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分析】之四《IDC雲端計算轉型進行時,轉型了又能怎樣?》

張曉東發表於2015-03-21

2015-03-20張曉東東方雲洞察

點選上面的連結文字,可以快速關注“東方雲洞察”公眾號

在雲端計算火熱的今天,無論是普通使用者還是ICT產業鏈中的各個大小廠商,基本言必談雲端計算。而作為雲端計算部署重要支撐和基礎的IDC反倒是大眾所不怎麼關注的。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IDC廠家大約3000,它們在應對雲端計算浪潮的衝擊中,既有機遇也遇到了很多挑戰,可以說IDC雲轉型正在進行中。

前天,受易和星雲朋友的邀請參加了一個IDC圈的活動,對IDC資料中心領域這個以前關注不是很多的圈子有了更多的瞭解,會上各個IDC公司的老總們介紹了在應對當前雲端計算髮展趨勢的情況,受益良多,在此撿一些重點的內容和大家分享一下。

IDC行業面臨的挑戰

IDC也就是俗稱的資料中心,簡單來說有一塊地,建設了一批機房,裝備了電力供應,空調、機櫃等必要設施。然後出租機房空間或者伺服器設施,通過租金獲得收入,IDC所做的生意大體就是如此。

IDC這個行業存在了很長時間,在沒有網際網路普及之前IDC就存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在中國IDC是稀缺資源,全國的資料中心數量都不多,因此,租賃費用和利潤率都很高。例如:2000年左右租賃一個機櫃的費用大概在1.5w/月左右,對那個時代的貨幣購買力而言真是一個很昂貴的生意。

而現在,全國IDC數量大概3000家,北京較多600-700,廣州300家,由此帶來IDC行業內部的競爭很激烈,每個機櫃的租賃價格最低甚至到3000元/月,規格較高的資料中心月5000-6000元/月,從這個價格對比上可以看到IDC的單機櫃收入降低很多,這還不算這20年通貨膨脹帶來的貨幣貶值問題。

從IDC行業外部看,隨著雲端計算的熱潮興起,網際網路巨頭介入雲服務業務,並展開低價搶市場的強推廣模式,很多中小企業使用者都離開IDC轉到網際網路企業提供的雲服務平臺之上了,IDC提供的主機租賃、VPC、VPS、網站託管等業務受到了不少的衝擊。像騰訊、阿里等的雲平臺在面向低端使用者銷售時,價格非常低廉,1C、1G加15G儲存,每月只賣30元甚至更低,這樣低廉的價格讓很多小的IDC根本沒法賺錢,只好採用增加虛化數量的方法來降低成本,一臺物理伺服器虛擬出100多臺虛機賣給使用者,這樣終端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可想而知,而低端使用者的忠誠度是很低的,很容易流失。這個問題不僅對於IDC很難解決,對於阿里雲、騰訊雲這樣的服務商也很難解決低端使用者的忠誠度問題。

前些年,電信監管不是很嚴格的時候,一些IDC還會用“導流量”的辦法來獲得收入,自從被央視曝光,工信部加強監管之後,這一條發財之路被堵死,所以廣大IDC如何開源節流成了當前最主要的問題。

IDC行業目前的現狀

在IDC這個圈子中,大的資料中心例如世紀互聯、鵬博士、首都線上等都過得不錯,其規模和影響力使得他們在雲端計算衝擊下,能夠較快轉型或者與微軟、IBM這樣的雲服務商合作。 而剩下的二線、三線IDC服務商只能自謀生路,研討會上一個大佬說的比較直白:“IDC要麼轉型要麼死掉”。當然,這話有點危言聳聽,畢竟各個IDC都還是具有自己獨特的場地和硬體資產,收入還是可以有保證的,只不過隨著內外部的競爭壓力加劇,利潤率會更低,存活會更艱難,當中小客戶都跑到其他平臺,政企大客戶被排名靠前的幾大IDC所把持,留給其他中小IDC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會上聽來的幾個資料供大家參考,這些資料比較靠譜,2014年阿里雲有云主機使用者約10萬,騰訊雲有6萬,鵬博士大概3萬臺,金山幾千臺,Ucloud雲算是創業雲服務商中做的比較好的,有物理伺服器1000臺。他們的使用者90%以上都是個人、中小企業使用者,業內人戲稱小白使用者。這些使用者技術實力比較差,卻又喜歡各種折騰,所以對雲服務商的客服壓力和系統壓力都比較大。為維持這些使用者的成本是比較高,而面向他們的售價卻又不能太高了,否則這些使用者就都跑了。

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雲公司是靠低價吸引低端使用者的,價格戰也很厲害。據說阿里雲曾經推出了金牌服務,結果客服資源被這些小白使用者拖累的很慘,只能暫停。阿里雲的CDN業務大張旗鼓的開放,也是類似結果,最後只好低調處理。這些使用者所能貢獻的收入十分有限,對各個雲服務商而言是價效比最低的客戶,所以我們看到了在2014年下半年,各個雲服務商不約而同的進軍政企使用者。基於這些現狀,IDC雲轉型看起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了。這個概念也談了好幾年,有些先知先覺的IDC已經做了轉型,還有很多IDC正在做雲轉型。

IDC雲端計算轉型進行時

很多IDC做雲轉型是被迫的,無論是外部的壓力還是內部已經轉型的IDC同行間競爭,都使得IDC必須考慮和進行轉型了。從目前的階段來看,絕大多數IDC的雲轉型都集中在IaaS領域,利用自身的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和硬體伺服器資源開發IaaS業務是最務實的做法。以虛擬化為核心的雲主機、雲端儲存等業務的開展,使得IDC的硬體資源使用效率提升,降低了單位成本,對各大IDC而言確實是有某種節流的效果。雲端計算首先是一種技術,然後才是商業模式,所以對於IDC而言,利用雲端計算進行技術升級是非常必要的。

從開源角度來說,IDC專做雲端計算服務,可以開展三種型別的服務:公有云服務、私有託管雲服務和共建雲等。可以基於這些新的服務開發新的政企使用者,並留住更多的老使用者,儘管這個領域要面臨網際網路巨頭、全球IT巨頭、浪潮、聯想等後起的IT服務商等。

這種未來看起來不錯,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IDC原本在雲端計算領域的技術實力是不足的,這種轉型必然帶來各種軟、硬體及服務方面的額外投入。簡單計算投入上來說,IDC向IaaS服務轉型,必須要在硬體投入上有所增加、軟體人才方面也需要更多投入,系統和網路運維等也需要額外的開銷,所以從短期來看IDC的雲轉型是會有跟多投入的,要想收回成本,怎麼也要2年時間。

再來說說風險問題,做雲服務轉型的選擇性風險也是有的,例如:Cloud OS這個領域選誰的問題,一年前那些選擇CloudStack等開源技術作為雲端計算核心架構的IDC目前就處於兩難的境地,現在看起來Openstack似乎要一統開源雲OS的江湖了,一兩年後如果Docker這一類的容器技術對IaaS解決方案形成了顛覆作用,今天選擇Openstack的IDC廠商又該何去何從呢。

在雲服務業務競爭激烈的今天,如果不能進入政企等大客戶領域,各個雲服務商家會發現要想靠雲服務盈利還是遙遙無期,畢竟中小企業使用者雖然數量龐大不可或缺,但是從利潤貢獻上來說算不上優質客戶,所以總的來說,我覺得如果這些IDC都做了雲轉型,似乎也不會產生太驚喜的效果。

IDC雲端計算轉型會成功嗎?

對於IDC我的瞭解比較有限,但是對於雲端計算以及共有云這個行業態勢我太熟悉了,所以我對IDC做雲轉型的看法是偏向於不樂觀的。各個IDC利用雲端計算的一些技術來降低自身成本,實現一下技術升級還是有效和有必要的。但是,期望通過開展IaaS層面的業務來開源,我不太看好。 這個領域競爭太激烈了,不是小的IDC玩家能夠有效參與的。如果許多IDC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聯盟,共同構建一個以IaaS為核心的雲服務業務,理論上來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畢竟各個IDC在地理上分散,把各自的物理資源整合起來,絕對要超過現在的共有云服務商,可惜在我看來實際操作起來太難,雲服務業務關鍵的不是技術和資源,而是運營能力。

最後,我提出一個問題來結束本文,畢竟我對這個IDC圈子瞭解的還不夠,沒法針對IDC轉型給出行之有效的建議。

IDC雲端計算轉型是否可以不把眼光放在IaaS上,而是放在SaaS上?IDC軟體能力欠缺,那麼戰略合作和投入的方式去參與SaaS這個生態領域,是否可行?

掃描二維碼關注【東方雲洞察】公眾號 實時瞭解深度的公有云市場分析和洞察結果!點選右上角,在彈出的選單中傳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請在公眾號搜尋並關注:DongCloudInsight 或 東方雲洞察。需要點對點交流請加微信:jackyzhang523 幫助您瞭解公有云相關的深度洞察結果。帶來極具深度和最新鮮的:雲市場分析、雲機會洞察分析、雲重大事件快評、雲雜談、雲論壇資訊,以及公有云領域最高階的CEO面對面深度研討。 --- 最專注、專業的“公有云洞察”分享;關注全球,聚焦中國。

相關文章