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圖書的未來 by Mike Hendrickson

何逸勤發表於2011-12-10

Mike Hendrickson是O'Reilly公司負責內容戰略的全球副總裁,本文(The future of the book)是他在今年的TOC會議(Tools of Change for Publishing Conference)後就圖書的未來發展的思考成果。感謝Mike同意圖靈社群翻譯併發布這篇文章的中文版。

Mike Hendrickson

Mike Hendrickson先生在翻看圖靈出版的O'Reilly圖書

未來的圖書需要我們共同去創造。在被迫改變之前,我們應該主動轉變。

上週三TOC的午宴中,我們就“圖書的未來”這一主題進行了一次圓桌討論。不出意料地,這樣的會談涉及大量不同領域:從發行、庫存、定價、格式,到讀者的所有權和興趣度,不一而足。會談既有趣而又富於挑戰性,沒有一種方案是可以滿足所有出版社的需求的。我們都擁有各自的獨特品牌、重點領域和出版流程,因此事實上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銀彈”。這讓我想到,我們需要為這個行業努力建立涵蓋重要概念、特性和原則的列表,幫助我們向“未來的圖書”進發。基於此,我將在本文中先行羅列,並邀請讀到這篇文章的每一個人在評論中為這個列表貢獻思想。請將這篇文章發給你的同事來討論。我們應該改變“未來的圖書”,而不是被它所改變。以下列表中的內容,並無先後之分。

易於使用的內容創作和釋出工具

大多數的出版社都意識到將內容轉換為XML/DocBook所帶來的內在價值。雖然大部分的寫作工具都是易用的,但要把可用的XML匯出寫作環境之外卻是極端困難的。很多工具是宣稱提供了XML轉換功能,但要完成那些轉換無疑是個艱鉅的過程,非常的耗時費力。另一方面,已有的XML工具,又主要面對那些更精通技術的作者,他們可以很自然地寫出標記。這些工具的設計意圖都不是製作帶有大量圖片、交叉引用和活潑版面的有分量著作。XMLMind、ASCIIDoc和Oxygen是我們覺得不錯的工具,它們能夠建立易於生成和使用的XML。它們是一些出版社用得不錯的專有系列工具,但並不是在出版行業中共享的。XML還有其他明顯的問題,它的基礎思想是內容和外觀能夠割裂,那就正如我一直提及的,它就不適合帶有大量圖片或版式跟內容密不可分的那類圖書。因此,我認為“未來的圖書”的其中一個元件就要能夠使作者的前期寫作和創造性工作變得更輕鬆、直觀和高效。讓我們的作者擁有更強大的工具,這一點將使每一個人獲益。

可以便捷取得的所有格式

現在我們稍微知道讀者希望以什麼格式來閱讀了。紙質書、APK、DAISY、ePub、Mobi和PDF是如今最重要的一些格式。不過,三年之後,那種將會是最受歡迎的格式呢?你可能會從前面那些格式中挑選,但也可能突然出現一種奇妙的新裝置,大幅提升閱讀體驗,讓人可以隨時隨地毫不費力地閱讀,並知曉你的眼睛何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提醒該休息一下了。我要表達的重點是,我們未來需要將我們的內容轉換到現在還不存在的裝置和格式。那麼,如果不將合理數量的盈餘作為資源投入,我們又如何能得到可以靈活使用所有這些不同格式的寫作工具呢?在目前仍有存貨的情況下,出版社要如何在變動的市場中保持合理的庫存數量呢?出版業是否可以像Amazon在零售業那樣做到真正的“實時”?“未來的圖書”一旦發行,就應該是向所有的渠道提供所有的格式的。

持續更新(技術類、非小說類更是如此)

對很多類別的圖書而言,出版的內容都只有很短的“保質期”,很有必要去更新內容,保持其價值。不過,除了收回現貨,或者讓市場存在兩個相似而不盡相同的產品,還有什麼辦法作出更新呢?解決方案會不會類似在App Store買了App之後的情況?換言之,出版社未來是否會以“推”的方式向訂閱了內容的所有讀者提供更新內容、新章節和勘誤?那會不會像我們在App所看到那種“程式內購買”(in-App purchase)的方式呢?本質上,一旦讀者購買了內容,他們是否就應該得到終身的更新、補充、修訂、勘誤和類似的一切?這些是否“未來的圖書”需要提供的?

豐富的媒體整合內容

我們都已經意識到,或者看到多種媒體結合的示例。結合幾種不同的媒體元素,會不會成為日後釋出產品的最低標準?出版社是否會需要聘請更多擁有電視製作背景的製作人,以創造出令人愉快的學習體驗?早期出現的富媒體產品,是否會像早期的網頁那樣,給人一種充斥各種元素、臃腫不堪的感覺?將來會不會有一天,媒體設計師能在出版業找到更高薪酬和更有趣味的工作?“未來的圖書”會不會更像各種媒體的結合體,而非現在的圖書?

讀者與出版社/作者/社群之間的社會化和個人化聯絡

這是我們盼望了很久的好日子。讀者從來都是作者和出版社關注的關鍵,而如今,我們與這些親愛的讀者的關係日趨緊密。讀者到作者、作者到讀者、讀者到趣味相投的其他讀者、讀者到出版社、出版社到閱讀社群的聯絡正因豐富的社會化媒體手段而變得越來越容易。類似App中與社會化媒體的整合的體驗,是否能將出版業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內容中的一部分更容易分享,是否有助於圖書的銷售?出版社是否需要放棄DRM(數字版權管理),將這種社會化聯絡推動到更大的規模?圖書的好壞,是否會取決於相應的鮮花、關注、文章、微博、狀態更新等等的數量?“未來的圖書”是否將變成社會化的事件,而非內容上的靜態意見?

吸引精神遊離和注意力缺失的群體

我們都聽說過,我們的注意力因過多的媒體和資訊選擇而變得超負荷。當注意力都被割斷成分離的片段時,我們如何創造閱讀體驗呢?有些人只能夠集中精神20分鐘,而有些人卻能連續幾個小時不中斷。我們如何才能獲取讀者大腦的注意力呢?創作很多較小而聯絡較鬆散的元件,是否對無規律的碎片時間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方式能讓讀者以自己的節奏來學習、閱讀和享受內容嗎?社會學家、認知科學家和對數碼新生代的觀察,是否能給我們提供“未來的圖書”的靈感?

同步地寫作和翻譯

這一步早該邁出,很快就需要這樣做了。寫作一本書的簡化流程是:1)作者創作;2)出版社編輯加工;3)作者和出版社確定內容;4)製作圖書,並在包含電子形式的很多渠道發行。大多數情況下,完成了以上流程之後,我們才會把這本書拋離出版公司的壁壘,讓遍及全球的版權機構開始運作翻譯。在今天的世界,有那麼多強大的技術手段,我們為什麼還要等到那時才開始翻譯?我們擁有像Subversion和Git那樣的工具,可以使這項工作變得直截了當。那麼,我們為何不在寫作一章之後,就請譯者在初期稿件基礎上開始翻譯呢?譯者能夠看到對初稿的任何改動,就可以修改他們的版本。“未來的圖書”是否會同步地以幾種語言同時出版?

遊戲化特性

有充分的證據展示,人們會對遊戲化的因素難以抗拒,甚至不能自拔。出版業為何不將這一點加入到我們的產品中呢?我們是在等到它真正生效,才肯投入資源嗎?有人說,遊戲化之於這十年,正如社會化之於前十年。能否想象,人們會因閱讀、學習和沉迷在你的內容中而獲得獎賞?學生們難道不應該從教材中得到更多即時反饋和樂趣?如果能把閱讀裝置放在原處,就登入到另一個不同的裝置,並從你離開的位置來繼續你的征程、遊戲和任務(有些裝置現在已經開始有這樣的雛形),那不是非常棒嗎?遊戲化是否會成為你們公司的“未來的圖書”的重要元素?

來自源頭的銷售

未來的產品,是否可以讓讀者更多地跟作為出版社的你們聯絡,而不是零售商、教授、書店或其他中間商?“圖書中購買”(類似“程式中購買”)是否能拉近讀者的距離?“未來的圖書”的直銷模式,是否將彌補現有渠道的衰退,並建立新的渠道?

文化、員工和革新

當出版業的生態因技術、發行渠道的崩潰和新一代讀者的誕生而改變時,你的公司是否在文化、員工和領導方式上經歷改變?將出版行業跟其他行業比較時,我們看上去是變化得相當慢的。Google跟10年前相比,還是同一個企業嗎?微軟呢?出版業中的許多人,在革新和引導這個產業上仍幾乎無所作為。當市場已經要求我們有“即時提供”的態度時,原本那種創造壯麗、崇高和高深的著作的傳統,是否需要換成一種更加“不管成敗往前衝”的態度呢?要像軟體公司那樣,迅速、經常並持續地釋出產品。這些年來我一直聽說,出版行業就像帶著小孩在街道上慢跑一般,不斷地拖慢自己的腳步,或者從其他行業中尋找天才來幫我們創造“未來的圖書”。

開源

對大多數公司而言,在衰退的市場中的自然反應都是將他們的財產儲藏起來,並以DRM之類的模式進行保護。這是一種短視和閉塞的經營思路。有足夠的案例研究可以表明,開源產品將建立更大的生態系統和更有活力的市場。我們應該著眼於整個行業,而不是單一企業的成功。將內容分發出去,要怎樣賺錢?免費的代價是什麼?基於某種原因,絕大部分出版社都不會考慮開源/知識共享這類許可證,而我們實施了這些許可證的企業,卻正在成長和興旺。開源對出版生態的作用,是不是使其增長並更加健康?Margaret Atwood那兩幅天才的漫畫正是出版生態的部分寫照,提醒出版社不要有意或無意地將作者(這一系統的重要部分)逼上絕路。當出版業定義並發展“未來的圖書”是,我們需要確認這個行業是因以開源精神而創造的思想、技術和模式而變得健康的。顯而易見,每個公司都有各自的獨特之處而使之與別不同,但首先讓我們把整個行業推上健康的方向,一起行動吧!

合理地定價

未來,“創造比索取更多的價值”將是成功出版的一條重要準則。在我們公司,Tim O’Reilly一直向我們所有人灌輸這樣的思想。如果將這類思想來指導定價決策,那你會做得很好。我們行業中的某些做法,是需要自我修正的。平均定價一直上升,而單品種平均銷量一直下降。我能理解這樣的定價策略使出版社在金錢上有所保障(以更高定價銷售出更少冊數實際上在壓縮利潤底線)。在考慮“未來的圖書”如何定價時,我們需要謹慎思考我們的定價決策。我很疑惑,是否會有火箭科學家能認同電子版的價格會比紙質版的價格低這麼多。我覺得電子版更好用、更便攜、更友好。不知為何,在出版行業的定價策略中,電子版就是被認為不值錢。可能的原因是某些大型零售商已經人為地壓低了電子版價格,不在意整個生態系統,只想賣出他們那些功能還未完善的閱讀裝置,而不是體現最重要的財富——內容。我不認為我們需要等到市場去修正,要做現在就該做。個人出版、直銷策略、小型出版商的興起、新的開放式裝置、DRM的盜版和破解,這一切都表明我們這個行業的定價策略不太正常。創造比索取更多的價值,首先考慮你的讀者,其次考慮你的行業,再次才考慮你的利潤。(完)

延伸閱讀:關於電子書的思考 by Tim O'Reill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