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魔力的視覺化資訊 跟頂級設計師學做資訊圖

袁野發表於2013-06-07

俗話說“一圖勝千言”, 這恰恰體現了視覺傳播的價值和效率。

資訊圖(information graphic,簡寫為infographic)是一種將資料與設計結合起來的圖片,有利於個人或組織簡短有效地向受眾傳播資訊。資訊圖將資料與設計相結合,以利於視覺學習。借用這種傳播處理過程,更易快速理解那些複雜的資訊。

近兩年來資訊圖藉助社交媒體廣為流傳,一副好的資訊圖可能會被多達1500萬人看到。無論在Twitter還是LinkedIn上,資訊圖的轉發和分享數量都遠遠高於傳統貼文。

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會上,作家和設計師戴維·麥坎德利斯(David McCandless)在《資料視覺化之美》的演講中,頗為形象地解釋了資訊圖是如何將大家從令人窒息的資訊洪流中解救出來的:

視覺化的資訊有著某種魔力。它對資訊的闡釋毫不費力,逐字逐句湧入你的大腦。想象一下,你正穿梭在密密麻麻的資訊叢林間,突然碰到賞心悅目的圖表或簡單明瞭的視覺化資料,就像在密林中邂逅了一方空曠的天地,真是個巨大的解脫!

戴維·麥坎德利斯的演講《資料視覺化之美》

容易吸收

隨著不斷地獲得海量的資訊,我們的注意力廣度越來越零碎。大腦喜歡篩選並關注與眾不同的東西,所以用視覺化來傳播資訊,可以更容易吸引受眾更多的注意力碎片。

這裡輸入影像的說明文字

貝爾認為資訊圖非常適合“140字”世界:“迫於時間壓力,精簡的傳播越來越重要。”

現在這個時代,時間是最大的財富,人們也越來越吝惜自己的注意力,受眾所需要的是有價值的黃金資訊。通過易於消化的方式來展示資訊,資訊圖恰恰滿足了這一需要。

吸引力因素

美觀是精心設計的資訊圖成為有效傳播工具的另一個原因。簡單來說,資訊圖是與眾不同的,並且看上去很吸引人。

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而展開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普通人每天接觸的資訊量相當於174份報紙的資訊量。結果,你的品牌試圖聯絡的受眾可能在決定瀏覽下一個海報、站點或網頁前,只花幾秒鐘匆匆一瞥你的內容。所以一定要讓組織、品牌或創意具有一定的辨識度。

資訊圖是獨特的,它能讓組織釋出的內容引人注目。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如何做好一張資訊圖

反覆進行框架構建與框架重構

有些東西僅靠語言無法有效傳達,例如概念、產品使用手冊、組裝方法、結構、博物館等場所的樓層指示圖、體育運動規則等。若要很好地闡釋它們,需通過插圖或運用圖表、統計圖與地圖等相配合,或是使用 電腦製作網版和合成相片來進行說明,有時也會以肉眼看不到的視角來進行描述、講解內部結構。在某些情況下,不使用任何文字也可以有效地傳達,但大多數時候,資訊圖設計需配以文字補充講解。

在設計時,需要一邊思考清晰準確的傳達方式,一邊反覆地進行框架構建與框架重構,尋找最有吸引力的表現方法和視角。就如同前文中我們舉過的例子“立體框架與汽車”中那樣,不斷變換觀察角度,尋找最好的構圖視角。另外,媒體能對受眾產生多大的吸引力,受眾又是在何時何處進行閱讀的,這是媒體或多或少會留心的問題。設計圖解(diagram)時,把握受眾的閱讀時間和地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

概念草圖

對於早已存在的物體,只要能看到它的內在結構,稍微變換一下構圖視角,就能把它繪製出來。但是,當我們想要展現一個還沒有外觀概念的全新的產品或新想法時,並不單是茫然地思考它,而應當開始絞盡腦汁地描繪草圖,使其外觀輪廓具體豐滿起來。儘管思路還不夠清晰,但線條在簡單的相交與重疊中,已經能夠逐漸地勾勒出來。作者將頭腦中泉湧而來的思緒描畫成物體的概念草圖,使物體從無形轉變成有形。它是作者調動自己所有的經驗、知識、記憶等,在想象中運用“構架”與“再構架”以及思維草圖的結果。這時,完成的草圖就成為了下一步圖解設計的原型。

讓人產生回憶,彷彿身臨其境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1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2

我們來看看電車內的場景。圖1是人們在搭乘電車時常常遺忘在車上的物 品,圖2是很少被遺忘的物品。有 的物品,諸如手機等,在製作這幅圖文時,曾被列舉為很少被遺忘的物品,但如今卻已經成為了極其容易被遺忘的東西。生活中的資料總是在不斷地更新變化著,倘若以現在最新的資料資料重新再製作這一主題的資訊圖,想必又將是另一番景象。在這裡,我們想要探討的並非是這幅圖文中的資料,而是其設計表現。

如果只是按照資料簡單地把物 品的插圖羅列出來,會顯得平淡無 奇。為了營造出視覺衝擊力,找到 最好的設計方法,我們在構圖時反 復進行框架構建與重構。這種工 作方法在繪製“町家”的資訊圖 時就曾經採用過。最後,我們選 擇了讓讀者與圖文相對,彷彿坐 在電車內另一側的座位,從這個習以為常的角度,去觀察事件的 發生。人們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遺 忘物品或拾到別人遺忘的物品的經歷,因此這樣的設計視角並不是毫無根據的。

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必定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些“遺忘” 的故事裡,時間是如何經過的? 怎樣才能在設計中體現出時間線?電車在行駛過程中,乘客一進一出之際,被遺忘的物品便留在了車內。這些物品的存在,證 明它的主人曾在這裡停留過。因此我們把已經離開座位的“主人” 以“透明”的形式用白線描繪出來,表現出時間的經過。

在這幅資訊圖中需要反省的是顏色運用的問題。除遺忘物品外,座位、窗外及車體應該使用灰色系等較暗淡的顏色。如果遺忘物 品的顏色能夠更加統一的話,整體 設計將會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一張“Email演變史”的資訊圖

Email可謂是交流上的一把好手,聽說有些同志現在在公司連話都不怎麼說了,問中午吃什麼都有Email解決。來看看給你帶來此等享受的Email是如何演變來的。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資訊圖來源 圖說Picsays

本文中部分內容摘自《圖解力:跟頂級設計師學作資訊圖》《視不可當:資訊圖與視覺化傳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