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網際網路思維改造企業文化

程慧發表於2014-09-16

移動網際網路快速擴充套件、全面滲透到各個領域,使得我們的企業發展也將面臨新環境、新問題、新挑戰,員工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人際關係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何與時俱進,用網際網路的思維建設企業文化,引導員工把思想統一到企業發展上來,為企業基業長青發揮軟實力的作用,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新課題和新要求。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時代的文化有什麼特徵。 首先是網路化。按管理大師德魯克的說法,網際網路最大的影響是消除了距離。網路拉近了世界的距離,甚至是“零”距離。沒有企業(人)可以左右使用者的知情權,大家可以瞬間知道全球的資訊。比如使用者要買一部手機,瞬間就能在網上查到最適合自己的價格。4G+雲端計算+智慧終端+各種業務+平臺,聯接了虛擬世界和實體世界。 第二是平臺化。所謂平臺,是可以快速配置資源的框架。企業對員工而言不僅是管理者,而是員工的平臺,能夠創造機會、創造價值的平臺。企業對供應商和使用者而言不僅是商家,而是共同迅速個性化滿足使用者需求、成就供應商的平臺。因為所有的資源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配置,平臺已經成為驅動網際網路時代前進的原動力。
針對上述移動網際網路的特點,創新企業文化建設方法可以從以四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使用者”參與企業文化建設。誰是企業文化最主要最大的使用者?毫無疑問是員工。員工是最瞭解企業的人,從自己的工作崗位和思考角度出發,能提出許多有益的意見。網際網路思維最核心的理念是“使用者思維”,“得使用者者得天下”。文化建設,並不僅僅是黨群部、綜合部來做,更需要廣泛而創新地讓員工自主參與企業文化建設。
這是需要花費心思來設計的,常用的方法包括徵文、演講,座談、勞動競賽等形式,當然還可以藉助新媒體手段。比如可以在公司微信公眾平臺上,用手遊大賽的形式來做文化理念基礎知識的傳播,員工可通過手機客戶端參與答題,全部答對就進入到“大轉盤”的闖關抽獎環節。每週再出積分排行榜,激勵大家參與。
從傳播學的角度說,越是參與人多,他們越會對結果投入更多關注。只有企業所有員工參與其中並共同認定的文化,才能做到發自內心地相信並接收。才能願意去實踐和傳播,才是真正的文化建設。
其次是“持續迭代”的文化落地方式。“入腦”、“入耳”、“入心”是文化落地的三個要求。常用的手段包括貼標語、背理念、做演講等。在網際網路時代,可以借鑑移動網際網路式的傳播、溝通方式。比如基於員工使用手機的頻繁,可以建立起飛信、微信的企業聊天群,相關管理者可加入與其交流;對不好公開說的不滿情緒,可以專設一個匿名箱中接收。再輔以線下的活動,必能以疏代堵,形成線上線下並行的多維度、多方位的溝通。還可以利用的方法包括建立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平臺釋出企業各項活動資訊,提高員工主人翁意識,並以積極健康向上的資訊引導員工思想,傳播正面資訊,讓員工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生活。
正如“敏捷開發”是網際網路產品開發的典型方法論,文化落地的方法還可以通過對員工參與程度及評價資料的分析,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就象Zynga遊戲公司每週對遊戲進行數次更新、小米MIUI系統堅持每週迭代類似,文化落地方式可以允許有所不足,但要在持續迭代中完善。
再次是充分發揮非正式組織的作用。網際網路時代,營銷體系中官方說法的影響力越來越弱,相同背景相同消費能力的人群直接營銷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一個企業中,除了官方組織外,員工因相同興趣自發形成小圈子即非正式組織,正是交流、抒發自己的感想與情感的非正式組織。在某種意義上,作用將大於官方的宣貫,如果能有意識地使用,將能很好地引導員工提振士氣。比如阿里組建的“阿里十派”(諸如電影派、殺人派、美食派、寵物派、精舞門、足球派等),公司在給予一定支援的同時,委派了被稱為“政委”的人與員工共同管理。“政委”的人選通常是既懂業務又代表公司政策、擔負價值觀宣導職能的同志。
正如管理學家巴納德認為,非正式組織能夠提供包括“從事正式組織所不便溝通的意見、資料和資訊,通過配音組織成員的服務熱誠以及對權威的認同感而維持組織團結,藉助於非正式組織的互動關係,避免正式控制過多、過濫”等不同的積極作用。
最後是用平臺型組織驅動利益機制。利益在人們的思想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根據馬克思的利益理論,利益以人的需要為前提和基礎,是人與人之間因對需求物件的依賴而產生的相互關係。所以馬克思說“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在經濟學中,“利益機制”指以利益為槓桿,調節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工作狀態的機制、功能。當然這裡所指的“利益”,包含了物質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等等在內的“利益”。
傳統的做法包括通過對工作表現好的員工採取多種物質鼓勵;用表揚、學習培訓等精神利益來協調物質利益關係等方式。而網際網路時代,可以借鑑“平臺思維”更好驅動利益機制。平臺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企業打造一個內部“平臺型組織”,將建設一個適合時代的利益激勵機制,把外在的強制變為內在的驅動。如海爾提出“員工創客化”,將8萬多人分為2000個自主經營體,讓員工成為真正的“創業者”,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