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篇

MTI發表於2013-07-29

當翻譯專案開始按照進度安排正常運作後,翻譯團隊就要根據分配給各自的任務內容使用相應的翻譯工具開始翻譯。全書的翻譯工作是整個專案的核心,在這一篇中,我們將介紹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張樂琦

翻譯部分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此次翻譯專案我主要負責152頁到192頁的部分,英文字數共計為7298字,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術語的靈活運用、藝術專業語言、語序的排列等問題。具體問題為:

  1. 根據原文意義確定具體詞彙的用法
    英語中很多單詞都有多種意義,在翻譯過程中如何選擇最準確最到位的意思是很重要的,比如對於“When I was approached about drawing...中的“approach”它有“接近,著手處理”的意思,但用在這裡就不太合適,所以應該引申一下把譯為“當我應邀為……作畫時”,這樣就符合原文表達的意思了。
  2. 畫作題目翻譯美學原則
    在文章中有些地方,作為譯者,需要根據上下文及作者的語氣去體會作者的真實表達,使畫作的翻譯能夠符合中國人的藝術欣賞美感。比如“Strand-on-the-Green”。實際上,在這個地方,作者運用了暗喻的手法,我們不能直接將其翻譯成《綠色鏈條》,而應該還原其本意即《草地上的河流》
  3. 長句子翻譯問題
    長句子中,我們有必要調整語序,把長句子分為小短句子。例如,This studio demonstration is a "transcription" of another painting done on location. I always prefer to work with my subject directly in front of me so that I can continually choose what information to include in the painting.我們可以翻譯為這幅畫室作品的展示“複製”了另一現場完成的作品。我喜歡繪畫那些就在我面前的物體,這樣我就可以不斷的選擇可入畫的資訊。
  4. 語態問題
    當翻譯“I was interested in depicting such scene for many reasons”這句時,其中一個版本是將被動語態直接直譯為“我喜歡畫這幅畫的原因有多個。”但覺得這樣翻譯這句話有點怪,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所以思考之後改為了“有很多原因激起了我繪畫此風景”。這樣換作主動態之後就流暢多了。
  5. 漢語表達習慣
    翻譯中,我們需要確定我們的譯文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例如,The calligraphic treatment of the spiky leaves and their reflections gives the painting an abstract value, so that it can be enjoyed on two levels. A final stage was to emphasize the linear marks by “filling in” between them. 譯文為畫家使用書法體畫法畫尖狀樹葉及其倒影,為整幅畫賦予了一種抽象的價值,讓人們可以從兩種層面來欣賞這幅畫。繪畫的最後階段是描繪樹葉及其倒影的空隙,強調樹葉的線條感。
  6. 脫離上下文,理解錯誤
    在漢譯英的時候,由於對篇章內容的整體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脫離上下文,把這些句子孤立成單個部分來看,導致所翻譯的句子與原文所表達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別。例如,The culinary theme, of fruit, vegetables and kitchen equipment, is a favourite one, as is garden and greenhouse articles.此處的article很容易誤譯為文章,但是聯絡上下文,article實際指的是有關花園、溫室的作品。
  7. 受制於原文詞序及原文詞量,譯句呆板
    由於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上的差異,句子成分以及詞序的排列經常是不同的,如果要翻譯成比較流暢合乎漢語表達規範的句子,需要把句子在前後次序上加以調整,有些句子則需要增詞或減詞以符合文章的原意。 例如,Again, this would call for a series of short working sessions or a very rapid ALLA PRIMA approach. 這一繪畫技巧也需要若干個時間片段或者直接畫法。譯文中的若干個時間片段,很不符合藝術類語言特點,所以,此處可以直接翻譯成“一系列快速的動作”
  8. 文化背景知識缺乏
    著名翻譯家王佐良說過“翻譯的最大困難是兩種文化的不同”。翻譯作為語際交流,不僅僅是表層語言的轉換過程,也是文化的移植過程。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背景有高度的敏感性,應認識到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的相輔相成的固有關係,留心積累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否則譯出來的句子會讓人感到莫名其妙。這主要表現在術語的翻譯,如Underpainting與Underdrawing字典中均可以譯為底色、底畫等,但是繪畫類專業性Underpainting統一譯為底色,Underdrawing譯為底畫。
  9. 逐字翻譯
    翻譯時由於理解的錯誤,譯者很容易逐字機械的翻譯,這樣一來,譯文很可能出現錯誤。The dark spiky shadow creates exciting foreground interest and balanced the strong shapes above. 此句中foreground interest與balance需要依據上下文的意思,進行靈活處理,即“前景焦點”,“平衡上方深影”。
  10. 譯文整體風格
    從自己負責的那一部分譯文來看,需要保證個人譯文與整體譯文的語言結構一致性,術語的統一,這就決定了在翻譯過程中,不能過分隨意更改術語的翻譯方式,而不能因為具體語言習慣而進行更改。如,根據語境support譯為“支承材料”,而不能按照個人偏好譯為支援方式、承重手段等。

劉藝煒

本部分共計英文7334字,自SGRAFFITO(刮除法)部分至INTERIORS(內部)部分。 翻譯過程中遇到並解決了一些問題,例如:

  1. Knots in the wood can be described admirably by this technique.
    木料中的結點可以通過這一工藝得到精彩詮釋。
    be described admirably並沒有採用較為直接的方式,因為考慮到這是一本藝術方面的書,而且“得到精彩詮釋”也可以將意思表達清楚,於是採用這一譯法。
  2. The latter is basically flat, but is enlivened by fine cross-hatching.
    原本平淡的背景因為有了剖面線的運用而生動起來。
    若直接按照原文的結構翻譯會顯得有些囉嗦,於是換了句式,一是為了簡潔,二是為了加強對比。
  3. Canva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support for oil paintings. It provides a sympathetic working surface, is light and easy to carry, and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stretchers and stored without taking up much space.
    畫布是油畫最常用到的支承材料。它可以提供令人滿意的工作面,輕便、利於搬運,所佔空間小,便於儲存。
    原文為了強調,尤其後半句有些冗長,翻譯時斟酌是否應當為了取得和原文同樣的強調效果而採用相似的方法,但最終還是決定以讀者感受為第一考慮。
  4. When DRY BRUSH or SCUMBLING techniques are used, the paint will deposit on the top of the weave only, which results in a characteristic grainy paint surface through which the underlying paint layer still shows.
    如果運用幹皴法或薄塗法,顏料就會只塗到紋路之上,如此一來就會形成一個特殊的紋路分明的顏料表面,下層顏料仍可顯露出來。
    原文涉及到作畫過程的描述,但譯者並不瞭解這一具體過程,因此想要將原文意思較為準確傳達出來並不容易,在通過視訊瞭解了一些基本的繪畫基礎後又加以想象才能勉強將意思表達清楚。
  5. The addition of sand to unthinned paint gives it a grainy, glittering texture.
    在原本比較薄的顏料中新增沙子可以形成一種閃閃發光的粒狀紋理。
    原文中texture前的定語如果按照順序翻譯過來會是粒狀的閃閃發光的紋理,並不很符合漢語習慣,故在譯文中將定語順序做了調整。
  6. Any new colour simply mixes with that below, creating unpleasant muddy mixtures as well as disturbing previous BRUSHWORK.
    新增任何一種新的顏料只會和下層顏料形成髒兮兮的混合物,也破壞了之前的筆法。
    處理muddy一詞的翻譯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因為mixture最好是譯為“混合物”,muddy便不好再譯為混亂了。經過對作者感情傾向的判斷,最終選擇“髒兮兮”這個色彩有些過度的詞來避免“混”的重複。
  7.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s squaring up, in which…
    傳統的方法是方格式放大,是……
    對於squaring up一詞的翻譯,術語表並沒有列出確定的譯法,詞典中也沒有將繪畫方面的術語單獨列出,只好通過後文的解釋推測大致可行的譯法。
  8. The alternative method is to photograph the drawing on slide film and project the image directly onto the canvas. This is an easier process for those with some photographic know-how, and many artists prefer it to the slow squaring-up process. The projected image can be adjusted for size simply by alte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canvas and projector, and the outlines quickly traced over in pencil or charcoal.
    另一種方法則是將草圖拍照做成幻燈片,然後直接投影到畫布上。這個過程對掌握一些攝影技術的人來說更簡單,但很多畫家更喜歡緩慢的方格式放大。可以通過調整投影儀與畫布之間的距離來改變投影出的形象的大小,可以用鉛筆或木炭筆迅速將輪廓描摹下來。
    本段原文不是很好理解,幻燈片、投影等物體運用在繪畫中顯得有些奇怪,因此翻譯過程中需要查閱相關資料,才能理解這一過程。
  9. A very direct method is to use a narrow brush, such as a round bristle, and paint well thinned with turpentine or white spirit, which will dry quickly.
    其中一種比較直接的方式就是拿一隻細毛畫筆,比如圓形鬃毛筆,淺淺地用松節油或石油溶劑畫出來,很快就會變幹。
    本句中術語比較集中,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須細細比較,一一核對。
  10. It is unlikely that you will paint a successful portrait unless you construct it on a sound foundation.
    沒有紮實的底畫基礎,就能不可能成功創作出一幅肖像畫。
    原文用第二人稱,既符合英文使用習慣又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翻譯時也考慮過同樣用第二人稱,但發現讀起來還是不符合漢語習慣,於是還是選擇了客觀記述的第三人稱。

許雯佳

我翻譯的部分是原書的118-152頁,轉換後文件的第五部分,總計英文7456字。 翻譯案例:

  1. The path swerves round to the right, leading out of the picture, but the eye is brought back by the house and the powerful zig-zag effect of the roof.
    譯文:小徑轉向右邊並消失在畫面之外,視線則被帶回屋舍和呈明顯鋸齒形狀的屋頂。
    Zig-zag在字典上的翻譯有“之字形”和“鋸齒狀”兩種,為了確定譯法,我查詢了原書對應部分的畫面,觀察圖片後,覺得“鋸齒狀”更符合畫面。 這本書有很多油畫相關的評析,翻譯時要對照這原來的油畫,觀察後確定譯法。
  2. “Early Spring, Cordwell Valley”
    譯文:《科德維爾谷的早春》(“Early Spring, Cordwell Valley”)
    原文中有許多風景畫是以作畫所在地的地名來命名的,這些地名從字典上找不到。因此採用了中文音譯+英文原文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標點符號。在譯文中,原畫的英文名外面的括號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個人認為還是應該採用英文的括號,較為美觀。
  3. The very absence of direct sunlight make the dark shapes such as hedges and trees appear heavier and more solid
    譯文:因為缺乏直射的陽光,樹籬和樹木等的陰影顯得更為厚重。
    Heavy基本意義為“沉重”,Solid的基本意義為固態的、實在的。這裡一方面考慮畫面的情境,一方面考慮描述繪畫時語言的風格,選用了“厚重”這個詞。有一種顏料覆蓋上的感覺。
  4. Alternatively, stronger colours can be applied and then given a misty veil of white or grey using either the DRY BRUSH or the GLAZING techniques。
    譯文:或者可以先使用濃重的色彩,然後用幹皴法或者上釉法使畫面透出一種白色和灰色的模糊感。
    一開始,Glazing這個術語我們是按照意思來進行翻譯的,glazing技法在繪畫中,指的是給畫塗上透明顏料,但如果翻成“用幹皴法或者用給畫塗上透明顏料的技法使畫面…”無疑顯得很不對稱。如果按照字典裡翻譯成“上釉”,“上釉”主要用於瓷器製造的領域,似乎用在這裡並不合適。我將問題反映給孟瑩瑩,最後經過大家的討論和參考一些中文油畫的資料,在這裡將術語定為“上釉法”。
  5. …the artist has scratched through the dark paint (see SGRAFFITO) to reveal the white ground below.
    譯文:…這位畫家在暗色的顏料上進行刮擦(參見刮除法),露出下面的白底。
    由於每個人負責一個部分,有的時候會遇到別的部分的內容。比如這裡,SGRAFFITO,是別處的一個索引,而Scratch的譯法,也受到這個SGRAFFITO的影響。這裡我是參閱了書中其它部分講述SGRAFFITO的內容,理解了SGRAFFITO到底是一種什麼技法後,再確定將scratch譯為刮擦。
  6. …there is no reason why you should not put in a figure in the middle distance even if there is no one in the actual scene
    譯文:…你完全可以把實際場景中沒有的事物放在畫面中景部分。
    顯然,in the middle distance不適合直接翻譯成“在中間距離”,這裡是結合攝影的“景深”概念,聯想到後文的foreground(前景)、middle ground(中景)等進行翻譯的。
  7. Dramatic skies and interesting cloud formations can be used in a compositional way ….
    譯文:構圖可以使用色彩豐富的天空和形狀有趣的雲朵…
    在這裡,思考dramatic在繪畫語境下的意思,interesting也不宜泛泛地翻譯成“有趣”。要結合上下文和繪畫語境進行翻譯。
  8. It is often both easier and more satisfactory to enliven a picture by adding some dramatic cloud formations…
    譯文:為了使畫面生動,加入一些特殊的雲朵形狀…
    詞語的意義往往要根據全文的語境和上下文來確定。在這裡,dramatic就不能和上個例子一樣翻成色彩豐富了,前後文講的都是畫什麼形狀的雲朵,所以這裡的dramatic是指形狀比較特殊,比較特別。
  9. The clouds, together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make up most of this picture’s surface…
    譯文:雲朵以及雲朵在河流上的倒影,佔據了畫面的很大一部分…
    Surface在文章中有許多不同的意思,比如在畫的表面紋理中,很多闡述都用到surface一次。但在這裡,picture’s surface顯然不能翻譯成“畫面表面”,應該翻譯成“畫面”即可。
  10. These qualities are enhanced by the use of a brilliant but limited PALETTE…
    譯文:使用種類有限的鮮豔顏色突出了這一點…
    PALETTE原意是調色盤,通過對照上下文語境,應該引申為用到的顏色。

常玲曉

翻譯是整個專案的核心。全書文字轉換成word後約210頁,我負責第36頁到第70頁的翻譯,英文字數共計約7400字。翻譯過程中面臨的幾個難題總結如下:

  1. 翻譯過程遇到首要難題,也是最大的難題,就是理解問題。由於我們沒有藝術底子,藝術類基本知識薄弱,所以在準確理解原文時面臨較大的困難。為了翻譯的準確性,我在正式開始翻譯之前,事前閱讀了一些有關油畫藝術技巧的資料,另外專案組長還給我們推薦了一些講解油畫藝術的視訊資料,由此大大增加了我對繪畫類技巧的基本知識,正確理解原文字也順理成章。
  2. 術語的爭議性。原文中出現的大部分術語我們都能找到準確的譯文,但是個別的詞查閱了很多資料,仍然無果。如medium這個詞的含義特別多,與繪畫相關的意思就有(藝術創作用的)材料、(藝術的)表現方式、(顏料的)溶劑等多種含義,大家商量後定為“媒介劑”,但是後來請教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老師,譯為“媒介劑”也不是完全的合適,但是也不能提供更合適的譯法,所以最後就暫定為“媒介劑”。
  3. 語言風格問題。原書中主要以繪畫作品為例講解油畫創作過程中的技巧,所以很多地方比較偏口語,如果完全直譯,從出版物的角度來看會有些過度口語化,所以筆者在翻譯過程中,尤其是在翻譯有關講解具體的油畫技巧的內容時,儘量避免出現“你”、“我”等人稱代詞,句式上也會根據情況適度地將多個短單句整合為一個長句,保證譯文流暢又不會過於口語化。
  4. 作品名的翻譯。由於本書中出現的作品大多數都沒有已經在使用的漢語名稱,又不能直接保留英文原文,所以我採取了直譯然後括號加註英文原文的方法。
  5. 人名和地名的翻譯。人名和地名一般都有對應的中文譯文,在譯文第一次出現時,採取和作品名同樣的處理方法,中文譯名後加括號加註英文原文,以後再出現時則直接使用中文譯名即可,無需再次加註。
  6. 硬譯和死譯問題。對於油畫類題材的作品,理解原文是基礎,翻譯時要靈活處理,如果不理解原文就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譯,就會出現硬譯和死譯的問題。
    例如,“The now complete painting shows a mixture of different paint thicknesses.” 如果直譯則為“這幅畫完成後展現出的是不同顏料厚度的混合。”,晦澀難懂,並未真正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如果靈活處理成“作品完成後可以看到,整個畫作中不同的部位採用的顏料厚度也不相同。”就比較符合實際理解的邏輯。

以上是從比較大的角度總結的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通過努力找到了比較好的解決辦法,自己從整個翻譯過程中也反思很多,收穫很多。

蔡曉慧

我負責的第一部分總字數是7400多,翻譯完成後中文12700左右。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真不少,下面略取十個案例跟大家分享:

  1. Fat Over Lean 這個術語在翻譯的時候因為我查到之前有人翻譯成“薄層厚塗”,也有人翻譯成“肥蓋瘦”,我擅自揣度認為“肥蓋瘦”太粗俗,而且不能直接理解這種技法,因此我一直翻譯成“薄層厚塗”,但是後期校對的時候發現“肥蓋瘦”其實是行業內已經被廣泛認可的說法,我自己的揣度完全是無稽之談。
  2. 有一些比較簡單的術語,在不同的場合下譯法要根據上下文發生變化,否則就會顯得生硬。比如technique,在’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was one of the great exponents of a technique called sfumato (from the Italian word for smoke)’中,technique就被省略了,譯作“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就是“暈塗法”(來源於義大利語中“煙”一詞)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在’This is a technique by which paint is applied with a sponge’一句中,technique就翻譯作“技法”,“塗抹是用海綿、布、甚至是弄皺的紙來上色的技法。”而在作為標題時,technique就譯作“技巧”。
  3. 在‘Natural sponges give an interesting open pattern’一句中,open pattern的翻譯讓我比較頭疼,最終處理成“天然的海綿可以產生一種開放式的結構效果”,但是也還是不太滿意,因為原句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海綿作畫會產生很多未知的效果,但是又不能過於意譯,權衡之下直譯為“開放式的結構效果”。
  4. ‘the curved prow of a boat catching the light‘最後譯作“被光線照亮的船頭的弧線”,顯然本句的定語過長,翻譯腔比較嚴重。
  5. ‘One is a mahlstick, used by artists for time immemorial to support their painting hand.‘一句最後翻譯成“比如腕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畫家們使用腕杖來支撐作畫的那隻手。”這句話也是翻譯腔比較嚴重,現在看來應該可以調整句序使句子更加通順 。
  6. ‘this is made up of patches of paint‘一句中,patch這個詞很難處理,最後處理作“這幅作品由一個個顏料塊組成”。如此處理比較忠於原文,但不太符合中文閱讀習慣,可能用“色塊”更符合閱讀習慣,但“paint”一詞就不能很忠實的表現出來。
  7. ‘as it can be rubbed well into the canvas fibres’一句中,rub一詞比較難翻,而且如何同時表達rub和into這兩個概念是最棘手的地方,最後譯文處理作“因為手指可以將顏料更好地擦塗進畫布纖維裡”。
  8. ‘Ready mixed oil primers are also available’一句中,ready mixed如何處理我也想了很久,後來決定ready跟mixed本身意思上就有重疊,因此譯作“混合好的油性底漆也可以用作底子”。
  9. ‘It is this amazing versatility that forms the central theme of this book‘一句中的‘amazing versatility‘以及句子的語序問題值得注意,中文似乎很少用“令人驚訝的”來形容名詞,而是一般用作表語,思來想去最後翻譯成“本書就是以油畫顏料令人驚歎的可塑性作為主題的”。
  10. ‘Any modifications and reworking must be kept to a minimum so that the fresh effect is not destroyed.‘一句中,如何直譯會顯得句子非常囉嗦,而且不符合漢語閱讀習慣,因此該句最後譯作“為了不破壞自然的效果,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修改和重新加工。”

孟瑩瑩

在此次專案中,我翻譯了原書的第四部分(共六部分),約7,400英文單詞。遇到的典型問題主要包括:

  1. 原文中出現法語詞或其它非英語詞。油畫方面很多傑出的作品都來自法國,因此作品名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法語詞,例如作品“Restaurant des Beaux Arts, Paris” “Interior at Les Planes”等名稱中就出現了法語,在翻譯過程中最好能夠查詢法漢詞典,準確把握這些詞的意思。好在我本科二外學習的是法語,具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基本上可以解決這類問題。
  2. 英語中某些詞在漢語中找不到對應詞彙。例如airiness表現的是房屋空氣流通的感覺,原文用來形容一個畫面,譯為“通風的”不夠形象,而譯為“飄渺的”則有些誇張,只能選擇解釋的方法。
  3. 術語確定。在翻譯中,最大的問題還是術語問題。某些術語雖然我們能夠查到一些譯法,但無法從中做出選擇。例如priming一詞,查到的意思有底漆、底子、底色、塗底和底料等等,由於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我們無法確定真正的油畫創作中使用的是哪種說法,因此只能一個個在網上搜尋,採用出現頻率較高、語境比較適合的詞彙。
  4. 顏色的區分。油畫方面經常出現的就是顏色。有些顏色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區分出來並且叫出正確的名字,而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些顏色是一樣的,稱呼也是籠統的。如原文中出現了“yellow ochre and raw sienna”這個並列短語,其中yellow ochre和raw sienna詞典釋義中都有“黃赭”和“土黃”這兩個意思,而我本人也沒見過這兩種顏色,因此不知道如何確定。我最後選擇貼近英文的結構,yellow意思是黃色,ochre是赭色,因此yellow ochre譯為“黃赭”,raw意思是“生的”,sienna是赭色,因此raw sienna譯為“生赭”。此類的例子還很多,有待專業人士幫忙確定。
  5. texture一詞的翻譯有“質地”、“紋理”、“肌理”等,雖然意思相近,在專業領域卻有固定的說法。在一次西方美術史的課上,我聽到老師多次提到“肌理”,意思接近油畫技巧這本書中的texture,因此我選擇將texture譯為“肌理”。
  6. 英語中經常使用破折號,用於插入或者補充某些成分,例如:Painting people -- whether portraits, full-length figures or groups --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satisfying of all branches of art. 用破折號表示插入成分的用法雖然在漢語中也有,但並不像英語中那麼常見。如果完全按照原文來,保留所有破折號,得到的譯文會顯得支離破碎,而且不符合漢語特點。因此,在一些地方我選擇了把破折號變為括號或者是把插入成分單獨成句。
  7. 專業知識欠缺導致不理解原文。翻譯中,我碰到這麼一句話:Proportions can be measured by holding up a pencil or ruler and sliding your thumb up and down it, a time-honoured method used by most artists — some even use a pair of dividers for very precise measurements. 說的是用鉛筆、尺子或圓規測量比例的方法。但看原文,雖然每個詞和短語都可以理解,但卻不明白具體操作到底是什麼樣,因此就不知道如何描繪才對。通過不斷查詢,我才找到了專門介紹這種方法的一點材料,弄明白了原文的含義。
  8. 地名的翻譯。書中在介紹一些畫作的時候提到了很多外國的地點,這些地點有的比較有名,可以查到已有的翻譯,而有些則是小鎮小村莊的名稱,網上很難查到相關資訊。例如“Working on Site, Bugsby's Reach”中的Bugsby初看之下似乎是指某人,而reach的意思就很難理解了,只有知道這是個地名才能確定reach為“河岸”的意思。在《外國地名譯名手冊》以及各種詞典中都查不到Bugsby的譯法,因此只能根據其發音以及地名中常出現的一些字來音譯這個地名。
  9. 固定思維的影響。在翻譯本書以前,我腦海中對英語draw和paint的理解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在前面一部分我把兩者都譯為了“畫”。直到後來遇到了underpainting和underdrawing兩種表達,而明顯作者指的是不同的意思,我才開始意識到這兩個詞的區別。朗文當代英語詞典中draw的意思是“to produce a picture of something using a pencil, pen etc”,而paint則是“to make a picture, design etc using paint”,可見兩者雖然都是“畫”的意思,但用的工具不同。翻譯時必須明確這種概念上的區別,不然譯文很可能出現問題。
  10. 缺乏圖案參考。我們只有一本紙質版的原書,上面有清晰的圖案,而掃描後的檔案為黑白樣式,其中的圖案只能看出大概輪廓,識別後的電子版中更是完全沒有了圖案,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牽涉到對圖案的描述的,往往理解起來有些困難,而且很容易出現偏差。在拿到紙質版後,我對照原圖檢查了一下翻譯,發現出現了不少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