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呆子]讀書三兩事——《翻譯漫談》

黃炎雷發表於2014-03-20

----1024----

為了方便大家檢視文章,新做了一個全文目錄。

使用方法:

回覆:h    就能檢視所有文章

----1024----

昨天說了,我買了本電子書《翻譯漫談——怎樣翻譯更地道》,整本書以一個翻譯行家的角度分析了“翻譯”的那些注意事項,總的來看分為“技巧”與“例項”,按照作者的說法,後面“例項”的篇幅更大,裡面包含了前面“技巧”講解中不能總結出來的翻譯訣竅。

先說說我讀這本書的原因,我絕對不是突然心血來潮對“翻譯”事業感興趣了,而是讀了那麼多年書,不免會接觸到外國作品,沒上大學前更多的是文學作品,上了大學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外國作品更是讓人應接不暇,讀書過程中也經常遇見評論某本外文翻譯書籍時,大家普遍不推薦譯本,而推薦看原著的情況。

我也上過幾次“爛翻譯”的當,買回來後大呼“受騙”了。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知識面狹隘的緣故,“爛書”大多都有說不清楚的毛病,如:典故說不清、術語說不清、內涵說不清,更可怕的是有時候因為作者沒有通讀全文,而把百分之三四十的資訊全都遺漏掉了,等有精力、能力去閱讀原著時,甚至有一種根本沒看過這本書的感覺。

我看完第一遍《翻譯漫談》後,總結了兩點好處,大家對號入座,看下是否有必要出這6塊錢(1.5杯奶茶)去讀一下。

第一,有效提高“麵包屑”嗅覺。

簡單解釋下“麵包屑”,這是一個網頁開發的術語,大家都有這樣子的經歷,某網頁有很多連結,當你點過某連結後,該連結會被標記為不同的顏色(一般為深色),“麵包屑”就是為了讓瀏覽器瞭解使用者是否瀏覽過該連結而故意留下的線索,小時候如果用米和菜籃捕過麻雀的應該很容易理解。

《翻譯漫談》提到了譯者翻譯歷史典故的例子,大抵是說很多譯者翻譯挺到位,但由於自身知識面受限,很多典故都不能準確的表述出來,如果讀者看到這樣子的譯文而不瞭解這些原文中的“麵包屑”被疏漏的狀況,那麼至少有百分之十的資訊會被遺漏。

看了《翻譯漫談》後,今後讀譯文、譯本,對於一些諸如“耶穌十誡”這樣子的典故會更敏感些,這樣子讀完譯本譯本也能收穫和讀原著同樣的知識。

第二,學會按型別選書。

這一點很實用(特指愛看書的朋友),我在前面有一篇中總結過選書的技巧,無非就是多使用一些網站的推薦系統進行篩選,但篩選完還不算完,到底你選的這本書值不值得買呢,特別對於愛看外文書的同學,原著和譯本如果相差太多那就很有可能影響你對一本書的印象,有不少外文暢銷書到了國內口碑就低下來了,原因就是沒有翻譯好。

《翻譯漫談》提到了不同型別的作品的翻譯合格的要求,那些口碑差的譯本多半是不合格品,對於文學作品,傳統的按照“信達雅”這三點進行判斷,《翻譯漫談》裡面總結出來了五個翻譯步驟也可作為新的評判標準進行輔助選書。其中對於文學作品來說,“順”比“信”更重要,文學作品對準確還原原文沒有特殊的要求,只要意會即可。而嚴肅型別的作品,如科技作品,“信”比“順”更重要,按書中的說法就是“一千個讀者只能有一個哈姆雷特”,它必須做到精準的表述觀點。

有了上面的判斷,你也就能輕鬆的決定是讀原著呢,還是譯本呢。

朋友,如果你喜歡本文,歡迎轉載到你的朋友圈喲,讓更多的朋友知道**IT百問**吧。

//書的封面

===只做最真實的自己===

微信公共號IT百問

關注方式:

1、開啟微信搜尋微訊號ID:itbaiwen

2、或者掃描下方的二維碼

回覆m檢視文章列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