽要在孩子看動畫片的3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上網購物,要從3萬種商品中選擇購買100種日用品。 (詳見:P22)

2.3. 三類使用者:

2.3.1 專家使用者-特徵:喜歡自定義,喜歡挖掘探索的,學習能力強。但屬於少數使用者。

2.3.2 隨意使用者-隨意使用者,喜歡多功能,喜歡容易操作的複雜功能,但不願意學習複雜的功能,必須從簡單開始才可以。

2.3.3 主流使用者-主流使用者,不懂技術,他們喜歡拿起來就用,最短時間完成任務,目標手機能打電話,能發簡訊就好。最核心的是,使用者之間不會自我升級,如果他/她是主流使用者,哪怕使用這個程式很多年後,依然他/她還是主流使用者。

2.3.4.為什麼找隨意型使用者測試,而不是主流使用者或專家型使用者。(主流使用者沒有足夠耐心,而專家型要複雜的系統)

2.3.5.在隨意型使用者比較極端,且使用者數量較少。

總結:隨意型使用者可以進行測試和訪談,拿到需求做到最簡,上線給主流使用者使用。同時,必須完全拋棄專家型使用者。

2.3.6.主流使用者想要什麼?

1)主流使用者立即【把工作做完】,專家則喜歡首先設定自己的偏好。
2)主流使用者認為【容易操控】最有價值,專家則在乎操控是不是精準。
3)主流使用者想得到【靠譜的結果】,專家則希望看到完美的結果。
4)主流使用者【害怕弄壞】什麼,專家則有拆解一切刨根問底的衝動。
5)主流使用者覺得【合適就行】,專家則想著必須精準匹配。
6)主流使用者想看到【示例和故事】,專家想看的則是原理。

總結:主流使用者就是能不敲擊鍵盤的時候,用滑鼠點一下或點幾下就解決問題。主流使用者不會看說明手冊,就是那麼胡亂點 就發現感興趣的結果。

2.3.7.簡單意味著最主要任務最平滑的操作,甚至沒有case事件,意味著使用者能控制。最好讓使用者只做一件事。

釋意:失控,比如選擇,下一步都是會導致使用者失控的一種表現,甚至有過度自動幫使用者生成表單,都是失控的表現。

2.3.8每個簡單的產品都可以給使用者勾勒出簡單的故事。好故事應該簡明、具體、可信、有足夠的細節。

2.3.9.場景描述技巧:

1)可信的環境(故事中的‘時間’和‘地點’)
2)可信的角色(“誰”和“為什麼”)
3) 流暢的情節(“什麼”和“怎麼樣”)

2.3.10 極端可用性參考表(表單)

始終按照進行,你的產品就能隨著時間推移越變越好(至少能夠實現真正重要目標)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3.四個策略

3.1.刪除-刪除不必要的功能

法則一:避免誤刪。

法則二:關注核心。

法則三:砍掉殘缺功能(刪除時自問:“為什麼要留著它?“)。

法則四:‘假如使用者需要…...’(馬上提高警惕,繁複驗證這個假如是否是使用者的常用需求,且週期高低) 增加功能不會讓使用者體驗更簡單,反而經常會導致更多的迷惑。(傾聽需求,絕不盲從!)

法則五:方案,不是流程(流程清晰了,但不一定簡單,也許是冗長的),用最佳方案處理比用流程處理會更好。(遇到一個小變化可能導致的流程變動過大,馬上提高警惕)

法則六:設計的產品承載過多的功能,可能降低主流使用者的滿意度。

法則七:排定優先順序什麼功能應該保留1)滿足優先順序最高的功能,2)避免使用者接受干擾的功能 3)主流使用者認為‘足夠好’的功能。P82

法則八:負擔:1)刪除沒人會看的文字(如口號)2)去掉不合理佈局,分出主次 3)去掉語意產生歧義的 4)調整引起混淆的按鈕樣式 5)減少廣告位等干擾因素 6)去掉分散注意力的元素(UI)

法則九:選擇有限,主流使用者反而更喜歡。

法則十:使用模態效果使得使用者觸發的事件焦點更為集中。

法則十一:用cookies或session幫助使用者記錄之前的預設狀態。

法則十二:主流使用者不喜歡為設定,選項和首選項費心勞神。

法則十三:主流使用者希望“夠好就成,快點“而專家使用者希望“儘量做得完美!”

法則十四:避免讓使用者進行錯誤操作(如適當的限制範圍,區域,時間等)

法則十五:要重點突出某個區域時,背景色分割比線條分割更友好。

法則十六:刪除榮譽文字,(方法:把煤業中的文字刪掉一半,然後把剩下的再刪掉一半)

法則十七:避免刪除過度,刪除過度讓使用者失控,必須讓使用者在最簡狀態下依然可控。

法則十八:參照以上法則一---法則十八後,可以讓使用者在每個頁面上形成視覺聚焦。

3.2.組織-

法則一:儘量使用大塊區域進行渲染和強調,比如一頁資訊分塊 6-8這個數字是比較科學的。

法則二:畫出使用者的行為有助於理解如何組織你的軟體產品。

法則三:當資訊量承載到一定程度,使用搜尋引擎(注意:搜尋比瀏覽困難很多)

法則四:表單之間的組織關係是否一眼明確並且易讀性強。

法則無:根據使用者行為調整流程或方案,確保不強加給標準使用者他們不喜歡的流程。

3.3.隱藏

法則一:隱藏是一種決定刪除前的備選方案,它存在的意義是一些功能不常用但必須有。比如語言。賬戶中的設定等等。(這些功能不經常使用,它們的位置相對固定。)

法則二:自定義的功能適合隱藏(word,或冗長的選擇選單經過優先順序排列後隱藏,或B2C的篩選)

法則三:漸進展示適合隱藏(比如阿里巴巴填寫企業名錄時的漸僅呈現)

法則四:適時出現(比如一些新聞網站讀取到關鍵詞時,滑鼠HOVER狀態則出現詞義釋義)

法則五:提示線索(比如FOOT欄目比較適合這樣設計)

法則六:按鈕和標示不在大小,是否在於使用者掃描區域中的關鍵位置

法則七:只要不讓人找太久,隱藏就是有效的。

階段總結:刪除不必要的,組織要提供的,隱藏非核心的。

3.4.轉移

法則一:在裝置之間轉移:比如在手機獲得les或其他資料轉移給電腦。電腦獲得其他資料轉移給電視,網站上的操作,在手機上閱讀等等。(更方便使用者瀏覽,提升體驗)。

PS:移動平臺與桌面平臺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PS:今天的移動裝置非常適合記錄,使用者所見所聞和移動路線,但通過它輸入大量文字則不便。

法則二:向使用者轉移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Ps:使用者只會計算機操作,就會給人簡單的感覺。

法則三:計算機完成結構化(標準化)資料,比如我們常使用的智慧機上的簡訊,裡面的郵件/電話會有連結呼叫相關的應用。再比如使用者新建資料夾時,給使用者預設選擇當天的日期。 法則四:不要讓計算機控制使用者。

4.最後補充(頑固的複雜性取捨):

4.1考慮任務是否可以自動化?還是應該有使用者控制?(需要將產品放置場景中走通流程)

4.2介面中包含很多特定按鈕?還是隻放一個類似IPAD的按鈕(在於使用者的心理和使用環境)

4.3 任務是一次完成?還是分散式完成?(在於產品影響使用者的階段和產品本身資料的容納程度)

4.4任務是讓使用者有意識去處理?還是讓使用者無意間完成?(產品在當下流程是應該被控制還是更好地提供便利給使用者)

5.簡單的產品在使用者頭腦中

給使用者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比如搜尋引擎的搜尋框。

本文摘自——網友“TOMM-在路上”關於《簡約至上》的讀書筆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