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談學習3:方法還是問題,這是個問題!

大衛張33發表於2013-10-07

引子
某工廠一臺重要裝置的電機出現問題,想盡辦法都不能解決,最後他們用10000元請來了一位專家。專家在圍著電機轉了幾圈,仔細聽了電機的聲音,最後把線圈去掉兩圈,電機工作就正常了。廠裡有人不服氣,去掉兩圈線圈最多值100。專家回答道:“去掉線圈的確只值100,但能想到去掉線圈值9900。”。
“我需要方法來解決問題!”“你能不能給我一些方法?”“我沒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沒有熟練掌握對應的方法。”“參加這次會議,什麼方法也沒學到,不值。”方法方法,我們總想學習更多的方法,似乎只要掌握足夠多的方法就能解決任何問題。可就像上面的故事一樣,即使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方法,如果不瞭解問題所在,依然無用。

正文
我在工作中碰到了一些問題,有些問題已經困擾了了很長時間,一直沒有找到答案。我對團隊部分同學的輔導不僅沒取得良好效果,甚至演變成對立衝突;我近期的分享自我感覺很有料,卻沒有取得我期望的結果,特別是最近的一次分享,一位參會者與我當場爭執起來;團隊的程式碼出現了好幾次問題,而他們總結出的措施居然是加強程式碼Review;最近參加了一個關於P帶人培養的論壇,參與者們很迷茫,怎麼找到培養P帶人的培養方向,為何培養人這麼難。
帶著這些問題,我陷入了思考。點解?突然,靈光閃現,找到了一個模型用於解釋這些情況。由於未在網上找到類似模型,因此命名為大衛張的方法問題模型。(PS:上面說的是我的一種思考方法。用力地、持續地思考一類問題,一直思考直到潛意識這個後臺執行緒啟動,開始在後臺自動持續思考這類問題。然後,我就該幹嘛幹嘛,說不定什麼時間,潛意識就會給出答案。據個人統計,洗澡、騎車、睡覺的時候,靈機一動跳出答案的可能性比較大。)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模型詳解
參見上圖的方法問題模型。橫軸表示問題的新舊,縱軸表示方法的新舊。1區表示用舊方法解決舊問題,2區表示用新方法解決舊問題,3區表示用舊方法解決新問題,4區表示用新方法去解決新問題。
可以注意到的是,1區最大,2區次之,3區再次,4區最小,這表示了學習的艱難。大多數人都處在1區,他們停留在使用舊方法解決舊問題中,並希望這種情況能夠持續;有時,人們會被迫學習,來到2區,學習並採用一些新方法來解決那些已知的問題;只有少部分人能夠來到3區,他們對環境、問題有與眾不同的領悟;更少的人處於4區,他們可以靈活應對新的環境,並尋找到與之匹配的解決辦法。
1區是學習的起點,因為我們只能從已知邁向未知。學習新方法去解決原有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已知的問題),這是大多數人的學習方式,學習的第一步就是進入2區。隨著對新方法的掌握(變成了已知的方法),或者不斷通過不同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或者是經歷了多次問題後有所悟,我們改變了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這時我們進入3區,這是學習的第二步。隨著對問題本質更加深入的認識理解,我們開始發明新的方法,識別新的問題,在別人的眼中,我們成為了問題解決的大師,這是學習的第三步(進入4區)。
學習的根本目標應該是走向4區,然而大多數個人或者組織學習的最終目標卻是迴歸1區。的確,用舊方法解決舊問題是人類的自然傾向,在這裡他們能感覺到自信和安全(傳說中的舒適區)。如果可能,他們會試圖瞭解所有的問題並熟練掌握所有的方法,但這根本就不可行,於是他們的方式就是停留在現有的理解(已知的問題)中,用他們已知的方法去解決,並把不能解決的問題視作敵人、意外或環境。換個角度,對於組織和個人來說,1區是可考核、可證實、可重複的,而4區是無法量化、虛無縹緲的,現有的考核管理機制根本無法區分人們的能力是處於1區還是4區。
法可漸修,道需頓悟。方法可以被整理被沉澱進而被傳授,而問題則要難很多。多數時候,人們也不需要新問題,他們只需要新方法來解決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從而造成了一種情況,只有學習的第一步(1區到2區)是可以傳授的,學習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基本上是無法傳授的,這與人自身的思考和領悟相關,無法灌輸。對學習的這些理解必將帶來、也已經帶來學習方式的探索與變革。
如果把方法問題模型與守破離(另一個學習模型)相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守對應2區,這時我們對問題的理解並未發生變化,但為了學習,我們需要嚴格遵照新方法的要求。破對應3區,隨著對新方法的不斷掌握,我們開始對問題有了新的理解,原來這麼幹也可以是有效的。離對應4區,我們已經開始隨心所欲的面對新情況,並尋找到與之對應的解決辦法。

案例解析
理論講了那麼多,套到實際的工作中,看看有沒有效果呢?
1)輔導不順利?
現在想想,輔導的不順利源於過高的期望。我認為作為重要員工,他至少應該處於3區,最好是在4區,能夠解決面對新問題拿出新的解決辦法。這給了那位同學太大的壓力,因為他的願望是1區,能夠遊刃有餘的處理已知問題,最多到2區,學習一些新方法來解決已知問題。這是我一直沒有意識到的,我認為我對工作的要求不高啊,但是我對學習的要求太高。我與他的溝通問題也在於此,我在3區溝通,你對現狀應該有新的認識理解,而他在1區、2區溝通,我已經很努力解決現在的問題了,也在學習新方法,你還在苛求什麼。後續我的做法應該是調整期望,回到2區,輔導他用新方法來解決他已知的問題,而新方法可能會帶來對問題新的理解和認識。
2)分享未達期望?
看來這是我的老毛病,以己度人。對我來說,對問題有新的看法(3區)最重要,這也是我分享的特點,願意接受的同學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啟發,但缺點是多數時候沒有操作辦法。換個提法就是,我分享的都是溼貨,需要動心動腦,累人,碰到不想改變自身認識、需要乾貨的同學接受度可能會有問題,他們會抱怨聽完後回去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畢竟大多數人參加分享,是需要新方法來解決他們已知的問題(2區),而不是被告知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有誤。後續我的做法可以調整成為,將對問題的認識理解放到新方法中,讓需要可操作方法的同學拿到他們需要的操作辦法,讓願意動心動腦的同學從新方法中去悟出新的認識,例如,將《管理者:如何打造自組織團隊》改成《用自組織團隊技術解決軟體研發難題》。
3)團隊為何如此表現?
當碰到問題的時候,團隊往往會這麼看,這是一個我們已經知曉的問題,我們已知的方法也是奏效的,事情的發生純屬偶然,只是我們一時不小心,以後注意就好。人們喜歡將問題歸納到1區,從而可以安全舒適的停留在1區。可惜在這種時候,沒有學習發生,人們舒適了,但既沒有對方法有更深的認識,也沒有對問題有任何新的理解,我們錯過了學習的機會。出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當我們不能從問題中學習時,問題將重複發生,這是我焦慮的真正原因。
4)人員培養為何如此困難?
事實上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依然不是那麼清晰。但從模型中可以看出的是,也許我們學習的目標放在了1區,我們希望對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的問題傳授確定的解決方案;也許我們的能力只能提供2區的培訓,我們希望讓參與培訓的人學會新的方法,然後用這些方法去解決那些已知的問題(從2區返回1區)。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人們回到工作中需要面對的是新問題,他們需要的是3區或4區的能力,而不僅是被提供了一些方法。也許我們需要加強我們的識別能力,從選人著手,去選擇那些具備3區4區能力的人;也許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方法,讓人們可以用更多的視角去看待現有的問題,從而有機會從2區到達3區。

觸類旁通
1)敏捷軟體研發方法、精益創業
對很多人來說,敏捷軟體研發方法只不過是一種新的方法。他們學習了這種方法,試圖用這種方法去解決他們已經知道的問題(2區)。然而,雖然敏捷軟體研發方法中的部分實踐屬於2區,實際上整個方法是典型的3區方法,它的方法相對固定,但它只暴露問題而不解決問題,其有趣之處就是用一種固定的方法幫助我們發現更多的問題,然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讓結果變得更好。將敏捷軟體研發方法(3區)與傳統軟體研發方法(1區)進行比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將敏捷軟體研發方法當做一種2區方法進行學習,卻被它暴露出的新問題淹沒,從而對這種方法失去信心也可以理解。這也是敏捷軟體研發方法是如此依賴教練的原因,團隊的3區問題只是教練的1區問題,從而讓團隊有條件度過2區學習的困惑。
精益創業、看板等也與之類似,也屬於3區方法,這類方法的特徵是提供一系列穩定的實踐方法,幫助我們對所面對的問題有新的發現、驗證、理解。我稱這類方法為元方法。
2)中式學習與西式學習
中式學習的典型思路是迴歸1區,試圖通過了解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方法,將大多數問題都納入到1區範疇。這也為國人帶來了考試之王的地位,在問題已知、方法類似的情況下,國人的位置不可動搖。而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提個好問題的能力,卻想保持學習能力第一的桂冠。西式學習的典型思路是鼓勵走向4區,鼓勵學員嘗試新思路、新方法,在傳授已知的同時保持對未知的探索。因此西方人多樣,1、2、3、4區的思維都有,他們不僅湧現了更多的思想家,在工作上也把國人遠遠拋在後面。我們當然可以保持山寨思維,小樣,你們會的我們都會(加一個字,抄)。
3)大企業的學習、創新
迴歸1區是人們的正常思維,將事物納入可控範圍是人們追求舒適的不二選擇。在大企業,這一點被演繹的淋漓盡致,大企業曾經經歷的問題和內部能夠識別的問題是如此之多,以至於他們企圖為可能碰到的所有問題尋找解決方案(1區),期望可以安全可靠地重複以前的成功,忘記了走向4區才是學習的真正目標。就像賈伯斯所說:“公司規模擴大以後,就會變得因循守舊,他們覺得只要遵循流程,就能奇蹟般地繼續成功,於是開始推行嚴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員工就把遵循流程和制度當做了工作本身。”
然而像諾基亞這樣的大企業,從世界第一的霸主到被出售也只有短短几年時間。這個社會的變化是如此之快,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不是昨天的舊問題解決得有多好,而是應對今天新問題的能力有多強。這需要創新,需要3區和4區的思維,而這種思維卻被大企業迴歸1區的慣性嚴重抑制。“我們一直就是這麼幹的!”用已知的方式解決面臨的問題,我們還會繼續這樣幹。

後記
“如果我有20天來解決一個問題,我會花19天來明確問題!”——愛因斯坦
“誰說我鬥雞眼?我只是把視線集中在一點以改變我對以往事物的看法!”——周星馳《大話西遊》
回顧本文,我發現,為了解決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我又一次改變了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併發明瞭一種新模型用於發現問題的解決方法,獲益頗多。然而,對正在讀本文的你來說,這只是一種新方法而已,可能還不能解決你現在面對的問題。但小夥伴們,我只能幫你們到這裡了。

參考
1. 大衛談學習系列的第一篇《大衛談學習:重新認識學習
2. 大衛談學習系列的第二篇《大衛談學習2:習慣的力量
3. 沒讀過就推薦顯得有點不負責任啊。推薦圖書《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
4. 為未來學習:源自@大衛張33的部落格《為未來學習》, 《為未來學習2-亂彈“體機用”》,《為未來學習3-工具:自省表介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