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工程師之道,當一名有靈魂的DBA

kuqlan發表於2015-04-01

 最近腦海裡偶爾出現的一些想法讓我有那麼一點點的衝動,這些想法雖然不是很系統,但還是決定記下來分享一下,為什麼把不成熟的東西寫下來呢?因為過去太多的“不成熟之思”就因為等到成熟了再寫之念而已經忘得一乾二淨。面對資訊爆發的快速變化時代和生活成本不斷上升的現有社會,太多的往後“留”,等閒了再寫的很多記憶,最終拖延原因變得化為烏有。

 

        無論我們選擇的電子工程師、通訊工程師還是資訊工程(IT)師之道,學習和積累經驗過程還是基本類似的。也許我們也不具備什麼天賦,也沒有什麼背景(培訓機會等),一開始工作時我們也許會受到歧視或不公平的對待….,總而言之,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選擇了這個漫長的“辛苦”之道。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除了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還有一些小細節和習慣的堅持,隱形的塑造我們與別人的不同。選擇技術道路我們,一般都是屬於低調、不怕辛苦、不怕犧牲的人群,但低調、不怕犧牲並不意味著我們是平庸之輩,我更不希望的是我們犧牲不為人知或被人善用後歸為自己。

 

         現代社會,無論學術派還是技術派,不太會“能歌善舞”的幾乎很難引起別人的注意。成功或功勞幾乎總是屬於那些有想法的產品經理們。說明時代對工程師們的定義和要求也開始逐步變化。與其抱怨訴苦,不如總結經驗改變自己。因為外界改變涉及到很多因素,需要很長的時間,而自己的改變大部分的情況下就看自己能夠下狠決心並堅持到底。另一種解釋就是,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當我們把太多注意力關注放在了抱怨及訴苦時,我們當然沒有時間來發現周圍的隱形機會或抓不住當下的時間。因此自己最近越來越覺得當一名有靈魂的工程師比當一名技術的奴隸者更具意義。

 

         文字的發明的代表著人類文明的起點,自從那一時刻開始,人類透過記錄生成了積累,透過積累和總結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化。實際上我們已經擁有很多很多優越條件或環境,只是我們沒有發揮其作用或把它視而不見而已。這些優越條件反而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懶惰,比如,我們天天透過工作、上網、微信、學習等等方式接收很多知識或資訊,而懶得拿起筆記錄或總結對我們有用的知識點,更不用說的重要技術環節的試驗或熟練。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覺得我們沒有時間或者說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因為沒有篩選或什麼都想要,因此我們很忙,這樣無為的忙碌讓我們變得越來越麻木,我們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比如,邏輯,我們幾乎明白,但是反過來問什麼叫邏輯時我們很難說得出基本的含義。還有計算機、TCP/IP協議、邏輯讀、物理讀、檢查點、Hash演算法等你真的明白並說得出什麼意思?建議多陪自己孩子或小孩,他們有多問為什麼的思考習慣,不要以為你很忙而沒時間陪孩子或思考。因為我們沒有沉下來思考過自己真正想要的,因此我們變得越來越迷茫及瞎忙

 

         20114月有幸參加Eygle(蓋國強)和Ora-600(李軼楠)親自授課的Oracle效能最佳化培訓。好像自從那一次起,Eagle從來沒有正式組織過對外的培訓。在培訓過程中,除了Oracle原理的循序漸進學習以外,Eygle仔細入微的學習和總結記錄習慣改變了我。就因為Eygle有了10年以上的良好工作、學習習慣,因此最終造就了與眾不同的ACED和優秀DBA團隊領導人。就說現在,按道理他也不缺錢而且他的時間比我們這些初級的菜鳥寶貴的多,但是他還是依然地堅持著寫書,我想他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錢,最近在微信裡看到“如何成為某一領域的高手”的文章。同時發現一個問題,在微信裡看的很多好的文章,今後查詢或溫故很不方便,因此決定在保證文章原文連結的基礎上,打算放到部落格裡。

 

          還有一個關於70後、80後、90後的標籤和各種說法。我有點兒奇怪的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炒作概念呢?比如說,時代是屬於90後的、把時代交給90後,還有什麼什麼的80後或70後等等。我承認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記憶裡、學習能力、反應力等生物特徵走向下坡,但我們不能過早認定自己“老了”而放棄夢想及奮鬥。很多東西並不是看不到就意味著沒有,具體說人的聽力範圍在20Hz2000Hz,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聽力範圍逐步下降。比如,小孩兒聽力範圍的我們確實聽不到,但這並不意味著那個聲波不損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會積累很多,也許能夠看到他們看不到的,不是靠視力或聽力,而是靠積累、經驗、專注,最關鍵的是敢不敢再突破自己瓶頸,更多障礙不是年齡而是思維和膽量。我記得95年我上大學時一位計算機老師的故事,他說他學計算機從40歲開始的,而當時他的同學都是那些20來歲的年輕人,他們曾經也嘲笑過他這麼大年齡的還要學習計算機。但是這個人2年前被國家評委任命為計算機軟體方面的院士關鍵因素還是自己,希望今後自己將更多精力放到當下自己提升和專注,而不是揣摩和懷疑領導或同事!有時候等我們學會發下不相關的,我們才能成長的更快。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8841027/viewspace-148092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