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十誡:第四誡: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時間

海微發表於2012-09-05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 6:6

 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很多時候會“百度”、或“谷歌”一下。“度”一下,或“歌”一聲,大部分問題會得到解決答案。由此,不禁想到,一位北大畢業的學生,寫的一本<<北大畢業等於零>>。作者發現他在學校積累了這麼多年的東西,走向社會之後,人家一上網就全知道了。沒有多少優勢!表面看來,這話確實如此。網路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資料庫,裡面儲存了各行各業的知識。此外,這個資料庫還在每時每刻的增長。在裡面,幾乎可以找到,我們需要的任何知識。

細而思之,這話卻也不盡其然,值得斟酌。網路上的資訊再多,知識再豐富,那也是網路上的,不是自己的。就像那圖書館裡的圖書,縱然有千千萬萬,堆積如海,不去閱讀,不去學習,對自己形同一堆廢紙。知識是學出來的,不是通過外在的擺投而得來的。此外,即便學習了知識,也可能並不代表什麼。兩三千年前,孔子就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極多時候,我們是“困而學之”,位於“次也”之後的“又其次也”。這位置,僅高於最後的“困而不學”,更別說“生而知之者”的“上也”。當然,“生而知之者”,可謂之為天才。天才者,少之又少也。可在這個缺乏“天才”的時代,對“後才”也可以分出三六九等來。知名企業家嚴介和,說學習知識是三流的;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創新知識的人,是二流的;因為生活是永恆的老師,它無中生有,創造了知識的才是一流的。概括的講,學習知識是三流的,裂變知識是二流的,在裂變知識無中生有、創新知識才是一流的。剩下的不創新、不裂變、又不學習的,根本就不入流了。

 當然,身為技術人員,一般都比較實在,不會在乎孔子的“上也”、“次也”、“又其次也”,也不會過分注重嚴介和先生的“一流”、“二流”和“三流”、或者不入流。我們在乎的是解決工作中實際的問題。然而,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千奇百怪。不可能我們遇到的問題都是曾經遇到過的,甚至不可能遇到的問題,別人也肯定遇到過,並且在網上貼了答案。回想一下,當要解決問題的時候,一般是比較急的情況,不可能容許有過多的時間去網上尋找答案。在不太多的時間內,又解決此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這個時候更多的是隻能靠我們自己。網路上,或許有答案,但也極可能是有了問題解決的思路,當作工具來用,當作字典用來查。

此外,我們也可以反思,對於工作時間比較長的人,具體的一些基本的東西可能都會忘記,諸如一些常用的API(類似於一個工具的說明書的東西)等,但遇到問題時,他們卻能比較快的解決。為什麼會這樣?誠然,這不排除之前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有經驗,解決起來快些。但想必更多的是,在長時間的工作之中,遇到了諸多的問題,在這諸多的問題中,他們有過思考和歸納,有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知識裂變。在思考和歸納中總結了問題的規律,在知識裂變中掌握了軟體的內在原理和本質。

 同一個問題,或者同一類問題,遇到一次,解決一次。若解決了,不思考,不作歸納,過後不久很快又忘記,等同於沒有根本沒有遇到過。再次遇到時,又如同第一次遇到一樣。遇到問題了,分析了,思考了,解決了,最後又歸納了,在這思考分析和歸納的過程就收穫了一個問題,或者一類問題。下次遇到時,很快就能想起。遇到的次數多了,思考的次數多了,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廣度就不一樣了。知名作家王小波曾說過,對同一部《天鵝湖》不停的欣賞下去,就會遇到不同的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你聽到的是音樂,看到的是舞蹈——簡言之,你是在欣賞藝術。在第二個階段,你聽到一些聲音,看到一些物體在移動,覺察到了一個熟悉的物理過程。在第三個階段,你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最終體會到芭蕾舞和世間一切事物一樣,不過是物質存在的形式而已。從藝術到科學再到哲學,這是個返璞歸真的過程。一般人的欣賞總停留在第一階段,但有些人的欣賞能達到第二階段。”

事不同而理同。類似的,對於軟體開發中遇到的問題,同類的問題遇到了數次,也思考了數次。在前面兩次中,可能想到的只是問題本身、解決的辦法。後來的兩次,想到的東西的廣度就可能擴充到問題的原因、如何避免類似問題等,同時也深化到問題的本質在哪等。遇到的問題越多,思考的東西也越多,廣度隨之也就越寬,深度也越厚。廣度寬了,深度厚了,知道了也就自然多了,理解的也就越深了。再有類似的問題,甚至是新的問題,也能本著對程式設計、對軟體的理解,預測出問題的可能原因出在哪,並且這種預測似乎越來越準。如果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又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停的歸納、總結,更能加快這麼一個過程。這其間的益處和微妙,真可謂是隻能意會,難以言傳,也就不用多加言語。

再回過頭來審視,當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大部分就是我們平時獨自“發呆”的時候。也許,我們真的不會去關注什麼在知識的學習和裂變是否處於一流、二流、三流中的幾流的位置上,但當我們靜下來獨自“發呆”時,不自覺的就在困惑中學習了知識,入了流,到了第“三流”。如果再把以前掌握的、思考的來拿,作比較和分析,融會貫通,不自覺的就爬到了“二流”,去“裂變知識“了。倘若再進而思之,在不停的”裂變”中,突發靈感,有了新的發現,產生了新的理念和想法,就又入了“一流”的創新知識。

在自己所專注的領域裡,對業內的知識學習了,又裂變了,還創新了,試問一下,在工作方面,有什麼還能比這個更讓人興奮、更有成就感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