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際網路對企業管理的三個影響

程慧發表於2014-09-04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傳統的管理邏輯已被打破。200年來,在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上,三位古典管理先驅給我們留下的三個經典理論受到挑戰。首先是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化、標準化管理方法。泰勒認為要用科學化的、標準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經驗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於是有了大規模的生產線。而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開始希望被企業當作個體,而不是整個市場對待,原來企業大規模製造逐漸轉向定製,柔性個性化精益生產將逐步成為主流。第二個是馬克斯·韋伯提出的組織理論。在組織社會學的基礎上,韋伯提出了科層制,以層級制、非人格化等為特徵來組織企業。而網際網路時代是去中心化的,每個人都是中心,沒有中心,沒有領導,科層制會被改變。第三個是亨利·法約爾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論。法約爾從“辦公桌前的總經理”出發,提出在企業管理的五大管理職能。而網際網路時代,“認知盈餘”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憑自己的意願來消費、創造和分享時間和技能,全球資源可用造就了“分散式管理”,全球都可以是企業的資源庫。
相應的,也影響了企業管理方式方法。
1、資料成為決策依據。大資料的本質價值,是化數為據,用規律預測未來,輔助決策。這將影響企業怎樣做誰來做的決策文化,企業的決策者從一些高薪人士(hippo)的直覺和經驗,轉變為注重事實,讓資料做主。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在於技術的應用,而在於原有執行慣性要被改變。可以學習的榜樣是亞馬遜,這家與其說是電商,不如說是大資料企業的企業文化,就是資料導向型。亞馬遜通過跟蹤使用者買了什麼,檢視什麼產品,瀏覽網站的習慣等等,為上架/個性推薦什麼樣的產品、新商業投資專案是否上馬等決策,提供了資料的支撐。
2、使用者來做員工考核。大資料時代讓使用者成為商業行為的主宰者。或許以前,企業還有可能利用資訊不對稱,讓使用者認為自己提供的產品是最好的,以產品為導向;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獲取資訊手段多樣,加上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盛行,市場無疑轉向使用者為導向。員工的獎懲,不再以上級的評判為標準,而應該轉到使用者的滿意與否。以海爾為例,在 “按約送達,超時免單”的考核中,由使用者來評判是否超時,使用者點贊還可以受到獎勵,使用者提出投訴你就有問題。這真正體現了“以使用者為中心”。
3、業務創新重構價值鏈。在以使用者為中心後,企業需要盡力調動、配置所有資源來快速滿足使用者需求。而用整合內部組織提升運作效率方法後,企業往往通過大資料、物聯感知等技術分析優化企業價值鏈,以追求業務創新,從而帶來效率最大化。這實際上用業務創新實現了將價值鏈帶到更高的價值空間。最典型的例子莫如阿里巴巴,將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生生轉成了金融公司 、雲服務公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