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50個建築學知識》之哥特式建築

紫鳳發表於2013-08-15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你不可不知的50個建築學知識

一聽到哥特式,就會想到城堡、莊園、教堂等等,既神祕又漂亮,圖看多了,知道圖片上的可能就是哥特式建築,但真要是讓說說特點,恐怕就難啦!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哥特式的起源和特徵:

12世紀中期,法國聖丹尼男修道院院長蘇熱決定改造他所在的教堂。新教堂在結構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加入了尖形拱頂、大型彩繪玻璃窗、高聳的石頭拱頂以及飛扶壁。這種新型結構效果顯著,很快就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並在之後300年的西方建築史中佔據了主導地位。這就是後來聞名的哥特式建築。

小故事:
    公元12世紀,一位名叫蘇熱的修道士當選為巴黎北部聖丹尼修道院的院長。他決定從教堂東端著手,來改建他主持的教堂。他為教堂新建了一個唱詩壇,並在東端周圍新增七個小教堂,每個小教堂都配有兩扇華麗的彩繪玻璃窗。尖形拱頂、石頭拱頂、飛扶壁以及大型彩色玻璃窗是這種新型建築結構的主要特徵。很快,整個法國及歐洲其他國家都爭相模仿蘇熱的創新。
    蘇熱是如何想到創造這種新型建築風格的呢?這位修道院院長酷愛明亮的彩繪玻璃窗、華麗的金屬製品和鑲有珠寶的聖骨盒等各種類似的物件。然而,在許多人看來,如此奢華的展示物品不宜放在修道院中——畢竟,修道士都曾發誓苦守清貧。儘管如此,蘇熱卻認為醒目的色彩與光恰恰植根於基督教理論。

著名的哥特式教堂                拆分圖片:

《你不可不知的50個建築學知識》之哥特式建築《你不可不知的50個建築學知識》之哥特式建築

《你不可不知的50個建築學知識》之哥特式建築《你不可不知的50個建築學知識》之哥特式建築

在哥特式建築中,石頭構成了外形高貴、呈尖形拱頂狀的框架,而柱墩、柱體、窗框及穹頂肋則是整個建築的血肉。每個部分都呈尖形,且所有裝飾線條的輪廓都相互匹配,因此整個建築看起來十分協調。在牆面上,框架之間的空間都用玻璃窗戶來填補;在天花板上,穹頂肋之間的空隙則由石頭填充。正是這種設計,形成了不可思議的寬敞、明亮的建築效果。

但也存在著問題。用排列成網狀、質量較輕的柱墩與柱體來支撐石頭穹頂,效果並不好。位於上部的石頭的重量會產生一股向外的推力,容易把牆面頂部撐裂;頂部一旦沒了支撐,就可能會導致整個建築坍塌。飛扶壁這個偉大的發明正解決了這個結構上的顧慮。

由此可見,宗教層面的想象與建築技巧共同 造就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這種新的建築方法在聖丹尼修道院的改造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很快便在法國、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傳播開來。儘管工匠們在處理哥特式建築的區域性設計時方法多種多樣,但這種建築 風格卻以各種各樣的改良模式生存著,一直到15世紀末,並在18、19世紀復興。對於許多人來說,蘇熱院長的構想仍然代表著他們心目中教堂的形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