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簡史》裡讀資訊本質的迴歸史,重新認識你所在的行業

胡曉東發表於2014-05-18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唐太宗的這句話可謂道出了讀史的本質。但是,人類歷史並不是那麼完善,政治永遠是歷史的主角,而有些更為強大的力量卻被選擇性失憶,比如——資訊!為資訊做史似乎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需上溯人類萬年,橫跨幾乎所有主流學科,並需對未來做出準確的判斷與預測。更為困難的是,在這個資訊化的時代,要建立什麼樣的高度讓它不僅對IT業者有用,也要對各行各業的管理者發揮價值?但是,居然有人做到了?!

他叫詹姆斯·格雷克,全球知名的科技人文作家,早在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開創新科學》就銷售過百萬,也讓“混沌”“蝴蝶效應”這些名詞廣為人知。他寫的這部書就叫《資訊簡史》,為了這本書他耗費了七年的時光。

事實證明,他成功了,《資訊簡史》在剛問世的2011年就獲得了亞馬遜最佳圖書、《紐約時報》暢銷書、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圖書獎等殊榮。而在今年11月,本書簡體中文版由圖靈出版紙書,多看閱讀出版電子書。為什麼中文版要遲至兩年後,原因非常簡單,它的翻譯太難了,本書每一頁的資訊量都很大,而且作者學科涉獵之廣、查閱資料之多世所罕見,幸運的是,七年寫作、兩年翻譯的辛苦並不浪費,無論是圖書的內容還是譯本均屬上乘。

為《資訊簡史》做書評是件很有壓力的事情,在一代代需仰望得見的先賢面前,在波瀾壯闊的資訊發展程式面前,在一本書讓你讀懂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面前,我寧願你把下面的文字看做一段學習筆記。

本書的簡體中文版序言由小米董事長雷軍寫就,他在開篇中提到:“投身資訊產業三十年了,從對電腦感興趣的那天開始,我就總在想:資訊的力量來自哪裡?它為什麼會具備如此強大的力量?又該如何駕馭這一力量?此後的三十年間,資訊極大程度地釋放了人類的能量,它所創造的價值超過了之前五千年的財富總和,但至今‘資訊’這個詞卻無法找到一個精準的解釋;在這三十年間,產業化的資訊就像一部200嘜的汽車行駛在未來之路上,但我們並不知道它要開到什麼地方。也許本書的作者格雷克遇到了和我們一樣的問題,不過他採用了一個獨特的角度,用歷史這面鏡子,去探尋現實,或許——還有未來。所以,用今天的眼睛去看這部描述昨天的《資訊簡史》會是一件有趣而有意義的思想旅行……”

雷軍的這篇序言可謂本書的導讀,因為從史書角度來看,你很難看到資訊的簡史的影子,它將資訊史上的關鍵節點抽離出來詳細地記述了它的發展與推演過程,但在記敘中卻不止是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跨越時空與學科的全貌展現。這就對閱讀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作者嚴謹的寫作手法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不同學科的專業術語與公式。所以更簡單的閱讀方法就是先跳開這些東西,讓我們將歷史與現實聯絡起來,在比對中反思,在與例項結合起來會更容易讀一些。

比如本書的第一章“會說話的鼓”,它講述了人類歷史上最原始的資訊傳遞方法“鼓語”,這是一種在當時非常高效的資訊傳播方式,但它卻是無序的,在鼓語中存在大量的冗餘與碎片化資訊。有趣的是,這個問題似乎與今天人們遇到的資訊困擾暗合,但作者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它告訴你資訊冗餘恰恰讓資訊傳遞避免混淆,碎片並不是資訊垃圾,在一定的資訊組織方式下,可以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全貌!當然,你知道,在大資料分析工具下,這並非一件很困難的事,你不知道的是,這一最新的技術成果居然可以在蠻荒時代找到依據。

緊接著,作者在“持久的文字”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讓我們看到早在五十年前,一位叫沃爾特·翁的神父與人類文明學家就準確預測到電子時代將造就口語文化的復興,這一預言在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文字已經由書本變為社交網路,文字的意義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變遷,從而導致思維的變化。當對話取代聽講,當個性取代共性,當封閉轉向開放,人的思想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資訊成為社會的第一生產力。 這難道還不夠驚奇嗎?

在社交網路籠罩的今天,人類主要的溝通手段由書面文化轉為文字化的口語文化,這些居然是資訊史上早已探尋過的軌跡!

這本書在用資訊的歷史無數次地向你展現這些驚奇,比如“地球的神經系統”在講述電報的興起時,我們會發現兩百多年前的人面對電報與今人看待網際網路的認識過程如此地相似;在“認識隨機性”中,你會深刻意識到資訊、隨機性和複雜度三者的等價。

《資訊簡史》確實是一本“易上手、難精通”的書,如果你僅僅對IT感興趣,固然可以拋開專業術語不理,它也會慷慨地利用引人入勝的故事為你講述資訊的全貌。但要精讀卻並不容易,因為你至少需要對資訊理論、熱力學、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有基礎概念的認識,還需要有一些哲學與邏輯學的常識。否則你很難體會“夏農說資訊是熵、維納則說資訊是負熵”“自然選擇偏愛那些與其他基因一起能勝出,同時反過來其他基因與它們一起也能勝出的基因”“思想保留了生物體的某些屬性,思想也傾向於維持其結構並繁衍生息”“資訊的物理屬性與量子位元”等觀點的精妙之處。不過,我還是強烈建議您不妨花點時間來看這本書,您只需簡單搜尋一下某個關鍵詞,但它會為您開啟一個新世界。

但是,我必須明確地提醒您,《資訊簡史》不僅僅是一本科技書!事實上,它在字裡行間無處不體現出頗具見地的人文光芒。

格雷克試圖提醒人們,資訊的“意義”將在今天凸顯出更大的價值!當前網際網路的指導思想可上溯到夏農的資訊理論,資訊理論排斥了“意義”的作用,更多強調技術的力量。當網際網路走過了蠻荒的階段,當我們被碎片化、無序的“全噪音”資訊包圍時,是否意識到需要回歸於人文?當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可以用0和1來描述的時候,是否意識到心智的價值?

格雷克對此給出了他的解釋:“資訊不只是我們不堪重負的圖書館和Web伺服器中存放的那些內容,它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血液、食物和生命力’。人類意識、社會、地球上的生命,乃至整個宇宙,歸根結底都是位元……”這是個巨集偉的概念!為了說清楚這件事,格雷克不惜從非洲的“鼓語”開始這一漫長的求證過程,途徑文字的價值思考、考德里和他的詞典故事、巴貝奇的機械計算機、電報電話的系統邏輯、夏農的資訊理論和圖靈機、生命編碼科學、量子力學的“資訊物理論”,一直到今天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此書對資訊的產業化程式中浩如煙海的數字英雄與明星產品都未提及,唯獨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去詳解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是完全網際網路的內容組織與傳播方式,它通過話題去凝聚興趣人群,用規則去鼓勵與管理內容,將技術與人的力量融合在一起。

我們通常將數字化理解為一個介質變遷概念,這是一個錯誤!從資訊的角度來看,網際網路打破的是紙書為代表的知識凝聚與傳播方式,紙書的落後性並不僅僅在介質的,更是內容結構、體驗設計、編輯過程、思維方式與時代的整體脫節,更重要的是,在資訊時代,連知識的定義都變了,“學富五車”的資訊擁有能力、“皓首窮經”的資訊理解能力不再是知識的本質,知識更新為資訊的應用能力與創造能力。

當“知識”的定義都可以為資訊發展所顛覆的時候,身處資訊化時代的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你所處的行業?

讀這本書也是如此,它無意給你談資,而重在幫你指引未來的方向。

說到顛覆,做為資訊從業者,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我會被如何顛覆?這是一個糾結於顛覆和被顛覆的行業,資訊產業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流行,而今天的流行最終會被下一個流行所顛覆。資訊是人的鏡子,在技術更新與模式興替展現出瞬息萬變的色彩,但當我們穿越人的心靈,卻發現千百年來沒有太多的變化。在資訊世界的另一面,如果忘記關心“人”的本身,我們最終也將走向迷失。

《資訊簡史》是資訊的歷史,更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世界的發展史,需要它的不僅僅是IT從業者,而是我們每一個不願被時代淘汰的人,因為格雷克告訴你——萬物皆位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