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s系統的陳年往事

吳吉慶發表於2014-12-16

Basic、硬碟和軟盤

我大學學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是Basic,當時這門語言就處於被淘汰的狀態了。Basic沒有函式的概念,只有GOTO。在直譯器裡,寫每行程式碼的時候還要在前面加上行號,寫完輸入一個RUN,回車,就執行了。應該是老師教得不好,學完這門課後,變數、順序、分支、迴圈什麼的,我一點也沒概念。

由於年代太過久遠,只找到一張QBasic的截圖

因為第一次接觸電腦,當時還鬧了個笑話。總是聽老師說硬碟軟盤的,我不知道所指為何物。老師發給我們兩張軟盤。一張5.25英寸的大軟盤,一張3.5英寸的小軟盤。因為大軟盤是紙外殼,比較軟,我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軟盤。小軟盤是硬塑料外殼,比較硬,我就認為這是硬碟了。直到學了《微機原理》,我才恍然大悟。

3.5英寸軟盤和5.25英寸軟盤

Dos和UCDos

學校的硬體設施比較差,雖然當時win98已經開始發行,但機房裡還都是486電腦,裝著DOS系統。我對DOS系統倒是很感興趣,通過敲命令操作檔案,感覺很牛逼。

聽說UCDOS可以輸入中文,我就進了UCDOS,用拼音在那個藍底白字的EDIT程式裡打字。第一次看見自己的文字變成了方方正正的宋體,那個興奮啊!還把自己敲的文章儲存在軟盤裡。結果軟盤太容易壞了,抽插幾次就讀不出資料了。

UCDos

我還在UCDos裡面玩WPS,在Dos環境下,WPS還不是所見即所得,還需要在正文中加一些標記。

UCDos下的WPS

我還有玩那100多K的超級瑪麗,有時也通過命令列進入win3.1去看看,只是沒多大功夫就當機了。

基於dos的win3.1

五筆輸入法

當時的拼音輸入法還不夠智慧,五筆輸入法正流行,同學們被那些五筆口訣搞得暈頭轉向。

我不喜歡背東西,琢磨了一下碼錶,發現了規律:五筆就是以橫、豎、撇、點、折為首筆畫區分字的組成部分(叫做字根),繫結到不同的鍵位上。規律很簡單,GFDSA是橫開頭的字根,HJKLM是豎開頭的字根,TREWQ是撇開頭的字根,YUIOP是點開頭的字根,NBVCX是折開頭的字根,每組鍵位上的字根可以說按一、二、三、四、特殊來分組。講明白點,比如GFDSA上的字根,分別對應著一橫的、兩橫的、三橫的、四橫的、特殊的。大致規律如此,還有一些特殊的字根,可以通過聯想繫結到鍵上。

知道了大致規律,我就對著課本上的內容玩拆字,等在心裡拆得熟了,就去機房裡試。用兩節課算是把五筆學會了。

雖然到現在我還知道怎麼拆字,但一直沒怎麼用五筆。因為寫文章時想著拆字,太影響思路了,還是拼音用起來自然。現在我用雙拼,既快速又不影響思路。

微機原理和C語言

隨後我們開了《微機原理》課,我才知道原來計算機的核心是那個機箱,裡面有CPU,記憶體,硬碟。顯示器、滑鼠、鍵盤都只是外設而已。我對微機原理很感興趣,仔仔細細地讀了兩遍。有不懂的就去問那個湖南籍女老師,她大概沒見過這麼較真的學生,有點招架不住,看見我就跑。

再之後我學了C語言,這才是讓我很有收穫的程式設計課。教程就是譚浩強的《C語言程式設計》,老師是清華畢業的一位老教授,他說:“好好學吧,這裡面的東西一輩子也學不完。”

當時的IDE就是DOS下的Turbo C,藍底黃字,沒有語法高亮,沒有智慧補全,好像連自動縮排都沒有,要手動Tab或者空格,更別說查詢變數的定義和引用了,估計在這種環境下寫個大程式要死人的。而同時代的開源社群,肯定在使用vim和Emacs了。在那個時代,開源界的開發環境應該是比微軟高階的。(因為我當時對程式設計的高階特性沒有見識,估計對Turbo C也不夠了解)

Turbo C整合開發環境

這個時候,我發現可以把自己寫的c程式編譯生成exe,和dos系統下的命令一樣,很有成就感,於是沒事就去公共機房寫程式。結果,後來上面來人對學校進行計算機水平抽測,我還得了第一名,其實當時只會氣泡排序。

後來,我還是用過Dos系統。那是為了玩經典的Dos遊戲,用虛擬機器裝過Dos。再後來,我發現了 DosBox 這個玩老遊戲的好東西,就徹底拋開Dos了。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 這裡 給我打賞,五分一毛也是對我的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