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了,出版商與作者關係還是如此糟糕!

陳冰發表於2012-11-30

這是百道網新發的一篇文章,讀之有趣,也引發思考,轉來放到這裡。 原文地址:http://www.bookdao.com/article/54847/ (注意:這文章應該是老外寫的,所描述的也是國外的情況。)

這似乎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如此,出版商幾乎和作者完全對立。

作者是一群很奇怪的人,有時他們需要遠離正常生活,幾個月甚至幾年,僅僅為了體會一種全然不同的意境。

有時他們答應4月上交初稿,但可能直到10月份才遲遲交來。這使得出版商處境尷尬:要麼最後時刻修改出版計劃;要麼讓作者先把手稿交上來,不管質量如何;再或者取消該書出版計劃;最不濟只能起訴作者(企鵝公司已經開始執行)。

這個世界上已經很少有工作是完全不需要指導的,但作者偏偏就是那群最不在乎別人意見的人,尤其是編輯的意見。30年前,當我為西蒙舒斯特撰寫一部小說時,我的編輯鮑伯告訴我,“你是我見過的唯一一位能讓我完成本職工作的作家。”

更煩人的是作家還需要預付款。上世紀70年代,作家協會曾做過一次調查,發現作家的收入僅比麥當勞廚師高。出版商給作者支付預付稿酬,是希望作者能夠及時上交手稿——但往往無法如願。

因此,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出版商對作者如此無禮了。但自從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這種敵意轉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戰爭。

出版業的3R策略(Reduce royalties and returns)就是“降低版稅和退貨”,其中預付款是出版商最想砍掉的成本。

更多的出版商選擇採取最低,甚至零預付版稅的方式。他們向作者表示,“我們會在銷售完後給你更多回報,我們是永遠的夥伴。”事實上,零預付款也就意味著不再有什麼營銷投入,最終也就不會有什麼銷售了。

那誰應該為一本書的失敗買單呢?不是出版商,而是作者。

如今每當有代理人或編輯收到作者的稿件時,他們首先會去Bookscan看一下這位作者之前作品的銷量。過去這些資料只有與作者合作過的出版商才掌握,現在已經全部公開。如果作者此前的作品表現不甚理想,那就不能怪出版商不賣力了。

如果某位作者在市場上具有吸引力,他的價值自然就會很高,他可以對自己下一本書要求更多的預付版稅。但問題是沒有誰能保證這位作家下一本書還能大賣,而出版商已經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出版商非常希望將作品變成一種可靈活轉換的資產,這樣他們就不必擔心是否會在某本書上賠錢。他們就不用再將希望寄託在不可預測的作者身上,可以降低成本,確保出版進度。

但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它破壞了圖書最重要的獨創性。如果一本書不能讓讀者獲得資訊之外的滿意和驚喜,那麼他們完全可以不用買書了,維基百科、Google Search都可以查到想要的資訊,甚至直接打個電話給朋友問清楚就行。

儘管出版商依然十分憎惡作者,但試圖將所有個性化的作品轉變成可複製化的商品,正是書業走向末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