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訪談:人們不想以舊的方式生活 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ituring發表於2014-11-27

  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畢業於義大利都靈大學數學系,1983 年來到矽谷,在奧利維蒂公司任職工程師,長期從事人工智慧研究和網際網路設計。斯加魯菲曾是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還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學。20 世紀 90 年代,他曾率先在網際網路上開發自己的新聞網站,《紐約時報》曾經在 2006 年以《史上最偉大的網站》為題對其進行專題報導。斯加魯菲現在是自由職業者,主要工作是為矽谷和歐洲的公司提供諮詢以及在大學講學。他興趣廣泛,在心智 論、文學藝術、音樂史等領域多有著述。

  皮埃羅著有《矽谷百年史——偉大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歷程》一書,該書以編年體的順序,詳盡地記述了自 1900 年至 2013 年在這片美國西海岸的土地上所發生的重大科技事件,生動刻畫了在這裡湧現出的一代代科學家、企業家和投資家。

圖靈訪談:人們不想以舊的方式生活,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問:你認為有可能“製造”出一個新矽谷嗎?對你來說,這個地方最可能在哪裡出現?

  我認為不可能。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每個地方都需要從矽谷以及其他成功的例子中學到一些經驗,但重點是要著眼於自己的情況。 矽谷並不是高科技領域唯一成功的案例。日本在過去的 50 年間有著比矽谷更多的發明創造。而 WWW 和智慧手機都是在歐洲發明的。不同的模型可以獲得同等的成功。竭盡全力模仿矽谷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問:對於網際網路和軟體產業,亞洲充滿了各種機遇,但是亞洲的工程師卻越來越想要移民美國,而美國的工程師卻很少想要移民亞洲。排除個別地區較大的貧富差距,你認為這種現象後是否有其他的重要原因?

  慣性的力量很難改變。現在的慣性就是灣區才是充滿機會的地方。而年輕的亞洲人感覺他們自己的國家老舊而無聊,而且也沒有西方的自由和法律規則。

  無論如何,這裡也有明顯的例外:新加坡、日本以及韓國。在加利福尼亞只有很少的移民是來自這些國家的。所以問題主要來自印度和中國,而對於這兩個國家來說移民到世界各地是一種有著千年歷史的傳統,而且這些國家在社會某些方面還很落後,比如收入水平、法制以及民主政治。

  問:中國孕育出了幾家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且創業公司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多。對你來說中國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創業公司嗎?

  我不知道。我沒有生活在中國,對於我來說,我很難判斷一條關於一家朝氣蓬勃的創業公司的新聞是真是假,在矽谷我更容易判斷出哪個技術是炒作出來 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不過是好的市場營銷,但沒有實質內容。遺憾的是我沒法遠端判斷中國的創業公司。我懷疑很多矽谷的風險投資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也 是他們更傾向於把錢放在衰退的歐洲,而不是繁榮發展的中國的原因。

  問:由於中國切斷了一些國外的服務,所以中國的網際網路環境也很大程度上有別於世界其他地方。舉個例子,多數中國人並不使用谷歌和 Facebook,而是使用中國的類似的服務。在這樣的環境下會產生什麼樣的網際網路產業?

  這樣的制度會造成重大的損害,中國仍然在付出代價(比如,在過去中國的科學發現數量少於大多數國家)。在世界網路中,有上億個重要的簡報,YouTube 視訊,Facebook 討論,事件,論文,等等等等,而這些都不會在中國出現。這樣的損失是無法計量的。

  問:極客和書呆子在世界範圍內變得越來越流行。你認為極客文化會如何影響網際網路和軟體的發展?

  我認為極客和書呆子一直以來都很流行,只可惜他們過去只是工作在田間和工廠或者傳統辦公室裡。不要相信好萊塢的電影和流行音樂:-) 姑娘們一直都想嫁給努力工作的好男人,而不是機車小朋克。而男人們也都想娶值得信賴的好女人,而不是街頭朋克妹。

  真正改變的其實是人文科學的受歡迎程度。如果你在寫詩或是學習儒學,那麼沒有人會覺得你很酷。幾乎沒有朋友會向你詢問這些事。沒有人會在 Facebook 上點選“喜歡”。而且很多大學都表示人文學科的招生在下降。我認為一個社會如果只傾向於科學/科技,或只傾向於商業/管理都不會是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

  問:新的社交平臺和老的社交平臺很多都是根據年齡層來區分的。會有一種不跟著自己使用者一起衰老的長青的社交平臺嗎?

  不會有的。社會總在改變,社交關係總在改變,社交媒體也將改變。問題在於改變的速率是會升高還是下降,我傾向於認為速度正在減慢。

  問:全世界範圍內的巨頭公司在自己的領域內都有著遏制創新的作用,就像是搜尋引擎領域的谷歌和百度(中國)。你認為這樣的統治地位有一天會終結嗎?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發生?

  巨頭公司的崛起在所有產業內都發生過。

  大多數處於巔峰的產業都是由幾家巨頭統治的。而且這些企業出現的時間都很早,所以我們就停止了關注。當通用電氣、通用汽車、IBM,以及微軟都還在自己老化的領域統治的時候,競爭已經轉移到新的領域去了。

  問:破壞性創新的源動力是什麼?你認為這是科技的自然迭代嗎?

  人類思維自然地選擇就是不想按照前人的生活方式來生活。

  破壞性創新甚至在西方的“黑暗時期”仍然會發生(比如鐘錶、資本主義,以及遠距離航海被髮明出來的時期)。

  無論政府是否歡迎,創新都會發生。然後政治系統會決定創新是以井然有序的方式前進或是在類似於地下工廠的地方發生。在封建歐洲時期,資本主義用了很長時間才推動了工業革命,手錶由此才進入千家萬戶,每個人才都有機會乘坐輪船。

  美國在以這兩種方式推動創新上都很有經驗,混亂的方式多是由個人或家庭推動的,而科學的方式多是由大公司或政府機構推動的。

  問:對於網際網路產業來說,繼搜尋引擎和社交網路之後,下一代的產品是可以預測的嗎?什麼才是背後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沒有能力預測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就是很難預測下一個重要產品的原因。在應用科學領域預測下一步發展是很容易的,我們可以知道具體的技 術要用多久才會發展成熟。預測人們想要在生活中要些什麼是很困難的。比如說,推特的成功不可預測,並不是因為我們無法預見像推特這樣的技術將要到來,而是 因為我們無法理解人們為什麼想要把交流限定在 140 個字元之內(事實上,這樣的限制來自於推特誕生時有限的計算能力)。

  人們想要膚淺而大量的友誼,所以 Facebook 才能變得如此成功。人們現在也有想要的東西,但是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最偉大的社會學家都沒辦法知道。換一個說法:很明顯,你想要食物和衣服,否則你就會 死。但是還有並不那麼顯而易見的事情,你可能想要一輛粉色的汽車,因此從來沒有車是粉色的;但是也許你和上百萬的人都想要一輛粉色的汽車。粉色染料的科技 已經有了。但得有人首先弄出一輛粉色的汽車來,然後我們才會知道是否有上百萬的人願意要這樣的汽車。這就是我們不善於發現的東西:人們想要,但又不知道自 己想要的東西。材料科學是一門科學。電腦科學是一門科學。

  營銷不是一門科學。社會學不是一門科學。人類學不是一門科學。要預測科學比預測非科學簡單得多 :-)

  問:矽谷正在逐漸地改變,自由奔放的氣質就要被高度訓練和缺乏想象力的人而取代了。Google 的未來將會如何?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策略。看起來 Google 正在變成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到處投資新興的初創企業。另一方面,Facebook 更加專注於像傳統巨頭(IBM,通用)過去那樣併購。而 Oracle 則更是如此。

  在試圖發現“下一代重要產品”上 Google 可能有著最有趣的策略。Google 從搜尋引擎到社交媒體,到智慧電話,再到可穿戴計算裝置,然後現在又開始研究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對於一家大公司來說,這樣的發展路徑是很有挑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