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的get,post型的人

jeanron100發表於2016-04-24
今天突然想起了幾句話,由此聯想到了Java Servlet中的get和post方法。
對於Servlet其實自己也算是清門熟路了,get和post這是http協議的兩種方法,而在servlet開發中,以doGet()和doPost()分別處理get和post方法.這兩個方法有什麼區別呢。
get方式會透過url傳送表單資料,這是一種顯式的資料傳輸,而對於post而言,表單資料會透過http協議的header來傳送表單資料,而且支援的資料傳輸長度也要多,當然直觀的感受就是瀏覽的url不會變化,從安全性上來說,post方式也要好很多。當然也不能一巴掌拍死,兩者都有一定的適用場景,在此也不再贅述。
     而在生活中,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碰到的都是get這種型別的人和朋友,最讓我有直觀感受的是,我之前的公司會和不同國家的人來打交道,比如我有一個工具軟體的問題,如果身邊沒有同事能幫上忙的話,我一般都是透過lync來搜尋相關的同事,如果問國家A的同事,因為彼此也不熟悉,一般情況下都是帶著試探的口吻來諮詢,而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會選擇直接的拒絕,比如我不知道,這個不是我所在的專案,我現在有些事情比較忙等,後來我似乎也習慣了這種情況,如果對方能夠幫助我,我還會內心帶著一絲的驚奇。而同樣的問題,我在碰到了國家B的同事,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都會比較熱情的接受我,然後仔細聽我的問題,如果不清楚,確實不知道,他也會坦誠告知,但是不同的一點是,他們會給我一些額外的線索和資訊,比如讓我找某某團隊的某個同事,他應該知道。如果他不太確定,還會幫我聯絡其他的同事來協助解決,這個時候我的內心其實是很溫暖的,哪怕沒有解決,哪怕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同樣這位同事如果後面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我肯定會盡可能多的幫助到他。這也算是一種禮尚往來吧。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post型的同事。
     當然post和get方式有時候也是互相影響的,這也體現了我們對待工作的一些態度。對於工作,有些同事能夠很清晰的設定計劃和目標,然後向著這個方向來努力,有些同事則會明顯懶散的多,每天都在那種懵懵懂懂之中,大家都坐在那裡工作,可能get型工作方式的同事每天干了什麼,透過工作計劃和溝通都能夠很清楚知道,而有些同事再這方面就會欠缺很多,本來負責就幹事情A,結果因為其它的事情打斷,去處理事情B,當事情A已經被耽擱了很多天以後,才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已經忘了有這麼回事,而且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幹了些什麼,不知道是工作的重複性過高,還是其它的個人原因。這個時候從工作態度來說,我喜歡get型的同事。
     我對於工作中的問題處理的態度,也會有get,post的差別,get型的人一般都是看待問題很實際,解決了問題,或者知道了問題,點到為止,不會進一步追究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如果碰到了疑難問題A,那麼在他的知識庫中是需要一個獨門的攻略來處理的,而後來有了問題B,由於沒有找到問題的原因和本質,只是根據簡單的現象來處理和歸納,這個時候獨門秘籍越多,其實還真不是好事情,因為那些看似奇怪的問題,肯定背後都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而post型的同事可能對於問題不侷限與此,他們會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歸類總結,最終找到問題的原因,然後進一步引申,分析出更深層次的原因總結,至少在問題的層次上,他解決的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類問題。當然在其他同事來看,他只是在處理一個簡單的問題,當然和其他同事處理的結果一樣,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但是兩者的境界完全不同,這個時候我喜歡post型的同事。
    而對於問題,其實get,post也是相互作用,比如你要升級一個系統,可能對於開發,運維的同事來說,對他們又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福利和改進,他們就會帶著一種牴觸的情緒,這個溝通都會是被動的,而更深層次來說,如果出了問題,這也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他們也不大願意妥協,而同樣的,如果他們有類似的問題需要我來配合,我也會用get型的態度來回應,也就是能不動就不動,能不改就不改,因為對我也沒直接的好處,而對於post型的同事,這種情況下就會帶著一種友情支援的問題,有問題了大家一起扛,本身處理問題不是互相推諉,而是下決心需要把事情做好,這才是終極目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還是喜歡post型的同事。
   所以對於get,post型,有時候是一種矛盾的態度,而我的主要觀點就是對事不對人,問題解決了皆大歡迎,出了問題也能夠緊密配合,大家都是一個身上的螞蚱,還老是分清彼此,互相推諉,溝通成本太高,工作效率低下,對get型,post型的人都沒有好處。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3718752/viewspace-208756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