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不僅僅是化學
元素,構成世界的質料,認識自然的起點
元素知多少
本書的封面封底是把各個元素依次列出來。所以我拿到本書,第一件事是翻到封底,看看第112、114、116號元素是怎麼寫的。
這是因為我前一段時間在找相關資料時發現,國內網站,包括化學學會等官方網站上,對元素週期表的更新資料非常少,大多數找到的資料還是多年以前的,只更新到105號左右。這讓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元素週期表如此有名的東西,相關官方網站對它卻如此冷漠呢?
2012年2月19日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537歲”生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選擇在這天宣佈,第112號元素正式以哥白尼的名字命名,相應的元素符號為Cn,中文名為(釒哥)。把偉大科學家的名字列入元素週期表,是向他們致敬的一種方式。96號元素的名字是鋦(Curium),是以居里夫婦的姓氏命名的,實際上98號及之後的元素正式名稱,均是以在偉大科學家的姓氏起名。科學普及範兒能做到這份上,也必須說,相關機構還是很是費力一些心力的。
114號(釒夫)、116號(釒立)元素的正式名稱則是在2012年5月30日被正式採納,中文名出來要更晚一些。但如此重大的事件,在中文網路裡竟然幾乎毫無動靜,這實在有點令人費解。(當然,國外原版科普圖書也有不少留白甚多,沒能及時更新。)不過這本《圖解化學元素》給我了一個驚喜,112、114、116號元素端端正正地印在了封底上,看來原版作者和中文譯者編輯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元素,不僅僅化學
本書的書名裡有“化學元素”幾個大字,前言開篇卻洋洋灑灑地寫5頁原子結構的物理知識,直到第6頁上才開始說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為什麼會這樣的呢?當然很多人會想到,化學結構也是以物理結構(質子、中子和電子)為基礎的,尤其是電子的量子行為,決定了物質的性質,包括化學性質。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諾貝爾化學獎變得越來越不“化學”,被科學界戲稱為“理科綜合獎”。但我想指出的是,我們習慣用的“化學元素”這個名詞,是出於歷史習慣,其實應該說是不嚴格的。
正如本書導讀“元素簡史”指出的,“元素”這個詞的產生,是古代哲學家在思考世間萬物是有什麼構成。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是土、氣、火、水以不同的方式混合、轉化構成了各種物體(天體則是水晶一樣的第五種元素“以太”);中國古代則以為構成世界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它們也可以相互轉化、影響。由於這樣相似的想法,古代各民族都存在煉金術士,把各種物體混合燒製,期待煉出黃金或長生不老之藥。雖然鍊金術的目的是荒唐的,卻是化學研究的前身。
波義耳(他提出了氣體“波義耳定律”——密閉容器中恆溫的定量氣體,其壓強和體積成反比關係)在1661年出版的《懷疑派化學家》裡鼓勵人們質疑煉金術士那些似是而非的解釋,用科學方法解決“這個世界到底由何構成”這個難題,推動了化學分析法。他提出,元素是一些“最簡單、最原始、最純淨的粒子”。法國大革命前夕,拉瓦錫在《化學基礎論》裡提出,元素應當定義為不能夠被分解的物質。拉瓦錫使化學定量化,從而指出氧氣是一種元素,還把水分解成了氫和氧。就這樣,到1869年門捷列夫提出了元素週期表時,化學家們已經分離並確認了63種元素。
“元素週期表”這個詞有時候被冠以“化學”,就是因為在我們潛意識中,還沒能及時意識到所謂“化學元素”其實就是古代哲學家們孜孜以求的“元素”,也就是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成分。化學對於元素的研究,物理學家對原子結構的研究,最終破解了“這個世界到底由何構成”這個千古之謎。古人關於四元素或五行的猜測被證實是錯誤的,元素這個詞也早已拋棄了舊形式,獲得了新的科學涵義。所以,當嚴格說起“化學元素”應該直接以“元素”(element)代替了。而且“元素”這個詞本身已經精準地體現了其科學和哲學涵義,是對其本義的恢復和尊重。
這個世界的驚人簡潔
現在已經正式命名的一百餘種元素,本書沒有按序號一一講來,而是按照“族”(即元素週期表的縱列)的順序進行講述,同族內的元素性質類似而漸變,易於讀者把握。而且這種安排,充分體現了本書作者在前言開篇引用的著名行星物理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的話——“現代物理學與化學將紛繁複雜的世界變得驚人的簡潔明瞭”。
確實,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世界紛繁複雜,難以把握,人們才會產生了各種奇奇怪怪的觀念。現代科學直指本質,告訴我們周圍普通物質組成不過是質子、中子和電子三種粒子(還可以算上我們賴以觀察世界的光子,),它們直接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們所見的大千世界。現代物理學和化學在原子分子層次上的工作,就是試圖理解這些相互作用。
對於每一種元素,作者根據其重要性和研究深入情況進行了或多或少的解釋,長的有幾頁(如鐵、氮、氧),短的只有幾行(如在週期表中被排擠到只能另起行的鑭系、錒系元素)。作者還把由人工核合成才得到超鈾元素也單列為一類,這是現代物理學“摻和”化學工作的典型代表。 如果你求知之心尚在,期待了解我們周圍的大千世界,如果你覺得化學很難不近人情,那麼你應該試著讀一讀這本獨具特色的元素書,認識我們這個複雜到極致、又簡單到極致的大自然。
本文轉自松鼠老孫發表在豆瓣上的讀書筆記,原文連結:http://book.douban.com/review/7319886/
孫正凡,天體物理學博士,科普作家、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編輯、知名科學傳播團體科學松鼠會會員。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中心,研究方向為宇宙學。對科技史、人文歷史廣泛涉獵,近年來關注科學革命及其影響。已發表科普文章百餘篇,翻譯科普書十餘本,科普講座數十場。
相關文章
- NoSQL——not onlySQL不僅僅是SQLSQL
- Redis不僅僅是快取,還是……Redis快取
- Linux不僅僅是開源Linux
- 電子競技,不僅僅是遊戲遊戲
- 你的工作不僅僅是程式設計程式設計
- iCloud不僅僅是為了雲音樂Cloud
- Valve正在招聘各種學術人才,不僅僅是做遊戲遊戲
- 學習風變程式設計,學會的不僅僅是程式設計程式設計
- CDP營銷方案 不僅僅是資料整合!
- 前端魔法堂——異常不僅僅是try/catch前端
- 程式設計師不僅僅是寫程式碼程式設計師
- 資料隱私不僅僅是指機密性
- 為什麼 async/await 不僅僅是句法糖AI
- 深入認識 vue-cli:能做的不僅僅是初始化 vue 工程Vue
- 實踐敏捷估算(1)——不僅僅是估不準的問題敏捷
- 虛擬化不僅僅只是一種技術?薦
- AI是一個真正的系統而不僅僅是軟體AI
- Apache Flink,流計算?不僅僅是流計算!Apache
- DBA不僅僅是管理資料庫--也要管理好需求資料庫
- 拿工資不僅僅是讓你寫程式碼的
- 雲不僅僅是一種全新的IT基礎設施
- MongoDB進階之路:不僅僅是技術研究,還有優化和最佳實踐MongoDB優化
- 不僅僅是前端er——折騰伺服器武裝自己前端伺服器
- 重要 | Spark和MapReduce的對比,不僅僅是計算模型?Spark模型
- 【虹科分享】Redis 不僅僅是記憶體資料庫Redis記憶體資料庫
- DBA不僅僅是管理資料庫--也要管理中介軟體資料庫
- android socket聊天室——也不僅僅是聊天室Android
- 風變科技,讓學習不再僅僅是“輸入”
- 深入理解BERT Transformer ,不僅僅是注意力機制ORM
- SmartCode—不僅僅是功能強大的程式碼生成器
- IBM Watson啟示錄:AI不應該僅僅是炫技IBMAI
- 為什麼說六西格瑪不僅僅是資料運算
- 智慧手機紅辣椒金典評測:不僅僅是實惠
- iPhone5,釋出的不僅僅是一部手機iPhone
- AI之父:大模型不僅僅是預測下一個符號AI大模型符號
- 不僅僅是深度學習,楊強眼中的人工智慧與CCAI 2016深度學習人工智慧AI
- 圖解老齡化程度 出走:不僅是東北——資訊圖圖解
- Oracle 不再僅僅是資料庫Oracle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