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對下文中提到的圖書感興趣,可點選這裡瞭解《網管員必讀》和《網路工程師必讀》兩系列叢書,目前兩套叢書正在進行回饋讀者大行動,購書即有好禮相送。
在上一篇中我總結出了我在散稿創作方面所積累的八大經驗,本篇繼續向大家介紹我在這麼些年來所積累的八大書稿創作經驗,希望對剛進入書稿創作市場的新作者有所啟迪。
 
一、把握主題最關鍵
 
書稿創作與散稿創作一樣,都有一箇中心主題,書稿內容都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主題來展開的。但書稿的主題與散稿的主題又有較大區別,主要是兩個主題的內涵不一樣。散稿由於受篇幅限制,主題內涵較小,通常是很細一個領域;而書稿主題的內涵往往較大,而且在中心主題之下還會包括許多分支主題,如各章、各節主題。正因有如此區別,所以在對主題的把握上難度和要求都不一樣。因為書稿篇幅長,影響大,所以要求作者對各級主題的把握上更加準確。而這一點恰恰是許多作者很難做到的,這一點完全可以從他(她)們所寫的圖書目錄中看出。
 
有許多作者也曾問到我這個問題,我對他(她)解釋的是,在書稿創作之前就要先立好整部書稿的中心主題,一般來說中心主題只有一個,如我的《網管員必讀——網路基礎》、《網管員必讀——網路應用》、《網管員必讀——網路管理》、《網管員必讀——網路組建》、《網管員必讀——網路安全》。這幾部書都只有一箇中心主題,分別就是他們的書名。也有一些書,有多箇中心主題(至多三個) ,但最好相互之間有些內在、必然的聯絡。如我的《網管員必讀——伺服器與資料儲存》一書,介紹的就是“硬體伺服器技術與應用方案”和“資料儲存技術與應用方案”兩個中心主題。雖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中心主題,但他們之間還是有些關聯的,所以把這兩個主題放在一起不會給人有不倫不類的感覺。中心主題確立後,就可繼續展開思維的翅膀,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與中心主題密切相關的章主題確立下來,一定不要為了湊數把一些關係不大,甚至毫無關係的章主題硬拼在一起。如在《網管員必讀——網路基礎》一書,如果把網路應用、網路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也加雜進去,顯然不合適。還有,我曾要一位作者(據說也寫了一些書)寫一個網路管理工具類的圖書這,結果這位作者卻把諸如Exchange Server Outlook ExpressSer-U之類應用軟體也加進去了,結果我一看就知道這位作者水平不夠,最終沒有要他寫了。這樣的圖書,讀者一看到書的目錄就不會買了,因為從目錄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在主題把握上都不夠水平,即使其中也在非常實用、非常專業的內容。
 
二、系統、專業是難點
 
書稿與散稿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系統性和專業性這兩個方面了。散稿因受篇幅限制,編輯會要求作者儘可能精煉,點到即止,把一些關鍵點介紹到即可。不會要求作者旁引博論,更不會要求作者長篇大論。而書稿卻不一樣,書稿在系統性和專業性方面要求更高,而且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因為圖書一方面要能滿足讀者系統地學習某一方面知識的需求,同時讀者還會希望所選購的圖書在專業性和權威性等方面也有相當保障,而不要看到只是介紹了一些“大路邊”的東西,更不希望看到有錯漏百出的現象。只有同時具備了“系統性”和“專業性”,才能使自己的讀者能真正從自己的書中學到全面、專業的知識,才能真正使自己的讀者受益。
 
三、內容組織是靈魂
 
圖書內容較多,特別是一些專業圖書,如我的“網管員必讀”系列圖書,每本均在450頁以上,有的還多達600多頁。這麼多內容,這麼長的篇幅,僅原稿輸入就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如果在內容組織上不加註意的話,最終寫出來的書,連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寫了些什麼,哪個知識點放在哪章了。這樣的書交給讀者來看,更是會讓讀者一頭霧水,摸不清頭腦。
 
內容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書的靈魂,同樣或類似選題的書非常多,但為什麼書的受歡迎程度卻大相徑庭呢?除了書稿內容本身有些差別外,更多的是體現在內容的組織上。好的書,從目錄就可以看出其清晰的思路、系統、全面的知識體系結構,以及漸進式的內容闡述方式。
 
內容組織主要體現在每章內容的組織,一定要選擇與中心主題和章主題關係密切的知識點和應用,不要強拉硬扯一些關係不大,甚至毫無關係的內容來充數。而且所組織的內容一定要具有充分的系統性和專業性,就果把緊密相關的所有知識點都寫到,而且還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深度,不要只寫自己熟悉的,也不要只作簡單短的幾句話式的表面介紹,一定要深入、專業,否則就會使圖書缺乏關鍵的系統性和專業性。
 
另外,內容組織還體現在各章,以及每章內各節內容的排放位置,這同樣非常重要。要求作者在組織內容時充分考慮到讀者的常規閱讀和學習習慣和先後次序,一定要確保讀者按照書的章節順序,就能順利地完成所有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不會出現在看第一章某應用方案介紹的時候,還要借鑑第五章的知識點來理解的現象,或者出現所介紹的某應用方案中出現的知識點在書中根本沒有任何介紹的現象。有些作者圖書,其實每章中的內容也非常全面、系統,但就是缺乏良好的組織,按照書的章次序來看的話,就會出現以上這種知識點斷鏈,或者跳躍的現象。
 
四、頭腦清晰最重要
 
書稿創作不像寫散稿那樣,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一篇稿件,而是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這麼多的內容,沒有清醒的頭腦是保證圖書在系統性、專業性和內容組織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現。許多作者寫稿根本沒有注意這一點,只要有時間就拿來寫稿,有的還得深夜加班趕稿,一個勁地寫,結果從頭到尾都是泛泛而談,毫無精彩可言。這樣寫出來的稿,在系統性方面也存在嚴重在不足。
 
我習慣早睡早起和睡中午覺,一般晚上10:00前休息了,早上6:00左右就起床了,中午要至少臥床休息一個小時。之所以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我是想充分利用睡眠後醒來的幾個小時進行高質、高效率的書稿創作。早上我一般從6:30分左右開始正式的書稿創作,一般一直工作到10:00左右就不再繼續書稿創作了;而下午一般是2:00左右開始工作,工作到4:00左右也會不再進行書稿創作了。當然在其他時間我有時也會進行一些與書稿創作有關的工作,但總的來說,我每天以上五個小時是我每天書稿創作時間的九層以上,我的絕大部分書稿也就是在這五個小時中創作完成的。這是我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得出的,只有在以上五個小時的時間段中,頭腦最清醒,工作效果最高,靈感最強,寫出來的書稿質量最能令自己滿意。而且絕大部分創意和靈感都是來自這段時間,為我的每部圖書增色不少。
 
五、反覆修改是保證
許多作者寫稿就像是在完全某人交給的任務似的,左拼右湊,匆匆地完稿,自己連一次通讀都不進行就向出版社發稿。結果整部書錯漏百出,不僅給出版社編輯帶來相當大的編輯負擔,還最終使得圖書質量大打折扣,因為編輯的修改一般只是表面的,不可能在技術方面像作者那樣做專業的修改。這樣寫出來的書質量肯定好不了,當然讀者也很難接受這樣的圖書。
 
經過這麼多部圖書的創作,我發現書稿創作過程中,修改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稿件,包括散稿都至少要進行兩次全面的修改,至於書稿的每一章,一般也會在相應章內容編寫時做反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因為書稿內容非常之多,僅第一原稿輸入就得在兩個月左右,時間跨度這麼長,內容這麼多,如果不進行每章,甚至整部圖書系統地通讀,是不可能使每章,或者整部書稿內容銜接得很好,更很難保證內容之間的系統性。另外要注意,修改一定要細,不能像走馬觀花似地一目十行,不要儀在文字表面,認為沒有錯字就OK,而是要深入地研究這些內容是否需要,放在該位置是否合適,是否還需要加些其他內容,是否可以採取其他更好的方式來表達等等。
 
六、先易後難是佳序
 
書稿因為特別講究系統性,所以在一部專業的書稿中,其中肯定有些章節內容比較容易寫,而有些內容相對難寫些,甚至是以前自己不是很熟悉的領域。這時我們就得講究一定的編寫策略,就像考試一下,一定要先易後難,否則會給整個書稿創作帶來相當大壓力的。
 
我在編寫書稿通常是先把各章的主題列出來,然後再按書稿系統的要求排列好各章順序。最後比較各章書稿編寫的難易程度,先寫比較容易寫的章,不一定要嚴格按照章的順序編寫。這樣可以充分保證圖書的創作進度,也不會給自己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如果總是啃那些難寫的章節,很可能花去好多時間還無法完成,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可不看時間過去了大半,而書稿內容卻僅完成了非常小的部分,這樣勢必會給自己加大壓力,後面的書稿質量就很難保證了。相反,如果先把所有容易寫的書稿完成了,最後即使還有一些章沒有完成,在整部書稿中也只佔有少部分,這樣就不會存在太大的心理壓力,對如期完成更加有信心。畢竟只有少數幾章了,無論再困難,只要有時間還是可以完成的。
 
七、時間充裕是保障
 
時間是做任何事件的最好保障,像書稿創作這樣一個比較大的系統工程,時間就更顯得重要了。有些作者為了趕進度,想盡要能多寫幾部書,往往會要求自己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一部書的創作。這樣一來,不僅會給自己帶來相當大的心理壓力,整天都在數著指頭過日子,同時還會給書稿質量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根本沒有保障。
我在這方面非常有體會,我一般給每部書稿定的時間比較長,通常要比實際完成時間稱長些。因為長時間寫書肯定會很累的,連續工作幾天後會要休息的,也可能在寫作過程中有些事耽誤了,如果留有足夠的時間,就不怕這些事了,休息或者耽誤幾天也不會對整個書稿創作進度有什麼影響。也因為有了充裕的時間保障,也不會出現太多的趕稿現象,當我出現不想寫,或者感覺有些累的時候就會休息一下,甚至幾天。因為我知道,書稿質量才是最重要的,趕出來的稿自己都不滿意,又怎能令讀者滿意呢?
 
八、資料準備不可少
 
一談到寫稿,人們馬上想起“天下文章一大抄”這句話,當一看到書稿中的某些內容在其他某地方見過時就會說是抄某人,或某公司材料的。其實我認為是不正確的。
 
IT類稿件與文學類稿件不一樣,文學類稿件可以完全憑自己想象,但IT類稿件一般是不可能的,因為在IT類書稿中介紹的不是產品,就是技術,通常是產品和技術的統一。而這些產品和技術一般都不是作者自己開發的,如果不抄一些產品或技術資料,又該如何寫,又如何給讀者最系統、最專業的知識介紹?難道全憑自己想象?這是不可能的,特別是一些理論方面的稿件,如網路基礎。最專業的理論肯定是產品或技術開發者,所有的產品和技術資料一般也都是來自於開發者。所以,在寫書稿前,蒐集、準備一些相關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是網上搜尋到的,但我更多的是採用開發者官方網站的,因為它們的資料更加權威。
 
當然,在這裡我不得不說明的是,我主張引用一些產品和技術資料,並不等於主張抄襲,只是引用一些主要產品引數和技術原理,更多的應用方案和經驗介紹則應由作者自己來完成。
 
以上就是我總結出的八大書稿創作經驗,其實還有許多,只是因時間和篇幅關係,就先介紹至此。這樣“十年創作之路回顧”系列就全部完成了。以後有什麼新的心得,我會隨時與大家分享的,也希望各位與我一起交流、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